让客户放心的广告语制造业的品质(解码格力:从组装小厂到全球巨头,“制造力”从何而来)

从年产仅2万台窗机、净资产不足1000万元的空可调工厂起步,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工业集团,改变/[k0/]可调行业的百年历史,扛起中国制造——格力30年创新发展的大旗,是中国制造史上的一大亮点。




▲ 1993年格力一期办公楼落成典礼

30年来,格力始终扮演着探路者和创新者的角色,坚守自主创新的本色,以使命和责任打响“夺冠”之战,在中国制造业的时代大考中,书写了一份满满的“格力答卷”。

格力的“制造力”从何而来?从格力的“制度”到格力的“规则”,可以看出其日益清晰的脉络和逻辑:

格力的“体系”:观察格力制造之路,从组装到模仿,从跟随到引领。和很多企业一样,格力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意外”。重担之下,必须奋起直追。“三个意外”成为格力发展的三步走举措,质量、技术、品牌的“三轮驱动”成就了格力的“三个领先”,成为其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

格力的“治”:格力的发展过程也是治理深化、凝聚企业力量的过程。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的创新实践和治理探索,无论是在空调整产业的创新引领上,还是在家电、工业装备等产业的多元化延伸上,始终坚持“三个中心”,即以自主创新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国家需求为中心。



1。外国投资者的回归:质量改革的开始

“出丑”的经历,开启了格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1995年,意大利某酒店安装了30多台格力空交换机。三个月内空开关的外壳开始出现小锈斑。原来酒店靠近海边,湿度大,含盐量高,冷轧板容易生锈。意大利老板提出这批空全部退货,理由是质量不够。

这次回归的遭遇,让格力对品质有了新的认识。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格力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将冷轧板换成镀锌板,喷涂镀锌板。格力空从此除锈,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格力每年增加成本7000多万元。

当时国内空调剂行业深陷价格战。为了保持利润,所有制造商都在尽最大努力控制成本,这给产品质量带来了不稳定性。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国产空调整被贴上了“低质低价”的标签。

让品质成为格力的招牌——换板,这是格力全面进行品质整改的第一步。当时国内空厂商主要是组装外购件,零件质量是空质量调整的关键。为此,格力挑选了200多名员工,在行业内率先成立了筛选分公司,引进或自制了大量的检测设备,对所有配件逐一进行组装前的检测,合格的才允许上流水线。通过设置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格力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了快速提升。



▲格力早期生产车间口号

1995年,格力发布“总经理十二条禁令”,自上而下的质量体系正式建立。同年7月,格力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好空调,格力制造”为口号向消费者宣示质量主张。今年格力空调销量首次超越春兰空调,成为国内空调销量冠军。

10年后,在与国内外空公司的竞争中,品质和服务成为格力最醒目的招牌。设计更新颖美观的外观,做好配件质量,最大限度发挥产品效能。通过狠抓质量,格力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质量关系到两条命,一条是消费者的命,一条是企业的命。消费者受到伤害,企业也会受到伤害。”董明珠说,品质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你能看到的是国标,看不到的是消费者的感受。

随着技术和品牌的崛起,格力不断将质量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以质量提升技术竞争力,以质量塑造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质量、技术、品牌的“三轮驱动”。

近年来,格力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创新,独创了“D-CTFP质量技术创新循环”和“质量预防五步曲”,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企业质量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问题,系统打造了“完美质量管理模式”。按照“完美质量管理模式”,一个空配送员从物资采购前期,到完成流水线生产,再到交付给消费者,要经过800多道质检程序。

依靠先进的质量管理,格力的产品售后故障率多年来平均下降了20%,也大大降低了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额外成本。随之而来的是格力的市场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顾客满意度测评中心测评数据显示,格力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连年位居行业第一。

2018年,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的完美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2021年,董明珠因其在质量管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2。有钱买不到技术:硬着头皮自己做

“没有技术,你站不直”——2001年,中标尴尬的格力内部发出这样的警告。

想买技术,却处处碰壁。格力高管团队去日本三菱洽谈技术转让,被对方严词拒绝:“我们用了16年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怎么能把它转给你呢?况且我们还要靠这个产品打开中国市场。”

格力的遭遇并不是个例。随着中国制造规模的日益扩大,一个“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技术空集中化问题逐渐暴露。



▲董明珠和技术工人在生产车间

我该怎么办?买不到就硬着头皮自己做!回国后,格力立即组织技术攻关团队,仅依靠从日本带回的一套样机和产品说明书,就开始了变频多联技术攻关的进程。2002年底,中国第一台数字多联中央空交换机在格力诞生,标志着中国企业打破了日本对多联中央空交换机核心技术的垄断。

格力也因此加深了一个共识: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就没有持续进步的力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中拥有优势,才能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2010年,格力正式发布“掌握格力技术”的品牌口号,立志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先锋”。为此,格力专门出台了最高标准的企业制度:“R&D资金按需投入,不设上限”。通过充电技术,格力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2011年,格力自主研发全球首台大功率高效直驱离心机组,占领全球制冷技术制高点;

2012年,自主研发的变频空调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为公司成立以来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空调制企业;

2013年,全球首创“中央空调节无电费”——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获得权威专家一致认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光伏直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成为空调制行业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专利金奖获得者;

2021年,格力电器-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制技术获得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最高奖;

……

经过多年的发展,格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产品R&D和创新体系。目前,格力拥有16000名技术R&D人员,85000多项专利申请,33项“国际领先”技术,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中国设计金奖。

3。生死危机下的选择:打造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格力进不去”——这是格力巴西代理商在当地喊出的“杀气腾腾”的警告。2002年,格力在巴西遇到了出海以来最大的挑战。

当时巴西货币大幅贬值,进口零配件价格不断上涨,但空调整后的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格力巴西独家代理商顺势而为,要求格力提高空-调整后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降低产品出厂价。这种涨跌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格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致命的是,巴西代理商还注册了格力的商标,并以此威胁格力。

后来董明珠回忆说,这对格力来说是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因为汇率下跌,格力已经掉了几千万,但是亏损还在扩大。是停产撤资还是赔钱?格力进退两难。为了减少损失,巴西当地员工建议格力空擦掉“中国制造”的标签,换成当地品牌,这样可以扩大销量,规避商标风险。

巴西工厂是格力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也是格力品牌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董明珠毅然作出决定:即使花天价,也要把格力的商标拿回来!而且所有在巴西销售的格力空tone都必须明确标注“中国制造”,打造自己的品牌!




▲巴西格力工厂

随着汇率企稳,危机终于化解,机会随之而来。经过几年的经营,格力已经成为巴西空市场公认的高端品牌,不仅在巴西销售,还开拓了周边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阔市场。

追溯格力的发展可以发现,树品牌是格力继质量和技术之后的又一张王牌。从品质到技术再到品牌,这是格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跨越的关键一步。

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19.8%,居世界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首位。与制造强国地位严重不相称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强,不仅表现在超低利润的洼地,还表现在价值和品牌的洼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品牌建设,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高端品牌。

随着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格力以“中国制造”引领者的气势和使命,围绕品牌不断努力,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市场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2012年,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董明珠提出,中国企业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必须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今年,格力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时代广场。

董明珠表示:“格力通过自主创新精神和‘完美品质’模式提升品牌竞争力。有了这两条,品牌建设就有了速度和力度。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你必须是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

截至目前,格力产品已销往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董明珠看来,格力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开拓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带领中国制造以优质的产品和技术走出去,最终实现品牌走出去,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



4。失落的精神:打磨自主创新的底色

"这里用的是Gree 空键吗?"

“没有,我们还没有相应的技术。”面对记者的提问,董明珠尴尬地说道。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媒体采访时遇到了上述场景,成为董明珠脑海中多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很惭愧。当时就下定决心在人民大会堂用格力空 key。”董明珠回忆说,这是她的梦想,也是她的目标。

当时离心机、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内空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甚至像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国家也只能购买外国品牌。十年后的2015年,变化出现了。在人民大会堂空采购项目中,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以其突出的优势脱颖而出,成功中标。这个消息当时震惊了整个行业。

这是因为中标人民大会堂所需要的离心机技术,不仅需要巨大的高度,还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既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买卖。对于格力来说,在十年的技术研发中,只有投入没有回报,项目的成败是未知的,所以所有的投入都有可能浪费掉。

“做企业,首先要有赔钱的精神!”对此,董明珠有自己的“执念”。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而且要想赚钱就去做。即使别人都在赚快钱,制造企业也要时刻有一种“败家的工业精神”。“失”就是先付出后获得,不是创造企业或个人财富,而是创造社会财富。

只有你愿意“吃苦”,你才能经得起诱惑和孤独。董明珠多次表示,格力把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而不是房地产和金融,看起来是亏损的,因为不能马上带来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技术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长期来看会赚得更多。



▲2011年,董明珠和技术工人在实验室。

“磨刀霍霍”是格力的另一个标签。当很多企业热衷于在buy buy买,选择走捷径的时候,格力却一直坚定地选择走最难的路——董明珠不仅要求创新,还强调独立,要求核心技术必须自己研发和掌握。也正是对自主创新的坚持,奠定了格力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我国对设备的需求很大,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必须依赖进口。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有自主装备的支撑。”董明珠表示,虽然格力完全掌握了空产业链的核心零部件技术,但制造核心零部件的高端设备和精密模具长期受制于人,格力会不惜一切代价学会自己走路。

2013年,格力下定决心进军高端装备和精密模具领域,开启了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此后,格力在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等领域加速扩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着一个多元化产业集团的加速成长,一个自主创新的技术矩阵悄然崛起。

在装备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格力智能装备产品覆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械手、智能仓储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等10多个领域,规格超过100个。值得一提的是,格力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生产了工业机器人四大关键部件中的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减速器。



▲图为SCARA高速分拣演示。

五年前,在第二届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上,董明珠宣布格力要从专业化空企业转型为多元化的全球化产业集团。如今,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格力大步向前,坚定而从容。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以利润为目标,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科技引领创造驱动力,助力行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董明珠强调。

5。奋斗精神:捕捉消费升级的力量

2016年3月8日下午,北京某酒店大堂,数百人端着饭盘,享用一顿白米饭。

这是董明珠的饭局。她让现场的嘉宾和记者对四种大米进行盲测,大米是格力等四个品牌的电饭煲煮出来的。结果显示,格力电饭煲煮的饭比洋品牌的好。

自2015年以来,中国游客不断涌入日本购买马桶盖和电饭煲。这让董明珠看在眼里,很担心:“我特别生气,特别难过。中国没有理由连一个电饭煲都做不好。”

于是,就有了这场董明珠精心策划的“饭局”,结果也正是它想要的:打败国外对手,用一碗饭为“中国制造”正名!

近年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但“中高端购买力”持续流出。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公民境外消费首次突破1万亿元,超过1亿“国际客”海外“扫货”。

在董明珠看来,消费外流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让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足够的努力去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

“你提供的东西可以提高别人的生活质量,这样才有可能有市场需求。现在,消费者的需求变了。如果还是后续产品,就不会有市场,所以一定要考虑消费者需求,以质量第一赢得市场。”董明珠说。

要做到质量第一,就要不断挑战自己。“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没问题就找出问题。就是那个水平,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提高。”董明珠说。

为此,格力不仅从空转移到了电饭煲上,还在各类家电上持续发力。洗衣机可以“洗完衣服还能保存铅笔”,冰箱可以轻松地、一刀切地让肉保鲜两周...一大批能为消费者解决刚需痛点、提升生活品质的强大产品,从格力走向了千家万户。

长期以来,格力以技术和质量著称,R&D人更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董明珠要求,格力产品的研发要以自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做到无可挑剔。无论是导风板1mm的缝隙,还是果汁杯开关的关键设计,R&D人员都要反复打磨,保证最佳体验,这种“细节感”在格力产品中随处可见。




▲这是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格力展区展示的格力咖啡机器人(8月23日摄)。图/新华社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即使今天做得很好,想要前进还是会有新的问题,还是要奋斗成长。”董明珠多次强调。

2012年5月,格力家居技术部研发出全新空可调产品“全能王”,各项指标表现优异。项目负责人把样机带给董明珠“邀功”。令他意外的是,董明珠没有表扬,反而批评了。

让客户放心的广告语

原来空出风口的导风板在关闭后与机体之间有1mm的间隙。董明珠认为这个差距影响了空空调的美观,达不到“完美”的产品制造标准。董明珠近乎严格的要求和近乎完美的标准,让R&D团队成员倍感压力。经过三轮改进,R&D团队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最终做到了完美甚至0.3mm,将不可能和可能做到了极致。

不仅如此,18分贝的超低静音,360度无死角的射频遥控,全铝拉丝的无缝面板,都是这个行业的首创技术,都是格力自我挑战的结果。以18分贝的超低静音为例。当时国内家电市场上销售的空调音产品分贝值在25左右,只有日系空调音产品最低能做到19分贝。格力向最强的竞争对手发起挑战,R&D团队几经攻关达到了目的。为了满足全部18分贝超静音的实验测试,格力斥资200多万元建设了全静音实验室。

2005年,格力电器率先在空调整行业,向消费者承诺家用空调整“六年免费修”。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高度负责,也是格力对品质提升和服务升级的自我驱动。

业内专家说,在格力,奋斗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信念,是一种诞生在阳光下的力量。格力创造了一流的产品质量和让全世界消费者满意和喜爱的中国品牌。

6。责任:国家的需求是格力的使命

“董明珠,你发财的机会来了。”

“为什么?”

“现在雾霾来了,你可以做个净化器。肯定有市场。”

2012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董明珠和朋友有这样一段对话。当时北京等地浓重的雾霾天气让董明珠有了更深的思考:企业的价值在哪里?

董明珠认为空气体净化器的研发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价值并不大。所以雾霾的来源是污染和能源消耗。只有减少消耗和排放,才能有效解决雾霾问题。因此,董明珠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做“光伏空调制”,让空调制在用电量上自给自足,以此来缓解空燃气污染。

一年后,董明珠的愿景变成了现实。2013年,格力“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宣布研发成功,被专家组一致认定为“世界第一”。后来,格力凭借全球第一条“无电费”中央空调度线,开启了中央空调度的“零能耗”时代。

之后,从家用到商用,从内销到出口,格力研发出高能效的全系列光伏直驱变频空调制,全系列光伏直驱变频空调制系统基本可以满足所有建筑类型空调制的使用要求。如今,格力光伏空的足迹遍布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国内外6000多个项目。



董明珠说:“我希望企业能够通过创造改变世界,尽可能为人类做一些更好的事情。所有制造企业追求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他们制造的产品不会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近年来,外界看到的董明珠和格力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工业设备到医疗设备,从芯片到新能源汽车等等,“各个领域都想混”。其实“不确定”背后唯一确定的就是国家的需求就是格力的方向。

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疫情,格力一款空净产品紧急下线——猎人杀新冠肺炎空空气净化器,这是格力历时55天研发的战争“流行病”武器,可以杀灭、过滤、消除病毒,从而阻断病毒空

凭借多年自主创新积累的雄厚技术实力,格力在危机来临时挺身而出,敢于“亮剑”。从口罩、护目镜等防疫物资的生产,到口罩机、消毒液厂家等设备的研发,再到国内第一台移动式P2+核酸检测车的下线,主动出击的格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一把强大的“健康伞”。

“抗击疫情靠科技,祖国的需要是我们要做的,这也是我们坚守中国制造业的使命、责任和担当。”董明珠表示,格力有一个执着的承诺,那就是完成“中国制造”和“创造中国跨越”的使命。

陈文·郝杰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