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二手车转让农用车(在牧区做了10年田野调查,我盘了盘你可能会踩的坑)

作者:舒尼·foodthink @美食通讯社

个人二手车转让

2011年到2011年,我随科考队去蒙古草原,已经在牧区走访调研十几年了。刚到草原上的时候,经常听外面的人讲被牧民“骗”的故事:明明牧民说不会摔跤不会射箭,但是如果和他比,外人肯定会输。其实这不是牧民故作谦虚,而是按照草原摔跤手的标准,他就是不会摔跤,只是学了一点皮毛。

这种“被骗”的感觉很好地反映了国外研究者与社区的认知差距,这也是田野调查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应对这种认知差距?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外在视角?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提取真实有价值的知识?这不仅需要耐心和时间,还需要技巧。我从这些年的经验中总结了几点,希望和大家分享。

牧民听得懂你的问卷吗?

短期实地调查经常使用问卷,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有一次,问卷里有一个问题“你这里有什么宗教信仰?”一路过去,连几个牧民都回答没有,这时候,跟他一起去的老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那就不能在庙里磕头了吗?”牧民们都说:“走。”对于开始提问的同学来说很奇怪。刚才问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说没有?在牧民眼里,去教堂叫信仰,但是去寺庙磕头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不是信仰。



●敖包祭祀是在草原上祈求风调雨顺,大部分时间是在农历五月十三。

还有一次,研究员根据调查问卷,问牧民:“你们这里有人民代表吗?”他们都说没有,是团队里另一个有经验的人把问题重组为“这里有人要开两会吗?”牧民只是说:“有,有,哪个村都有能人。每年都有两届。”

所以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不能太相信机械式的问卷。牧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问卷设计的预期存在明显差距。调查人员应学会将书面问卷语言转换成牧民熟悉的说话方式。如果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统计结果就不可靠。另外,问卷只是实地调查的必要手段,很多发现其实并不是通过提问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浸泡和观察逐渐体会到的。

跳出牧民观察生活的维度

曾经,内蒙古的扶贫项目很多,经常听牧民说想弄个国家项目或者贷款。遵循这些要求,我发现了其他的真理。

比如盖棚圈可以申请国家补贴25万,盖完棚圈往往还能剩点钱,所以牧民很乐意拿到这个项目。但这种快乐的背后是他们对生产力的不自信:他们不认为自己能把羊放好,也不认为自己能把羊卖个好价钱。一笔政府工程款抵得上牧民几年辛苦挣来的钱。人们自然会认为谁能拿到政府项目,谁就有能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不利于牧区的发展。



●棚里的牲畜。

那牧民为什么需要贷款?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是现代养殖增加了养殖成本。另外,牧民在消费端的现代化速度快于生产端:房子、二手车、农用车、汽车、拖拉机、割草机、机顶盒、收音机、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设备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开支。但是放牧的产量有限,所以牧民的经济地位下降了,而且近年来下降的程度还在增加。



●内蒙古漫画家芭比·李哥的草原生活今昔变迁。

所以不是牧民说要项目,就马上帮他们跑项目。研究者和公益组织要学会跳出牧民观察生活的维度,去探究他们的真实需求。在上面的例子中,牧民的需求是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那么,如何鼓励和帮助牧民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促进草原畜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看到当地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我曾经在一个牧民家里住了三个多月,我总是听他跟我算经济账,却从没听他提过保护草原。然后有一天,我发现他用拖拉机把喂羊的食槽搬到了三公里外的地方。那个槽很重,从家里运玉米很辛苦。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告诉我,如果羊一直在同一个地方吃草,草原就坏了。我突然意识到,他很在乎草原环境,但这种在乎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他不会说出来。



●背景中若隐若现的铁丝网保护着芨芨草不被牛羊吃掉。

这个发现顺便回答了我其他的疑惑。牧民的房子建在高坡上,不在井边。这样牲畜就不得不在家和井之间来回走动,有效避免了井周围的过度踩踏。此外,他们在芨芨草外面放了一圈铁丝网。冬天草料紧缺的时候,即使他们每天使劲喂,也不让牲畜进。我们必须把芨芨草保留到春天。这些行为早已习以为常,国外的研究者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

在我的新书《牧民的智慧》中,有一章专门讲牧民如何看待草,但是不要以为牧民聊天的时候会谈到草。他们不会问今年锦鸡儿长什么样。埃德加长什么样?但是看到哪里草好就直接赶羊。我也是在长期与牧民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慢慢筛选出这些地方性知识的。

经常被忽略的是非现金收入,比如牧民骑马时的自豪感,家里生产的天然有机食品,住在空有好气的草原的幸福感...不仅是科研人员,一些牧民也不会注意到它们的价值。但是,每当国外的项目实施了一段时间,牧民们就会说:“哎呀,要做国家项目,越做越亏!”因为这些非现金收入被破坏了。虽然它们不会产生现金流或GDP,但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却是不可或缺的。



●套马的原因有很多:给马做标记、剪鬃毛、换马、训练小马等。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牧民热爱的传统娱乐。

谁说女性不适合做田野?

刚到草原的时候,觉得女孩子做野外工作的劣势特别大。我胆小。很多陌生人不敢进去,也不敢和别人说话。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做女人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

我在牧区时间不长,能说出乳品生产的全过程,知道几种分离奶油的方法。一开始,我也没在意。后来发现很多男同事甚至男牧民都说不清楚。因为做乳制品的主要是女性,所以我很容易和她们聊天,平时也会和她们一起做家务,所以很快就能了解清楚。



●正在制作奶食的牧民妇女。

和牧民妇女一起做饭时,我发现蒙古族牧民虽然养羊,但并不是每天都吃羊肉。每年阳历六月天气转暖后,杀羊,现在杀了吃。秋天下雪后,杀的羊足够吃一个冬天了,因为羊到了冬天只会越来越瘦,等到春天雪化了,羊肉就吃完了。这时候羊太瘦了,杀不死,所以会吃羊头、羊蹄、风干肉、咸肉等。

吃了一只羊,下一只不会马上宰杀。在其间的日子里,牧民主要吃包子、面条、馅饼、油炸水果等面食。因为制作方便,现在牧民吃的米饭比以前多了,餐桌上经常能看到蔬菜和鸡肉。一个六口之家一周大概需要一两百元的伙食费。除了对产业的宏观经济研究,女性身份让我看到了牧民家庭经济的变迁。



●蒙古族牧民爱吃面食,包子皮一般都是用热面条做的,皮薄而小。

看到即所有?

很多在牧区做过短期调研的人都说,这里的女人特别忙,男人特别闲。的确,为了照顾好家里的饮食起居,负责的女人很少有时间出门。她每天捡牛粪,晒牛粪,生火,割肉,洗菜,做面食。做完各种家务,她停一天,家里的饭菜都坏了。

但是牧区男人真的无所事事吗?其实他们的工作特别辛苦。他们早上四点出去放牧,要走十几里路。他们十点回家喝茶,然后屁股还没热就走了。冬天,放牧的风险更大。天寒地冻,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在放牧的间隙回到房子里坐一会儿。当然,我想舒服一点。在城市,即使没有男性劳动力,一家人大概也能过得很好,但在牧区几乎不可能。



这种偏见是怎么来的?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研究小组拜访了我住的那户人家的一位老牧民。在做问卷的两个多小时里,只有女性在家办公,偶尔有一个男性进来。他很确定的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喝完茶就出去了。研究中的专家也是问完问题就走。哪里可以看到男牧民放牧的场景?难怪会有这样的印象。

另外,在牧区做短期调研的时间多在夏季,因为内蒙古草原7、8月份凉爽宜人。这几个月对牧民来说也是比较闲的,没有冬春劳动那么重。如果研究者对牧区完整的生产周期没有概念,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偏见。所以做短线研究的时候,注意观察是好的,但是不要妄下结论,因为你看到的很可能不是全貌。

如何向公众说话?

在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向公众传递信息。我认为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为了迎合大众观感而回避改变。大家心目中的蒙古族,就是那片美丽的草原,在那片辽阔的天空下,只有一座白色的蒙古包空。但是现在牧区的房子一般都比蒙古包大,附近有太阳能板和风车,门口还停着一辆车。与几十年前相比,草原的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新闻报道都回避了这种变化,蒙古包总会呈现出来,会让人觉得草原一直都是那样的。





●论: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的蒙古包景观。接下来:定居后,蒙古包和房屋的组合在草原上比较常见。

第二,去陌生的地理文化环境尽量捕捉典型信息。如果以非常规的视角传递信息,对于不了解草原的人来说,这种猎奇的新闻就变成了他们知道的一切。比如前阵子有个朋友突然问我:“现在的草原是不是没有网围栏了?我在新闻上看到某苏木的网围栏正在拆除。”我说:“不行,现在网围栏越来越多了。”说完这些,我才明白,对于媒体和大众来说,特殊的东西才是新闻。所以拆除网围栏的事件会引起关注,但是草原上普遍的情况是网围栏越来越多。

因此,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时,尤其是当这个地区的地理文化环境与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时,要尽量选择典型的信息。否则,你看不到草原的真实面貌,也看不到草原上的真实变化。

食品说

本文基于舒妮在游牧的智慧中所做的第4次分享和整理。传统游牧方式下,人畜如何迁徙?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牧民的生活和牧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请关注哔哩哔哩和喜马拉雅的foodless Club,回头看看或者听听Shuni的读书会分享。


舒妮:自由撰稿人,北京天下喜教育咨询机构《人与草原》项目负责人。长期关注内蒙古草原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关注牧民生计,拓宽牧民视野,提高牧民应对现代文明的能力,探索牧区保护传统、改善生计之路。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系,从事互联网工作多年,后转向环保、社会、自然教育、写作。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长期撰稿人,著有《跟着我的心去草原》、《看不到北斗的日子》、《游牧的智慧》等。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泽恩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