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的创业项目(六旬台胞到东北创业 变废为宝为黑土地增肥)



60多岁的台胞林玉仙。高隆安摄

60多岁的台胞林玉仙。高隆安摄

众信。com长春3月9日电(高龙安)虽然出差带来的疲惫还没有消散,但65岁的林义贤脸上却写满了兴奋。最近半个月,他马不停蹄地跑吉林省主要农业区县,万昌,大安,洮南...利用春耕的好时机,他推广了自己研制的多种有机微生物菌肥(简称“生物菌肥”)。

学农学的林玉仙,早年一直在台做生物菌肥生意,在圈内小有名气。从2012年开始,他多次到福建参加农业论坛,逐渐开始看好大陆的农业发展前景。2017年,台商邀请他去东北发展。“这里是玉米、水稻、大豆的重要产区,做生物菌肥的企业不多,创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2018年,林义贤的第一家企业在内蒙古通辽成立。2019年和2020年,他在吉林省创办了两家企业,并将“农好康”命名为企业名称,“好康”取自闽南话,意为“遇到好运”。

“东北很重视黑土地的保护。我们的生物菌肥可以变废为宝。大豆蛋白、玉米淀粉、骨粉、羽毛粉等。食品工业的下脚料被用作生产原料。与化肥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林逸仙说。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林玉仙没想到的是,以前的一些成功经验在东北有时并不奏效。“一是东北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二是大部分农民更喜欢用化肥,认为‘化肥更强’。”

但他坚信,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专家,都提倡使用有机肥来保护黑土地。如果农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明白产品的优势,生物菌肥肯定不会卖。

四年过去,年过六旬的林逸仙比年轻人更有活力。他的足迹遍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一天走两三万步是常事。他建立了十块试验田,涉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等作物。据专业机构评估,使用生物菌肥的农作物产量不比化肥差,品质有所提高。

今年,林逸仙选择在吉林过春节。一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第二,让他有更多的时间跑市场,了解市场。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认可了他的生物菌肥。他希望未来生物菌肥能逐渐取代化肥。

林玉仙说,他还有另一个“小目标”——在吉林再建一家专营R&D的企业。他想利用生物菌肥技术,不用出田,直接把水稻、玉米秸秆转化成肥料,“把土地变成‘有机肥厂’,直接反哺东北黑土地。”(完)

变废为宝致富项目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