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上个月微信更新了折叠群聊功能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折叠群聊给私有域运营商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现状?学会用户管理是提高留存的关键。笔者分享了一些关于社区留存的经验,大家来看看吧。
上个月微信推出折叠群聊功能后,有人欢喜有人嫌这个功能太人性化,也有人笑认为这个功能针对性太强!
那到底什么是折叠群呢?
其实类似于QQ群功能,对于用户来说,一些不常用又不想关注的群是折叠的(群助手),折叠后的群聊即使只是发消息也不能出现在顶层。
(BUG:虽然折群后手机不会被骚扰,但PC微信群还是能@到你)
从微信的生态角度来看,为什么要有折叠功能?
核心是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目前,微信的DAU在所有互联网社交平台中仍然排名第一。微信私域的兴起,对用户造成了无限的骚扰和压力。为了清源、定规则、打压营销,折群是微信生命周期延伸措施的第一步。
对于私域流量商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这是私域的新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大市场罗盘看整个互联网的进化史,从传统电商到社交电商再到今天的内容电商。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精细化运营是未来私域的重点。
接下来就是分享社群留存的玩法,管理好你的用户,有效提高留存率,防止你的社群落入折叠群的冷宫。
一、用户管理的留存逻辑1.管理用户的前提:四种社区意识
当社群四感中的组织感、仪式感、参与感都完全做到了,归属感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有一个核心关键词(基于社群四感)就是用户预期。
通过用户不断的期待,最终让社区形成持续的粘性和生命力,留存率自然会提高。
2.四种社区意识背后的逻辑:五个概念
①共鸣:它的核心其实是基于门槛来筛选用户。当大家有了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爱好或者类似的目的,就来到了这个地方。
②新陈代谢:其核心理念是人人喜新厌旧。最重要的一点是社区的人口比例。一定要有老人和新人的比例,一般比例是6: 4。
③意见领袖(kol):核心要通过kol推动整个社群的活跃度。如果群体中有长期存在的意见领袖,1+2的模式比例是最好的,也是最稳定的(1:组长,2:两个副手)。
④用户高频周期:在同一个社区中,用户周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周期(黄金时间)。
⑤内容沉淀:所有好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沉淀让所有人看到。沉淀主要有三个原因:
3.留住用户的关键:增长是可见的
如果每个用户都能看到自己在社群的过程中的成长、突破和改变,或者说通过这个事件对用户有没有改变,那么用户是非常愿意留在这样一个圈子里的,而不是把你的社群放在一个折叠的群体里。
4.帮助成长的几种角色(常见角色)
①组织者:与之匹配的是上述四种社群感中提到的组织感。这个组织者非常重要,是社区的领导者。
②思考者:思考如何让社群变得更好,所以这个角色会提出很多思考建议和意见,帮助社群变得更完善。
③挑战者:群主在社区发内容的时候,挑战者会发出各种质疑、疑问、不同的声音、观点,但我们不能说挑战者就是粪棍的存在,因为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到思维的盲点,升级社区更好的内容质量。
(4)潜水员:看到别人在那里组织一场热闹的活动,而潜水员却选择默默观看,不出声。
以上四个角色是我们社区所有人共同的,那么如何管理这些角色呢?管理好这四类人,整个社区才能得到一个规范的管理。
二、 如何有效管理好用户?1.良好社区的前提:自我管理。
比如你建一个学习打卡训练营,每天早上5点到7点,建群者8点起床,这样的社区还有价值吗?任何项目或带领团队的前提,都是自我管理、率先垂范的精神。
2.大集团管理模式
通过分层教学的形式,每个层次的用户都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比如你有一个5000人的社团活动,让总部教核心团队,再教普通导师,再教小班班干部,最后落实到学生身上。
3.增强参与感是关键
一般来说,社区沉默的核心是用户不参与你的社区活动,导致用户不关心自己所在的社区。参与的核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来自群主的鼓励:当社区出现很多新的好的内容时,群主及时为大家点赞、赞。
②从群主那里挖:当你把自己的内容发到朋友圈的时候,要及时发回到自己的社区,同时在社区里大声大声的赞,让大家看到。
增强参与感回到一个核心的管理模式叫积极二次反馈,表扬他,告诉他为什么,这是价值观同频的过程。
4.来自身份
与身份相对应的标点符号是归属感,主要来源于三点:
价值观:最好的团队,最好的自己,本质上都是价值观。
②帮助:让团队帮忙,让别人觉得你背后有人。
③放大个人象限:让团队成员有机会站在舞台上,通过舞台本身展示自己,而这种自我展示可以帮助小伙伴找到更多基于团队的归属感。
总结以上所有内容,其实就是九个字:多互动,勤关注,惊喜。进一步拓展就是管理用户预期。如何具体管理用户期望,就是打造四种社群感,五种社群概念,社群是由哪四种人组成的,有效管理的哪四个部分。如果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社区中熟练使用,就没必要害怕你的社区会被放入折叠群。
本文由@原创运营笔记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