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零售电子商务产业链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以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模式为基础,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家之间的网上交易和网上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商务运作模式。
就零售电商产业链而言,零售电商产业链主要涵盖商品供应商、电商平台、电商物流、支付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各个环节。
零售电商产业链全景图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零售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1。零售额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市场电子商务需求不断释放,区域网络消费差距扩大。
循序渐进,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中国零售电商行业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1.7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9年增加10.63亿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额61133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263亿元,增长18.7%。)
资料来源:商务部,华晶产业研究院。
2。渗透率
就零售电商的渗透率而言,电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随着网购行业技术和监管的逐步完善,风险逐渐降低,零售电商逐渐渗透。电子商务零售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网络零售渗透率已从2011年的4.3%增长到2020年的30%。仅十年就占到了零售总规模的30%。从市场趋势来看,中国零售电商的渗透率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预计渗透率还会继续增长。
资料来源:商务部,华晶产业研究院。
3。竞争模式
就中国零售电商竞争格局而言,主要包括JD.COM、阿里巴巴、Suning.cn、唯品会、拼多多、国美。就营收而言,中国零售电商业务营收超过100亿元:JD.COM 7458.02亿元,阿里巴巴5298.94亿元,Suning.cn 2523亿元,唯品会1019亿元,拼多多594.92亿元,国美零售441.19亿元,占比分别为40.84%、29.02%、13.82%和5.5%。
事实上,总资产超万亿的阿里巴巴只有一家,总资产超千亿的阿里巴巴有五家。上市零售电商中,总资产差异较大,大部分上市零售电商的资产在100亿元以下。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就零售电商行业主要企业的营收和利润来看,JD.COM平台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大件电器、家具等产品占比较重,整体营收规模最大,达到7458.02亿元。同时,由于JD.COM售后服务和质量保证成本较高,净利润远低于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主要以各种日用品、服装等产品为主,整体营收低于JD.COM,但因为销售成本较低。作为前六大营收品牌中唯一非综合电商的平台,小米以2458.66亿元的营收占据第四位,而Suning.cn、拼多多、国美则是后来者居上,企业仍在亏损。
资料来源: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由华晶工业研究所编制。
资料来源: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由华晶工业研究所编制。
三。零售电子商务用户现状
就中国零售电商用户规模而言,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网购用户规模逐年增长。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到2021年6月,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已达81206万,网购使用率达到80.30%,是中国零售电商行业发展的关键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景产业研究院编制。
相关报告:华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研究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2021-2026》;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机购物已经成为网上购物的主流方式。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有78058万手机网购用户,网购使用率将达到79.2%,略高于网购使用率。总的来说,用户规模增速有所下降,但还是有一定的渗透力/[k0/]。预计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渗透,零售电商用户将持续。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景产业研究院编制。
四。零售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第三方认证机构
对于零售电商来说,无疑卖家掌握了更多的产品服务质量信息,在卖家和购物者之间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购物者往往有多种选择。在产品价格和质量基本匹配的情况下,能否获得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和监管成为赢得消费者的关键。此时,卖家更倾向于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第三方认证监管机构是检验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中介。
2。互联网技术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5G、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等基础条件的逐渐成熟,国内各行业正乘着直播的东风,带动零售电商行业不断扩张。在线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完善用户购物体验的物流网络;发达的物流网络是直播电商不断开拓下沉市场的基础,也是考核售后服务满意度的重要指标。5G网络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行业的蓬勃发展。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于大中华区产业经济信息与研究。目前,其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传统和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养老健康、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