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分析报告(知网年入11亿毛利率超50%?“两头通吃”盈利模式受诟病 青年学者:担心维权影响学术传播)




面对侵权指控和舆论,知网对公众相对低调。记者柯力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1日新京报讯(驻京记者李柯)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新起诉CNKI侵权,关注仍在继续。12月20日,#知网年收入超11亿,毛利率近54%#登上微博热搜。

同一天,四川南充、北京、青岛、山东等地6所高校向中国知网交易或单一来源采购2022数据库服务的公告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价格从几十万到一两百万不等。

毛利率超过50% 的知网

知网运营商的母公司是清华同方,后来更名为同方股份。2019年,清华控股通过股权转让放弃控股股东身份。

2018年至2020年,同方王智主营业务收入从99929万元增长至116758万元,毛利率从59.01%下降至54.93%。2021年半年报显示,同方王智毛利率为51.30%。



知网运营商母公司曾名为清华同方。记者柯力摄

据专家介绍,由于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内容全面,检索功能强大,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刚需”,所以才有了知网的高利润。

中国政府采购网是财政部指定的唯一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平台。12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上面看到,多所知名高校于本月发布了2022年购买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

其中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为82.5万元,购买南京大学CNKI数据库预算为108万元。

一些部委、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也于近日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CNKI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2022年订购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为219万元。

同方知网2020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国知网用户覆盖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0家机构,个人读者2亿,日访问量1600万,全文年下载量23.3亿。

CNKI的信息服务主要由高校、省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图书情报部门购买,这些单位的相当一部分用户每年都有专门的财政拨款用于购买文献信息。单位用户已经成为知网稳定的收入来源,个人用户只占知网收入的一小部分。

近年来,知网多次因涨价引发部分高校抗议。据长江日报记者统计,在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至少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因涨价过快宣布暂停使用知网。但上述学校恢复了知网的使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知网这几年正在拆分数据库,即将自己拥有的独家核心期刊从原数据库中抽离出来,单独建立子数据库,用户需要单独付费。而且原有的综合数据库价格也不会降低。此举被认为是知网的变相涨价。

该业内人士表示:针对不同行业提供针对性的数据库服务,如石化、五金矿产、交通运输等行业,是一大盈利点。知网可以定制相应领域的专门数据库,其价格高于数据库总价。

一年几千块钱的版权费



同方知网2020年年报截图。

在CNKI官网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有版权声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严格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所有采集的文献均已获得期刊社/编辑部授权,作者报酬已由相关期刊社/编辑部支付。”

某中央部委直属报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网的高利润来源于其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强势地位。多年来,像我们这么大的报刊,每年都要交2000元的版权费。前一年的合同到期,领导一怒之下停止了与知网的合作。

一本几百页的期刊,每年至少12期,每年2000元的版权费怎么算?

知网内部人士举例:知网主要是把整个数据库卖给机构用户,然后按照页数跟期刊或论文作者支付版权费。即使知网一年只卖数据库(不包括数据库挖掘等增值服务)就过亿,但数据库中作为“分母”的论文数量庞大,按照知网的算法,一篇5页的论文可能值几毛钱。钱太少,期刊通常和作者分不了。

知网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建设。“早期大家普遍对网络版的权利知之甚少,很多科学期刊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知网帮助学术期刊电子化,大家都想要。知网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很多学术期刊网络版的授权。”

近年来,报刊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版权的重要性。某报曾与知网合作,一年版权费5000元。2018年合同到期后,知网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希望续约,但因版权费太低被婉拒。

一家期刊的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有一家月刊,发行量非常大。以前知网一年要交2000元的版权费。合同到期后,我们又谈了合作。杂志社要求提高到5万元。知网觉得涨得太多,只接受涨到每年5000元。经过拉锯式的谈判,双方最终妥协,重新签订的合同可能是一年几万元。如果知网获得独家授权(不是给其他同类数据库网站),杂志的版权费会更高。”

“两头兼顾”的盈利模式[S2/]



毛利率分析

知网因其“两头通吃”的盈利模式而饱受诟病:以极低的价格收集期刊文章;要收录毕业论文,需要作者在支付100元左右现金之前申请,面值不超过500元的知网券。

一名顶尖大学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知网提供了一个流行的知识共享平台。从校园网下载论文对师生是免费的,因为学校作为单位用户购买了知网的数据库服务。社会上个人付费从知网下载,真的很高。

社会个人散户下载知网的文章。期刊论文一般每页0.25-0.5元不等,硕士、博士论文每篇10-30元不等。在2019年之前,即使是作者也要付费下载自己的作品。

赵德新教授等维权人士的论文从知网上撤下是否属于拒绝交易?知网对单位用户每年涨价合理吗?向个人提供询价服务时,价格是否定得过高...

北京郭强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杨旭日表示:“知网是否涉嫌滥用其垄断地位,需要进行调查和整改。这不仅涉及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预算及其使用的合理性,还涉及到论文使用者的权利。知网作为科技期刊的服务企业,人为地把作者和读者分开,在其中谋取利益。”

青年学者的烦恼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告诉长江日报:数据库里有大量的论文,要逐一获得作者的独立授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为此,知网等国内各大学术数据库找到了一条“捷径”:通过与各大学术期刊签订授权协议,可以对作者进行“二级授权”或“由(期刊)授权”。

这种模式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作者的不满。第一财经从企业调查中获得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截至今年12月16日,知网相关裁判文书近1500件,涉及著作权归属、侵权纠纷、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超9件。其中有124份裁判文书明确注明知网有赔偿金额。

张洪波说:“知网的运营公司曾在法庭上辩称,涉案作品是期刊出版商授权使用的,知网有权转载已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是一种‘合法许可’...知网败诉,法院驳回其辩护理由的一系列诉讼。法院认为,知网和期刊的单方声明不足以证明作者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和转授权权。”

赵德新教授拿下知网后,是否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作者已起诉知网维权?

采访中,不少青年学者担心维权会影响论文通过知网平台的传播:“如果因为维权导致论文在知网上找不到,学术上得不偿失。论文与高校教师的选聘和岗位评价直接挂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认为,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本身就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作者在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时,希望研究成果被广泛宣传,以促进知识传播。学术出版物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赵德新教授拿下知网后,很多学术期刊可能会进一步和作者澄清版权问题。

知网是否涉嫌垄断?[/s2/]

很多大学毕业生需要论文复读,有些大学有一两次免费复读论文的机会,但很多同学觉得远远不够,因为很多稿件可能要修改。在校期间,将发表其他论文,为找工作铺平道路。学生经常要花费数千美元来复制毕业论文。在某电商平台上,甚至有每次2000元的报价。

12月12日,青年学者刘旭向国家反垄断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邮件,认为知网涉嫌垄断,建议有关部门调查知网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他在信中写道:“在国内学术期刊文献查询服务市场,知网拥有其他竞争对手得不到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国内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数据库。这对于绝大多数需要写论文并完成查重分析才能发表论文进而获得学位和职称评定的用户群体来说是刚需...能否获得知网收录,也是国内学术文献能否获得需求群体最广泛的查询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旭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知网每年都要给机构客户提供打包服务,查重服务不单独收费。目前论文查重成本很高,其市场乱象与相关数据库授权缺乏公开透明性有关。“外界并不清楚知网到底收了哪些费用,所以都归于知网”,他建议:合法渠道查服务的收费应该更加透明。



知网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论文查重系统不对个人开放。央视报道截图

12月11日深夜,知网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公告,强调“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一直只向机构提供服务,只允许检测本单位的论文。知网从未向任何个人出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知网在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为非法或侵权手段获得。”

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看到,两所著名的公安、警察类高校本月初发布公告,购买了“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即论文查重)的许可,每份成交价约为21万元。

[责任编辑:丁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