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指南将“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IR)”设定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TIR一夜之间流行开来。那么,什么是TIR?糖友如何知道自己的TIR是否达标?
TIR:血糖达标的时间比例
广医附一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陈晓燕指出,医生根据每个糖友的个人情况,给出一个血糖的目标范围,TIR是指24小时内血糖在这个范围内的时间比例,是反映血糖波动或变异性的重要指标。
以一个普通糖尿病患者为例(无糖尿病其他疾病及并发症),通常建议血糖控制目标在3.9 ~ 10 mmol/L内,如果24小时内血糖连续20小时在此范围内,则TIR为83.33%(20÷24×100%)。陈晓燕指出,由于个体情况不同,血糖的目标范围也不同,糖友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更准确地计算自己的TIR值。
一般对于普通糖使用者,小于3.9mmol/L的时间不超过3小时(12%),大于10.0mmol/L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17%)。如果糖友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糖尿病并发症,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范围和TIR指数。
血糖“正常”,仍有不适。快点做TIR。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测量空腹部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睡前血糖等等。此外,还可以测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谓是对血糖的全面监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监测TIR呢?
陈晓燕指出,虽然监测血糖的手段很多,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死角”,TI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死角”。即使唐友空的腹部血糖和餐后血糖正常,糖化血红蛋白达标,TIR也不一定达标。
“曾经有一个阿姨,出现了口干、多饮、多尿、脚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但试验空后发现腹部血糖小于7mmol/L,餐后血糖小于11mmol/L,糖化6.5%。即使在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糖尿病也不能被诊断出来。直到做了动态血糖监测,才发现隐藏的血糖大幅波动,也就是TIR异常。这个现象解释了大妈的各种症状,得到了针对性的治疗,解决了问题。”陈晓燕说。
陈晓燕指出,TIR特别适合胰岛功能较差的糖友,如1型糖尿病患者。长病程二型糖尿病病患者的观察和治疗指导:也适用于表面血糖糖化正常,但仍有症状或并发症在悄悄进展的人群。TIR可以很好地反映血糖的整体情况,从而有助于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减缓并发症的进程。
检测TIR一定要做动态血糖监测吗?
TIR的值经常需要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器来获得。陈晓燕指出,目前监测动态血糖非常方便。家里有带远程监护功能的扫描式动态血糖仪,患者不需要住院。尤其是远程血糖监测仪,只需绑定智能手机,每隔几分钟就能自动上传血糖数据,主治医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查看,更方便了解患者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
此外,患者还可以去医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如患者的生活规律,一般需要3天才能查出问题。而且医院用的动态血糖仪技术更成熟,更便于医护人员监管。
如果没有动态血糖仪或者不想去医院检查,有没有更方便的了解TIR的方法?陈晓燕指出,事实上,通过检查同一餐的一餐前后血糖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初步推测TIR。具体操作方法:选择三餐中有代表性的一餐,检测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血糖值达标且差值小于4mmol/L,则另一天同一时间检查餐前和餐后1小时血糖。如果血糖水平达标且差值小于4mmol/L,则TIR大概率达标;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警惕了。建议进一步监测血糖,找出具体原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