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厘米是多少尺(八百年历史皇族村,有最大的蚝壳墙)

叶飞

176年,南宋益王赵云在福州登基,改袁敬言为抗击元军。后来,当元军南下时,景帝允、张士杰、卢秀福、陈等文武百官率领数十万大军进入广东。178年,景炎帝病死,弟赵敏即位,改袁祥兴。从那以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紧急。唐朝使臣张士杰认为衙门依山傍水,船只可以藏在港湾里。地势险要,遂迁至衙门(今广东新会)。

179年2月,元军包围了丫山。双方投入20多万兵力,1600多艘战舰,1000多艘民船,最后宋军惨败。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在水中丧生。丞相卢秀福跳到小皇帝赵敏身后,宣告了宋朝的灭亡。

事实上,在数百年的海战中,很难确认具体海域的位置,除了大片水域早已因淤积而成为陆地。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新会市顾靖镇官冲村的一座无名小山,北起鄞州湖,南至崖门,方圆数十里的水陆区域,就是当年的战场。

数十万军民葬身水中的挽歌,并不是赵的结局。早在崖山之战之前,赵王室的分支就已经在周边地区定居繁衍,或因为官,或因迁徙,于是就有了皇家村落。

在崖山脚下,有江门新会区顾靖镇的下陆村、慈溪村,再远一点,有江门台山市的浦市村、珠海斗门的南门村等。

斗门南门村的赵姓族群,隶属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四弟、王维赵匡美的第一部。祖上赵翼辅,南宋末年因做官迁居斗门。已经传承了30多代,有近800年的历史。

跳一堂:南门赵家祠堂

我第一次去寺庙的时候,祠堂前的广场上正在举行书画大赛。孩子们在桌子前挥舞着他们的创意,描绘出他们面前的大厅。第二次看的时候恰逢工作日。没有游客,只有村民坐在祠堂前。祠堂建筑群对面的大草坪前是古老的半月池,孩子们在这里追逐嬉戏,一派悠闲的景色。

条堂全称南门赵氏宗祠条堂,位于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占地427平方米。由五栋建筑组成,始建于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修复。

出自《诗经·淇傲》“望他而淇傲,耕竹。“有匪有君子,如削如削如磨”,意思是竹叶茂盛。建造这座大厅的是赵匡美的第15代传人赵龙(即赵青峰)。以第四祖赵美男(1296 -1365)别名命名。

条堂正面采用青砖对称结构,中央匾额上有“赵祠堂”四个大字。进了大门,三元格局落入眼前。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可以算是南粤宗祠的“标配”。前厅用青砖铺成,直通中殿。中殿有两块匾额,前面是“我家不疏”二字,后面是“伊汤怡”二字,坡顶屋脊,龙船脊,头上是一座硬山的梁架。与气势磅礴的中厅相比,后厅地势较高,小而背阴,两边是红木椅子,中间是赵美男的画像。



寺庙的大门。

这个赵美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生于1296年,卒于1365年,元代诗人、理学家。他一生居住在黄羊山下的南门村,著有《朝举八首》。他也是南门赵家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农耕村落,带领人民建设村落。

作为南宋皇室的后代,元朝选择了不做官,而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背后,是赵人的悲痛。朝代更替的残酷,国家颜色的变化,让南宋皇室后代感受最深。

今天,大厅里仍然悬挂着宋太祖、赵匡胤等宋代皇帝的雕像,后厅上方悬挂着“忠孝节义”的牌匾。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赵刚退守象山,暂住在当时象山县沙涌(今中山市市南区沙涌村)的马南保家中。当时,这位赵匡美的传人已在南门村定居,族群赵若子准备了一条船,并招募村民来迎接车夫,伺候国王。宰相卢秀福为了保存皇族血脉,令赵若子等人回乡隐居,并赐赵若子“忠孝节义”称号,弟弟赵若桃为程之郎称号;如果赵勇被命名为吴仪医生。当然,宋代的“忠孝节义”牌匾已经破损,现在看到的是仿制品。



唐娟“忠、孝、义”牌匾

厅堂的美不仅在天井和厅堂,还在两边的蚝壳墙。旧时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牡蛎壳易得,成本低,坚固不易腐蚀,表面粗糙坚韧,防盗防台风性能好,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因此,它们成了人们最喜爱的砌墙材料,民间有“千砖万牡蛎”之说。

尤其是农村祠堂,为了维护方便,牡蛎壳更为常见。大厅两侧的墙壁由排列整齐的巨大牡蛎壳构成,厚达65厘米。墙很高,有30多米深,用了近百万个牡蛎壳。侧面景色非常壮观。这些经历了600年沧桑的牡蛎壳,今天仍然保护着这座寺庙。

资料显示,混义堂牡蛎壳墙总面积为277.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性最好、最古老的牡蛎壳墙。当然,牡蛎壳墙的材料不仅仅是牡蛎壳,还有黄泥拌黄土、红糖、糯米、醋、糠。



贻贝壁使用的贻贝数量惊人。

与之比肩的宜丰召公寺和昆山召公寺,与该寺相比,显得“年轻”了许多。

宜丰召公寺,建于明末,是一座三级建筑,比跳殿还高。屋顶布满灰色雕塑,相当精致。中殿和后殿的横梁上有金漆木雕,中殿正中悬挂着“世寿堂”的牌匾,献给南门村赵氏第九祖赵一峰。中殿两侧的铁艺窗户也是我眼中最美的细节。在刻有“花开富贵”的拱形浮雕下,用铁艺勾勒出方窗,精致细致。



宜丰召公寺精美的铁艺窗花

65厘米等于多少尺

据说这个祠堂原来是牡蛎壳墙,1928年改建成了砖墙。

与幽静的寺庙相比,宜丰召公寺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大门两边的石墩上,有村民坐着聊天,享受着川流不息。两个孩子在祠堂里玩耍。在粗大的黑色木柱周围捉迷藏,在铺着金箔的供应台前打斗,空经常在空旷的环境中回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对家乡和家庭有更多的认同感。

附近的昆山召公庙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是三大祠堂中最晚的一座。民国时期,祠堂作为村里的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据说南门村每年还有祭祖仪式。仪式代代相传,非常隆重。据说是皇族祭祀的一种形式,有完整的祭祀流程,祭祀问候,阵列定向。此外,村里每逢元旦或婚礼,都会在祠堂举行祭祀。与其说是“皇家村的风格”,不如说是仪式的传承。

界下庄:被胡庄河环绕的僻静村落

夏杰村属于南门村,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这个小村庄隐藏在山川之间。村外有一个大荷花池,四周树木环绕。通往村庄的道路是一座石桥,桥头用大石头砌成的村庄大门就像一个小门,显示了这个村庄的独特性。

走过庄门,眼前是一条幽静的小路,树木遮天,再进入贯穿夏庄的石板路。路不长,只有192米长,4米多宽。它是由花岗岩制成的。

石板路乃至整个夏杰村的历史并不长。它建于清朝(1821-1850年)。当时南门村人赵,在苏杭做茶叶生意,也在粤西做中药材生意。致富后,他在南门村买了80亩新开垦的土地,建了3间夯土墙房,定居下来。因为它靠近峡山,朝霞又常常笼罩森林,所以叫解霞庄。从那以后,赵的后代就多了起来,其中很多都是官员和商人。他们变得更加富裕,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已建青砖大屋14座,多有厢房、书房、画廊、花厅等。,具有相当规模,到光绪年间数量增至26家。

因为村里商人多,官员多,一度兴盛,在香山(今中山、珠海)很有影响。直到清末民初,当时村里的年轻一代一度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空,再加上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夏杰村一度衰落,损失巨大。所幸的是,尽管历经沧桑,村里仍有14栋老房子,基本格局依然保留。

下庄的格局和建筑形式,据说是参考了佛山建筑师建造的广州西关。村子四周是荷塘、茂密的竹子和围墙,本来就有防御功能,更重要的是一条长达几百米的护庄河环绕着村子。当年的赵组织人力挖掘这一私人工程,可谓野心勃勃,耗资巨大。



街下庄石板街

如今,经过夏杰村的改造开发,石板街两旁的青砖房大多都变成了小吃店或精品店,但因为游客不多,也没有太多商业气息,所以比较安静。如果是工作日去,无论是当地有名的美食“鸭炸包”,还是卖斗门特产的店,往往大门紧闭,不欢迎客人。然而,我更喜欢沿着岔路走,走进石板街两边的深巷。每条巷道两旁还有大片青砖房,很多已经废弃,也有一部分修复后供参观。里面空空都在摇摆,只有精致的雕刻印证着古老的风景。在这些场景面前,苍凉中不乏优雅,充满时代感。上世纪90年代,香港亚视拍摄了由陈秀雯主演的电视剧《告别艳阳天》,并在此取景。



下庄很多大房子都丢了空

昔日下庄不仅有人居住,而且“配套设施”齐全。现在,走在石板街,依然可以看到“赵家学”的遗迹。可惜没有留下老建筑。在新建的高大门楼后面,有一个新建的风雨棚,上面有当年“吴家塾”的牌匾。这块花岗岩石匾有三米多长。牌匾中提到的赵武宣,字,名若鸾,是赵家庄创始人赵的生父。赵发迹后,捐官给父亲当了医生。

石板街尽头,杂草丛生,有两块长满青苔的石碑,字迹模糊。两块“奉天钦定”碑风格相似,规格略有不同。其中一个高140厘米,宽77厘米,厚19厘米。刻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石碑上刻有双望脊,左右为云龙柱门楼形,中间为平龛。墙上的壁龛楷书,刻有“钦定天命”和“钦定之宝”字样。据说,它是在1999年当地工业区开发时被发现的,后来被搬回夏杰村安置。

紧挨着夏杰村,是南门村的另一个自然村,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郁秀村。该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1936年,已经建了32栋房子,都是布局整齐的青砖房。如今,虽然近年来建造了许多新建筑,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旧的格局。



修养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郁秀洋楼,它是由居住在美国的华侨在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它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第一次参观的时候,正是所有的花都盛开的时候,无数粉色的花朵在院墙上格外显眼,映衬着老房子。二楼阳台上方的牌子上写着“斗门县”,表明了它的旧身份——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斗门县筹备组的办公楼。

有着近800年历史的皇家村,原本是这个年轻县城(今斗门区)的开端。

编辑:钱成熙

校对:张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