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财经周刊(ID: cjtxzk)
文|陈米丽
编辑|杨杰
今年春节档,八部新片齐聚一堂,角逐票房。在灯塔专业版上,春节平均票价是58元。热门电影《长津湖水门桥》的2D版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了100元。为什么电影票越来越贵?
春节前一周,坐标一线城市的朴思佳回国后就开始和朋友们筹备“春节档”电影。锁定电影《四海一家》和《这个黑仔不太冷不太静》后,朴思佳开始分别在猫眼、美团、掌上生活等平台上和朋友对比游戏和价格。
“我老家是三线城市,但是下午的《四海》、《这黑仔不太冷不太静》门票也要80元左右,太贵了!”朴思佳抱怨道。他开始怀念过去十几二十块钱就能看一场电影的日子。“那时候春节的电影票就算溢价,最多也就40块钱,现在春节的电影票真的很贵。”
灯塔专业版上,截至1月27日晚,春节档电影票房预售已近3亿元,大年初一总票房已突破2亿元;但是平均票价已经到了58元。相比之下,2021年春运平均票价为49元。2015年春运,平均票价只有39元。
《灯塔》专业版显示,今年春节档电影中,长津湖水门桥总预售票房已过亿,平均票价超过60元。在北京的一些电影院,2D版《水门桥》的票价已经超过了100元。即使是最便宜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平均票价也要49.5元。
春节档电影,票价也是“疯涨”。
疯涨的电影票价“以前我们经历过电影票价格从19.9元涨到29.9元,春节期间涨到40元,但我觉得这些都可以接受。现在电影票价直接打到均价50-60元,节假日甚至高达数百元,让我觉得真的无法接受。”朴思佳说,他的家乡是三线城市。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一张电影票50-60元,加上爆米花或饮料等额外消费,看一场电影人均近100元。我一般会让朋友在餐厅点两个菜,总花费大概七八十元。这样下去,谁还愿意花钱去看电影?”
他发现,很多电影只有在上午8点到10点之间上映时才相对便宜,每张票的票价不超过40元。但是,买票的时候他犹豫了。
2021年大年初一,因为画面便宜,朴思佳和另外两个朋友想了想,决定早上八点半看《唐谭3》。但在假期赶一场早场电影时,他和朋友们上演了一场“惊险飞车”。“大年初一,我不但没睡舒服,最后到了电影院,还差点迟到。”三个朋友,一路小跑,赶到电影院,早饭前电影已经开始了。“比平时上班还要痛苦”。电影结束时,外面的购物中心刚刚开门。"我甚至没有找到一家营业的商店去喝一杯."饥肠辘辘的三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
好时段票价太贵,其他时段行程太累。朴思佳在纠结的时候,发现票价便宜、位置较好的座位已经基本被预订一空。“看来在高票价的对比下,镇上的年轻人还是做出了选择。”他调侃道。
事实上,电影票价格上涨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某三线城市水门桥门票价格,美团App图片/截图)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因为高昂的票价引发了集体争议,那就是《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联4》)。
2019年3月29日,漫威影业官方微博突然发布重磅消息,宣布《复联4》国内备案日期为4月24日,为全球最早上映市场。4月12日,《复联4》预售启动当晚,预售票房突破1亿元,创下国产电影史上最快预售电影纪录。此后,随着电影上映日期的临近,《复联4》预售票房几乎两天就以1亿元的速度递增。
高票房的背后,这部电影的票价也在上涨。
据统计,当时《复联4》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影院预售午夜场的平均票价也超过了200元。部分地区IMAX厅票价一度达到460元,但依然一票难求。朴思佳说,他是5月1日才去电影院看《复联4》的,但在杭州SFC上海电影制片厂,IMAX店的票价还是达到了100多元。最后,朴思佳花了118元买了一张票,这是他近年来买过的最贵的电影票。
不过《复联4》的高票价也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时长、观影设备的升级以及漫威超级英雄IP的超强号召力。所以,虽然电影票价上涨的问题一直被观众吐槽,但如此高的票价在中国还是昙花一现。
2020年,受疫情影响,4个月内将有近7000家影视公司注销,线下影院也将进入寒冬。尤其是体量较小的单体影院,因经营难以为继而被迫倒闭的不在少数。随着疫情的缓解,电影票价格迎来了一波明显的反弹。
“虽然电影院很难陆续复工,但疫情依然反复,上座率严重受限,只能尽力通过提高电影票来平抑成本。”在电影院线行业工作了近8年的刘明说。正是在这一年,他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
根据Top 2021年电影票价格研究报告,2017年,全国平均电影票价格仅为34.42元,此后一路上涨。尤其是2020年行业低迷后,2021年猛烈反弹,平均电影票价格直接冲上40.60元,较2017年增长18%。特殊节假日票价中,国庆和春节票价涨幅最明显。2021年春运和国庆平均票价分别为49元和47元,比2017年上涨29%和37%。
2021年《嗨,妈妈》口碑和票房爆发后,部分影院趁机提高票价。在北京的一家电影院,这部电影的单张票价是最高的,甚至达到了160元。当时,《嗨,妈妈》的高票价问题也引起了中国著名导演、作家协会会员刘信达的不满。导演贾玲在微博中高呼“不要忘了自己的根,要主动把票房一夜之间降到25元以内”。
(图/每片官微)
9.9元电影票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什么电影票价格涨的这么快?
据了解,电影票的价格一般是由电影发行方、院线和售票平台(如猫眼、淘宝电影等第三方平台)共同决定的。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影发行方设定了“最低发行价格”,即《电影发行须知》规定的影片放映时的最低价格。“以前2D电影最低发行价一般是20元/人,3D电影25元/人。”刘明介绍。
在此基础上,影院服务费、溢价和电商平台服务费将分别叠加在影院和票务平台上。并且溢价的影院服务费一般从几元到20多元不等,而电商平台服务费一般在2-5元左右。累计下来,一张电影票的最终价格大概在50元左右。
以前观众想通过跑院线会员买到便宜的电影票。刘明说,以前影院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往往会大力推广预付费会员卡,有会员卡的消费者基本可以享受到影院最低的发行价。“2014年之前,谁能拿出一张影院会员卡,谁也能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以猫眼为代表的第三方在线票务平台崛起后,娱乐票、淘宝电影等众多竞争对手纷纷加入战场。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这些互联网平台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推出了“超低”电影票价。3.8元和9.9元的电影票一时间无处不在,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观影热情。
“百度糯米甚至在几大平台争夺最激烈的时候推出了一分钱看电影的活动。”刘明说,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平台的大力补贴下,2014年国庆档上映的《心花路放》票房也涨到了6.49亿元。
当票补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时任微影时代CEO的林宁曾表示,2015年所有平台累计40亿元的票补。次年,平台票补进一步加强,仅春运档各方票补总金额就高达10亿元。
然而,2018年10月,相关部门宣布取消机票补贴,并要求第三方在线购票手续费不得高于2元。“补贴战”停止,电影票价逐渐回归市场价格。
然而,随后的《复联4》又将电影票推上了“天价”。仍然有影迷愿意为影院的涨价“买单”。
"今年以来,大多数重点影片都直接提高了最低发行价."刘明透露。据了解,今年春节档电影《长津湖水门桥》总时长149分钟,发行版本包括2D国语、巨幕、IMAX 2D国语等15种。其中,数字巨幕2D版在A级城市即贝尚广深首次将最低发行价提到40元,比过去的20元翻了一番,其他B级城市最低发行价为35元;若叠加杜比或120帧等先进观影体验,A、B类城市最低发行价格分别提高5元/人次。
据财新报道,除了《长津湖水门桥》首次将发行价提高到40元,大部分春节档电影的发行价都在35元的水平,高于5元。
但是,9.9元廉价电影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高票价是把双刃剑高票价下,影院想多赚钱不容易。
根据Top的《2021年电影票价研究报告》,即使剔除疫情因素,从2017年开始,随着票价逐渐上涨,影院上座率也在逐年下降。2017-2019年,电影平均票价从34.42元涨到37.11元,上座率却从13.22%暴跌到10.78%。疫情过后,上座率仅恢复到8%左右。
“平时看一场电影要40多块钱。老家的朋友说宁愿等视频平台上线再看,也懒得再进电影院了。”朴思佳说。
(图/视觉中国)
尤其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正饱受高票价之苦。
2017年前后,随着购物中心渠道的下沉,电影院作为购物中心的标配,也在低线城市快速增长。与2012年相比,三四五线城市的屏幕数量分别增长了2.3倍、3.1倍和3.5倍。
2017年之前,全国电影总票房中,二线城市的主力作用明显,有近50%的票房贡献。但2019年,一二线城市票房贡献比例分别下降至19%和46%;三四线城市的票房贡献比例更高,尤其是四线城市。电影的票房贡献比例直接从2015年的13%上升到2019年的18%。
几年前,“三四线城市电影票比北上广贵”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尤其是春节、国庆等特殊时期,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正陆续返乡。他们有稳定的观影习惯,也给了三四线城市敢于和一线城市竞争电影票价的信心。统计显示,2019年春运,一线城市平均票价涨幅刚刚超过20%,三四线城市涨幅接近40%。
但在疫情影响下,三四线城市影院盲目提高电影票价的策略逐渐失效。“我感觉在我的家乡,观众并不买账。春节档电影,那些不在好时间段的,因为价格低,卖的还不错;黄金时段票价高达七八十元,没几个人感兴趣。”朴思佳感慨。
他还表示,电影票价越来越贵后,他在选择电影时会越来越谨慎。除非身边的朋友看过被证明口碑不错的电影,或者有自己认可的制作团队或演员的电影,才有可能高价吸引他进电影院。“随着这几年失望的次数越来越多,他进电影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他说,疫情过后,他身边两年没去电影院的朋友不在少数。
“没办法,电影是市场化的产物,观众心里也有杆秤。内容与价格是否匹配,决定了他们最终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刘明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朴思佳、刘明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在任何渠道或平台转载。违反者将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