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率计算公式(利润总额与净利润计算公式)

净利润是指公司按规定在利润总额中缴纳所得税后的留存利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后利润或净收入。

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净利润越多,企业的经营效益越好。净利润少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了。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

净利润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二是所得税税率。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是合法的,所得税税率越高,净利润越少。目前,中国有两种所得税税率。一种是一般企业33%的所得税税率,即利润总额的33%要上缴国家财政作为税收。此外,外资企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税率为15%。在企业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得税税率较低的企业经营效益会更好。

总利润

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全部成果。

利润率计算公式

根据收益汇总观,企业的利润总额包括产品销售利润、投资净收入和营业外净收入四部分。其中,产品销售利润等于产品销售收入减去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是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费用的差额;净投资收益等于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营业外净收入等于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产品销售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加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构成营业利润(按照目前的经营观点,营业利润加净投资收益将形成企业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净投资收益、受益行业外净利润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形成企业利润总额。在美国,前期项目的调整允许包括在留存收益表中,但不反映在利润表中。

利润总额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标准。在收益一般化看来,利润总额是一个额外的收支项目,是一个预调整项目;但在利润表中,很多国家在计算利润总额(或会计收益)之前,会单独列示当期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正常利润)和其他损益(非正常利润)。所谓正常利润,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利润,包括企业从事生产、销售和投资公告活动实现的利润,以及营业利润和投资收益的正常利润。非正常利润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事项造成的损益,包括自然灾害损失、罚款和滞纳金等。其中与经营活动无关的,以及我国以前调整的规定也包括在非正常利润中。企业管理部门可以控制正常的利润和经营活动,但不正常的利润是不可控的;因此,将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非正常利润(即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对于衡量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更为客观准确。

利润总额是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扣除成本消耗和营业税金后的盈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利润,它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

当利润总额为负时,企业经营一年后的收入不能满足应支付的成本和营业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损益。

当利润总额为零时,企业的年收入刚好等于支出,企业不会亏本也不会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盈亏平衡

当利润总额大于零时,企业的年收入大于支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利润。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