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双重控制
马/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减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专家认为,这凸显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能源消费“双控”政策,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双控”的两种含义有什么区别?碳排放“双控”,是否意味着能源消费“双控”的约束会放松?
可以发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但碳排放不仅仅发生在能源领域,还包括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不仅产生碳排放,还造成其他污染物和资源消耗。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能源消费的“双控”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而碳排放的“双控”是为了生态环境的目标。两者背后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无论经济效益有多大,都不能牺牲环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本质上,两个双控系统是一样的。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也就是减少碳排放。如果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肯定会减少。因此,双重控制能源消耗的控制不会放松。同时,控制碳排放提出了硬性的、具体的目标,这是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周对说道。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委员会秘书长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能源消费“双控”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凸显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推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能源消费双控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区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王说,以企业能耗为例,2021年(一定时期)部分制造企业遭遇限产限电,背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所有企业都受到能耗约束,这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加强碳排放“双控”可以更有效地化解企业用能困境,分类施策,确保双碳目标有序推进。
碳货币
杜川/文
2021年下半年,“碳货币”一词一度引起热议。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并推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贷”的直接机制,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相关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
此后,为配合碳减排工具,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一周后,国家常委会提出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用于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和促进煤层气开发利用。
央行从政策层面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也被市场视为推动人民币碳货币化的动作之一。市场预期未来信贷投放的支持可能很大程度上与双碳目标挂钩,基础货币投放模式将发生变化。
所谓“碳货币”,就是基于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或发行的货币。这一概念是在全球碳交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举行了一次会议。会议设定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适当水平,以防止严重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从2005年起承担减少碳排放的义务;从2012年起,发展中国家将承担减少碳排放的义务。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欧洲为众多企业设定了年度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并采取市场化手段,让达不到减排要求的企业可以从减排目标富余的企业手中购买排放权。这样一来,二氧化碳排放权就成了市场上企业可以买卖的商品。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长期来看,双碳相关的投资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双碳目标有机会逐步取代过去房地产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未来信贷投放与双碳目标的联动程度确实有可能继续加深。但短期来看,现有的与双碳目标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比较少。预计每季度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投入规模不到3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规模只有2000亿元,还不是人民币碳的货币化。
RCEP生效
冯涤凡/文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RCEP协定》的生命在于执行。协定生效后,获批成员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将实现零关税,税收立即降为零,10年内降为零,这意味着各国将在较短时间内兑现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承诺。
随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货物规则的实施,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将产生叠加效应,显著增强成员间的贸易联系。
比如在服务贸易领域,RCEP下各国的开放水平明显高于各自的“10+1”协议,涵盖了金融、电信、交通、旅游、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并将在生效后6年内全面转为负面清单,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在投资领域,各成员以负面清单方式对非服务投资做出了高质量承诺,清单之外不允许新增限制。同时,投资保护水平得到加强,有利于区域内各国企业相互扩大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RCEP还将巩固和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RCEP成员间经济结构互补性强,区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齐全。RCEP进一步放宽了成员国之间商品、服务和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统一了原产地规则、海关手续、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建立了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贸易救济等高水平规则,将为各国企业营造稳定、自由、便利、互联互通的优质营商环境。RCEP生效后,将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成员间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刺激区域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与此同时,RCEP将有效提振成员国对疫情后经济增长的信心。RCEP成员国共同推动协定如期生效,发出了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强烈信号,将进一步提振成员国携手实现疫情后经济复苏的信心和决心。RCEP全面实施后,将带动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经济形成统一的超大规模市场,发展范围广空,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北京冬奥会
刘占朝/文
“北京即将书写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最近出版的《奥林匹克评论》杂志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写下了上述句子。
按照计划,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这将是继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之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奥运盛会。
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国内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逐渐火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临近,“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战略不断推进,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格局日益清晰。
2021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主论坛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冰雪产业规模达到4235亿元,较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56.9%。预计到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国内冰雪旅游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占整个体育产业的近五分之一。
上述报告显示,中国人均滑雪次数在逐年增加。2017年至2019年,全国滑雪人数已超过2345万。中国的冰雪新消费场景正在快速发展。疫情期间虽受影响,但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如今,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逐渐被点燃,北京冬奥会有望乘势再添一把火,将举办大型赛事与服务全民健身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国内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尤其是新冠肺炎变种奥米克隆。“健康与安全”已经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目标。
合资车企股比放开
吴文
2022年1月1日起,汽车股比政策正式放开,汽车产业全面对外开放。
202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2022年1月1日起,在汽车制造领域,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同一家外国公司不再受在华设立两家及以下合资企业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限制。此前,我国已先后放开了专用车、新能源车和商用车的股比。
特斯拉是股比政策放开的第一个受益者,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特斯拉是第一家在中国建厂的独资外资企业。然而,自国产化以来,特斯拉成本大幅下降,销量飙升。华晨宝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合资企业。2018年宣布双方股比由50: 50变更为75: 25。然而,股比的全面放开也使得自主车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2022年产业政策正式放开后,双方实力不一的合资车企可能会迎来股比调整。
但总体来说,自主品牌这几年发展很快,培养了一些优秀的自主车企,包括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6.3%。自主品牌的实力也是股比政策放开的基础,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占据先发优势。不久前有消息称,丰田正计划与比亚迪合作,在2022年底推出一款仅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型纯电动汽车,这款车将搭载“比亚迪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合资模式中的核心技术已经开始由自主品牌主导。
自主品牌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优胜劣汰的市场趋势明显,一些实力较弱的外资品牌也可能面临危机。另一方面,合资企业的模式将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吉利戴姆勒、长城宝马等一些新的合资企业,中外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
该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这种自由化有利于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由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快速发展和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超强性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竞争市场。因此,股份放开短期内对市场格局影响不大,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增长,自主品牌将获得更有优势的市场地位。
互联网平台的互操作性
吕倩/正文
2021年9月,工信部相关业务司局召开“屏蔽网站链接行政指导会”后,打破外链屏蔽、实现平台间互联互通的动态逐渐低调推进。
9月17日,腾讯发布关于微信外链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表示将在“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以“四项原则、三项措施”实施第一阶段互联互通,并与其他平台商讨进一步互联互通。
10月27日,淘宝一键购物车分享功能正式上线。消费者只需要查看购物车商品就可以分享给微信好友、支付宝好友、微博好友、钉钉好友等等。
11月29日,微信发布《关于的更新声明》,宣布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的进一步互联互通方案。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下,可以直接访问外链,在群聊场景下会试行电商外链的直接访问功能。
今年12月,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啸公开表示,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红利是“互联互通”。因为互联互通,互联网将真正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互联互通,既符合社情民意,捍卫公共利益,也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互联互通是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观察人士尹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禁止即时通讯软件屏蔽外链,是让基础设施回归其本位的坚定出发点,最终实现互联互通,激发整体经济社会创新活力,这可能引发中国互联网生态的深刻变革。
在工信部专项整治开始之前,平台封杀、链接封杀的现象早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网址链接”是互联网上最原始、最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解封链接只是互联互通的第一级。第二个层面是数据开放。通过开放数据或封闭数据,平台可以控制自己的开放边界,决定平台架构中的资源对特定主体开放还是封闭。
在刘晓春看来,第三个层面是生态开放,即链接、数据、流量等具体要素开放的整体呈现。这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开放,是对中国下一步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道路的选择,也是对中国互联网将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刘晓春表示,在监管层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互联网平台还没有完全“开放外链”,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链接和数据的彻底开放,从而实现平台生态的深度开放,真正推动数字经济生产要素在平台间的低成本流动,为跨平台、外生平台的创新发展注入重要动力。
光伏均衡
陆如意/文
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成本因素不再是光伏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光伏产业逐渐从最初的政策驱动转向经济驱动,开始进入廉价上网时代。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20年光伏电价政策数据,一类、二类、三类地区指导电价分别为0.35、0.4、0.49元/千瓦时,比2013年下降约55%,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价补贴价格为0.05元/千瓦时,比2013年下降88.1%。
同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高组件的功率,降低用电成本,有助于实现光伏的平价接入。2022年,大尺寸硅片和N型电池将成为光伏行业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即光伏平价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硅片和电池。
在硅片端,大型化已经成为近年来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增大硅片的尺寸,可以提高电池和组件生产线的产量,降低每瓦的生产成本。同时,硅片的大尺寸直接提高了组件的功率,降低了电的成本。具体来说,大尺寸硅片一方面可以降低硅片末端的单位晶体生长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摊薄单瓦在电池、元器件、系统等环节的非硅成本,从而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众多硅企纷纷布局大尺寸硅片。比如隆基股份(601012。SH)计划快速扩大166mm单晶硅片产量,中环股份(002129。SZ)已经进入210mm单晶硅片时代。
另一方面,电池方面,目前大规模生产的P型单晶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经接近极限,效率提升有限空。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市场份额86.4%的P型电池(PERC电池)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3%,非常接近其理论极限效率24.5%,技术替代近在咫尺。因此,预计到2022年,N型电池将成为继PERC技术之后的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并降低发电成本。与P型电池相比,N型电池具有双面率更高、温度系数更低、无光衰减、弱光性能好等诸多优点。
机构预测,2022年平价时代到来后,光伏产品降价压力将会减轻。随着降本增效的不断推进和行业结构的优化,各个环节的盈利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据测算,光伏均衡化后,预计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的毛利率在30%、25%、15%、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