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毛织批发市场哪个好(大朗巷头:不产一根羊毛的中国毛织第一村)



■图为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朗)国际羊毛制品博览会盛况。程永强摄

编者按

东莞大朗毛织批发市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70年的努力,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日起,本报将开设“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奋斗70年”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深入基层,讲述东莞发展故事,深刻反映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凝聚起新时代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

放眼望去,富康路的夜景灯光耀眼,两旁高楼林立,呢绒店鳞次栉比。这是该市第一条“星光大道”,也是大朗的核心毛纺商圈。昨日,记者实地走访巷子社区,看到了如此繁荣的景象。

" 40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65岁的村民陈汉明感慨地说,巷子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应该让茅枝记住。

据了解,自1979年引进第一家毛纺厂以来,弄堂里的人们始终勇于站在最前沿,敢为人先。很难找到一条以毛纺工业富民强村,以工业化逐步带动城镇化的路子。2000多家毛纺企业,4个专业市场,9条专业街道,3.25平方公里的毛纺核心区,是这条路上最生动的注脚。2013年,湘头被授予“中国第一毛织村”称号。

大朗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说,目前,社区以羊毛产业为核心,形成了“羊毛+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将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城融合。进入新时代,围绕“世界毛衣看大朗,大朗毛衣产于弄堂”的目标,弄堂社区将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明天。

开始

每一根家用纱线都环绕着每一台家用织布机

昨日,记者走进弄堂的“老围场”,探寻大朗羊毛的起源。走在“旧篱笆”周围,织布机操作的“起哄声”萦绕在每个角落。

陈汉明介绍,1979年,听说有个香港人有意在东莞投资一家毛纺厂。巷子里的村干部陈秋顺连夜赶到深圳。他们等了两天两夜,才把香港老板拉到巷子里散步。看到巷子里的投资环境不错,香港老板马上签约,开了一家16台机器的毛纺厂。这是社区引进的第一家毛纺厂——王智毛纺厂。羊毛产业迈出了弄堂发展的第一步,也标志着弄堂从农耕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

“巷子里的人都洗脚去港资企业上班了。”陈汉明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思想活跃的街头人开始“自立门户”,开办“兄弟摊”“夫妻厂”等家庭作坊。有一段时间,毛纺厂在巷子里遍地开花,10个巷子头就有8个开毛纺厂。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与到了毛纺行业中,村子的每个角落都挂满了织布机的声音,形成了“每一根毛线都在缠绕,每一台织布机都在响”的热闹景象。

就在这时,陈汉明买了24台手摇机,办起了毛纺“夫妻厂”。另一位村民陈智强看到了商机,开始自己创业。“刚开始竞争少,需求大,利润相对高。”陈汉明和陈智强回忆说,因为能赚钱,每个人都起得很早,工作也很努力。

起飞

几个因素的叠加让车道毛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大朗乃至东莞不仅在街角发展毛纺厂,就连大朗的第一家毛纺厂也不在街角。但为什么街头巷尾的毛纺行业发展迅猛,一路领先?

“多亏了前几任村干部的努力,他们才能抓住机遇,有眼光,意识强。”陈揭开了的神秘面纱。当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村委会提前为毛纺厂购买了大量发电机,很好地解决了用电问题。“巷子头的好处是村民比较团结,亲戚朋友都愿意带动对方办厂,包容性比较强,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陈进一步解释说,村民还是有很强的商业敏感度,他们可以第一个去广州做内销。

“主动到广州贸易,让巷子里的毛纺厂开始突破简单的来料加工,开始走内销的道路。”陈汉明向记者作证说,淡季的时候,巷子里的毛纺厂就开始找广州的客商交易,没有接到大厂的订单。由于巷子里的羊毛制品质量过硬,而且当时大朗的老汽车站就在巷子里,商人来大朗,都是先到巷子里寻求合作。1995年,大朗市政府以巷头的地价建立了广东羊毛市场。从此,巷头和大朗的羊毛产业有了对外展示和销售的重要平台。90年代,以上因素叠加在一起,巷子羊毛产业迎来了发展和腾飞。

升级

形成“羊毛+电商+物流+服务”的格局

2007年,顺应市场发展形势,湘投从研发、人才、线上“触电”、配套产业整合等方面进行了转型升级。,从而赋予羊毛产业新的驱动力,形成“羊毛+电商+物流+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年一度的中国(大朗)国际羊毛制品博览会的主会场就设在这个社区。

40年来,巷子羊毛产业以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国际化市场的庞大产业集群。

陈智强自豪地告诉记者,纱线、针织机、毛衣...只要是和羊毛有关的饰品或者材料都可以在巷子里买到。

2013年,湘头被中国毛纺织协会授予“中国第一毛织村”称号。据陈介绍,目前,大朗羊毛已形成中国(大朗)羊毛交易中心、广东羊毛市场、环球贸易广场、纺织大世界等四大专业市场,配套有创意中心、环城物流园、红旗商业广场等,并建成富康路、北路等九条羊毛专业街。同时,结合3.25平方公里羊毛核心区的建设,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羊毛商圈成为大朗最重要的一个。在羊毛产业的牵引下,弄堂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90%的收入来自羊毛产业。2018年,巷子头集体总收入18894万元,同比增加2786万元,增长17.3%,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

延伸阅读

“世界第一”和街角创造的“全国第一”[/s2/]

记者采访发现,巷头社区不仅经济发展迅速,还积极推进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社区已建成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四馆一中心”,包括村史馆、毛织展览馆、图书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其中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传承基地、南岭美艺术馆、生活馆等。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利用“四馆一中心”,社区常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搭建社区居民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湘头还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2000年获多伦多国际舞狮邀请赛第一名)、五个“全国第一”(2013年荣获“中国羊毛第一村”称号、2016年编撰全国首部村级综合年鉴《湘头年鉴》、2016年入选湘头小学为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项目单位、以及

记者李建武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