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啥意思1(厚积与薄发)



图/虫创意


厚积薄发

文本/刘道玉

发表于2022年2月21日《中国新闻周刊》第1032期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固定的,来自神话,历史典故或公认的说法。成语描述的是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学习精益求精的精神。


“厚积薄发”一词源于宋代苏轼的杂文《贾说寄》中写道:“环顾而约,厚积薄发,我止于此。”写这篇杂文的背景是,他目睹了文人士大夫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他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认为学习永远不要自满,不要追求虚名,要专心学习,才能有丰富知识的精华,才能著书立说。


粗细对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既包含量的概念,又体现质的区别。而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对积累和发展的解释并不准确,甚至存在概念上的错误。例如,他们解释说“积累”是指大量的储蓄或足够的储蓄。这个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头发稀疏的解释经不起推敲。他们解释说:头发稀疏意味着少量的头发慢慢释放出来。这里的“瘦”和少、慢没有必然联系。本质上,这里的“瘦”指的是本质和品质的概念。


西晋诗人左思当是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古代文人之一。他没有天赋。他小时候甚至有点迟钝,学习成绩平平。成年后,他雄心勃勃,决心创作三都赋,描写魏、蜀、吴的都城。但消息传出后,对他的质疑甚至冷嘲热讽不绝于耳。左思没有动摇,而是走上了敛财之路。他查阅三国史料,实地考察三国故都。然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走到哪里,就把随时浮现在脑海里的精彩词句都记录下来。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12000多字的《三都赋》,平均每年1200多字,每月100多字。这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好事多磨。《三都赋》出版后好评如潮,名扬天下。当时洛阳纸贵。


华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是芝加哥科技博物馆所列的世界88位伟大数学家之一。罗庚只有初中学历,他的成功是厚积薄发的最好诠释。总结学习的经验,他说:读书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步是由薄到厚,这是积累;第二步,由粗到细,也就是薄发或者约取。意思是经过分析归纳,能把握整体,抓住本质,记住要点,运用科学规律。他还说,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这也是因果关系。不勤快怎么实现积累?没有天才的灵感,如何实现“薄发”创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呢?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书本知识都是有利有弊,有精有粗的混合体。我们必须分清利弊。经过大脑的一些加工,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越积累越要去精。


一个真正的学者,不是要记住一大堆死知识,而是要奉献出知识的精华,也就是可以应用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连接积累和头发稀疏的中间阶段是创作,而创作需要发挥大脑的思考能力,比如反映、联想、归纳、推理、分析等。这时候获得的“头发稀疏”就不是简单的重复原来的积累,而是一种新的“思想产物”。


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如何教授治学的方法和精神?我很遗憾地说,我们没有把这个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因为我们的老师自己都做不到,那怎么培养出有财富积累能力和发展才能的学生呢?在教学中,要摒弃“一本教材主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参考书,向学生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进行比较鉴别,做到“约取”。在科研中,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有创造性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勇于探索,严谨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深信,如果我们坚持这些原则,我们将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积累财富和头发稀疏的杰出人才。

厚积薄发啥意思


(作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武汉大学校长)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