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大连高新园区市民刘先生在2022年2月21日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工作人员。2019年,刘先生的JD.COM账户注册为JD.COM学生账户。现在按照国家政策,学生账号必须升级,否则个人征信会受影响。刘先生确实是学生账户,怕影响个人征信,提出注销。对方指示刘先生在“钉钉”打开屏幕共享,通过屏幕共享看到刘先生登录JD.COM账号需要的验证码,然后在异地登录刘先生的账号(刘先生对此并不知情)。同时,他将自己的证章照片和国家政策文件图片发给JD.COM APP客服,然后诱导刘先生在微众银行申请贷款,将钱转入所谓的JD.COM金融法人代表的银行账户(个人账户)。原因是平台系统检测到新注册的账号不是学生账号后,于是,按照对方的要求,刘先生向多个贷款平台借款,并将钱转入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
手动分析
与传统诈骗不同的是,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身份信息被泄露、注册账户被他人注册的恐慌心理,同时以身份信息被他人盗用注册金融平台账户为由,让受害者因害怕被他人用于借钱而急于注销注册账户。
欺诈步骤
一.冒充“平台客服”
诈骗分子通常会伪装成信贷平台客服,自称是中邮钱包、360借条、小米金融等贷款平台。,并通过伪造的“平台经营许可证”,同时准确告知受害人的身份信息,打消其疑虑,实施精准诈骗。
第二,编理由让受害者恐慌。
如果你注册了账号或者在校期间有贷款记录,诈骗分子会说你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在校期间没有注册账户,诈骗分子就会说当事人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户,有贷款记录,甚至说贷款还没还清,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三。诱导受害人转账
当受害人放松警惕时,诈骗分子说要销户。受害人需要向平台申请贷款,将钱转入所谓的JD.COM金融法人代表的银行账户(即诈骗分子提供的个人账户)。原因是平台系统在成功申请资金后检测到受害人新注册的账号不是学生账号。
警方提示
目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泄露严重。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贷款额度。一旦被骗,贷款平台里的贷款金额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外债。一旦接到声称“升级学生账号”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有疑问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或官方客服咨询核实,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新源刑侦支队(孙宇)
编辑丹·禺期
审计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