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军在主持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白皮书,回答记者提问。出席今天记者招待会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哲先生;农业农村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刘焕新先生;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先生。
赵晨曦在回答中央台记者关于如何理解和界定全面小康社会及具体评价指标的问题。当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如何量化,从“全面小康”的含义、评价指标、民生福祉发生了哪些变化三个角度回答:
首先,如何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白皮书第一句,“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打击,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念,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二字。这里的“全面”,我认为不仅是指领域的全面覆盖,是指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也是指人口的全面覆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还意味着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共同小康。从成效上看,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促进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这方面,白皮书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相信大家细看白皮书,会有更多的了解和发现。
第二,关于评价指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大全面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内外部因素,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年来,我们脱贫攻坚,推进改革,抗击疫情,治理污染,降低风险,解决了许多想了很久却没有解决的难题,成就了许多过去想做却没有做的大事。发生的历史性成就和变化有目共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第三,关于民生福利。全面小康,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举几个数字: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1元,到2020年已经达到32189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9.2%和32.7%。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品位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都在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的转变。温饱有余,家用电器广泛使用,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餐饮、卫生、教育、旅游、娱乐等服务性消费也在快速增长,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社会治理等也在快速增长。这些变化都有白皮书中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