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货到哪里进货最便宜茂名(百余家工厂仅存一半,年产值近亿元的霞洞雨衣业在寻找新答案)

从已经封闭客运服务的夏东火车站出发,有一条通往东南方向的入口道路。沿着进站路走,可以看到路边很多居民楼里都堆着很多塑料薄膜。家里经常有一台机器,可能叫不上名字。一个或几个工人正忙着裁剪或缝纫。稍微等一下,你会看到一件雨衣在他们手中慢慢完成。



063号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3版

这是夏冬当地人的“雨衣街”。以此为中心,方圆方圆500米内,有大大小小四五十家雨衣厂。全镇高峰期大概有100多家雨衣厂,从业人员4000-5000人,是全镇当之无愧的支柱经济产业。如今,夏冬镇的雨衣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虽然年产值仍在9000万元左右,但雨衣厂只有四五十家,员工不到2000人,与高峰期相差甚远。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解决原料、加工、运营、销售等问题。,最终实现突围,仍需探索。

曾经非常繁荣

[S2/]批发商在高峰时间抢货

走进位于进站路的中南雨衣加工厂,缝纫机等机械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人们在忙碌着,有的裁剪布料,有的缝制样衣,有的压膜成型...经过一系列工序,成品雨衣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家雨衣厂有三层车间,每层占地约400平方米,总共有四五十名工人。在夏冬镇,这样规模的雨衣厂有四五家,在业内已经算是“大厂”了。



工人们缝制雨衣布料。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几十年,这样热闹的制作场景在《雨衣街》中随处可见。

1972年,夏冬建立了一个综合驻地工厂,并在里面设立了雨衣局,拉开了夏冬人雨衣产业的序幕。据悉,起初只有不到10个人负责制作雨衣。大家边干活边摸索,模仿做成衣的流程做雨衣。

1976年,为了提高制造技术和雨衣质量,夏冬居民综合厂花了2000多元引进了夏冬第一台高频机。到了80年代,夏冬镇的雨衣产业慢慢进入“机器时代”,很多工厂通过引进高频机等各种机器设备,大大缩短了制造一件雨衣所需的时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雨衣工厂逐渐增多。当时,大多数工厂主要是家庭经营的,夏冬镇的雨衣产业初具规模。进入21世纪后,夏冬雨衣产业蓬勃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雨衣厂逐渐扩大规模,产品出口全国。夏冬镇逐渐成为知名的雨衣制造加工地,开始有品牌影响力。



雨衣厂的车间里一片繁忙,大部分工人来自夏冬本地。

“最高峰时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雨衣厂,当地有4000多名技术工人。”曾经在茂名雨衣行业协会担任要职,做了几十年雨衣生意的老崔说。他创办的顺江雨衣厂在鼎盛时期有200-300名员工。在过去,这样一个工厂的年营业额可以轻松达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当时批发商都抢着拿货,不想卖了。”2000年前后,夏冬雨衣产业进入快车道,并在随后的20年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到2013年左右,从业者顺势成立了茂名雨衣行业协会,当时已有30多家中大型雨衣厂加入协会。

现在你有麻烦了

有人说很难做,有人想增产

路边,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摆满了制作雨衣的设备和半成品。由于工人们晚上已经下班回家,老板钟先生还在看厂里的面料和辅料:“还有订单。然而,近年来,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呈上升趋势。要不是在自己家里开厂省房租,利润可能还要低。”

老崔的沿江雨衣厂也失去了高峰期的人员。现在厂里只剩下十几个人做老客户的订单。老崔说,这几年年纪大了,平时更加不小心了。许多订单已经承包给别人了。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夏冬人经历了雨衣行业从无到有到从业人数众多的上升期,也开始注意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阻碍和压力。导致很多雨衣厂停滞不前,甚至不得不从行业发展的大潮中撤退。

“在制造业领域,夏冬雨衣真的是有的。”采访中,不少雨衣厂老板对自己家乡的产业有一种自豪感,但也认为夏冬更像是雨衣制造厂,竞争力不够强。

小百货到哪里进货最便宜

“布料和辅料都是从外面进口的原材料,然后在我们车间加工生产。”王子豪帮父亲经营中南雨衣厂。他以为雨衣行业没有技术门槛,只要有资金投入就可以做。



工人们用设备给雨衣贴膜。

“买调音器是工厂,家家户户都能做。”老崔说,江浙等地的小商品已经成了城市,从原料、生产、销售都有成熟的产业链。“除了五六家比较大的工厂,夏冬都是家庭作坊,在价格和技术上没有优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营业利润下降。“以前最好的时候利润能达到20%。现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利润太低了。”老崔觉得现在做雨衣很难赚钱:卖十几块钱的低端雨衣利润不到一块钱;30元左右的大众产品,每个能赚一两元左右;几十元甚至百元以上的中高端产品利润只有几块钱。

这些问题是几乎所有雨衣厂面临的共同问题。2013年,雨衣协会成立前后,可能是夏冬雨衣行业的最后一个高峰。两年后,由于在工资等问题上缺乏共识,协会失去了凝聚力,最终无奈解散。夏冬雨衣行业后来也从巅峰跌落,越来越多的工厂做不下去了,现在只剩下四五十家。

除了税收压力,行政监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在这里经营的实际上只是一个小雨衣厂."从业者崔东国的话或许是谦虚。事实上,他经营的美联达雨具厂一楼和二楼的两个车间面积近千平方米,但“小作坊”确实是夏冬雨衣产业的主要业态。这也意味着低端、低效、手续不全、火灾隐患等问题屡见不鲜。随着行业管理要求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

有人称生意难做,考虑减产甚至停业,但也有人在困境中看到了商机,准备扩大生产。

杨亚健的裕众乐雨衣厂刚刚完成搬迁。目前,新工厂已投入使用,车间面积约1200平方米,员工约50人,每天可生产600-700件雨衣。他的工厂老板做线下批发生意,产品发往柳州、贵港、昆明等地的乡镇小店。他们也尝试做一些进口渠道,一次拿下十几万的订单。

“这几年确实不如以前了,但是做了几十年的生意,还是想做好。”虽然“生意难做”,但不久前,杨亚健在林头镇新开了一家工厂。

“夏冬大约有1500名工人,他们都以临时工的形式在工厂之间流动。如果有空,他们会来上班;如果没有空,他们是不会来的。你不能太严格。严格的话,在别的工厂也可以。”杨亚健说,除了资金压力,他的雨衣厂最大的经营问题就是没有工人。“年轻人不愿意去作坊打工,我也没有外省市的招聘渠道。”所以,他要想开新厂扩大生产,只能把目光投向当地其他乡镇街道,但林头的工厂只招了10多名工人。



折叠包装是雨衣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未来升级

线上线下携手拓宽产业链

在中南雨具厂二楼400平方米的车间里,十几名工人正在赶制待运的雨衣。崔屹负责包装工作,成品雨衣在她手里一分钟左右就能折叠好装进包装袋。同样负责包装工作的阿米告诉笔者,厂里的工人都是夏冬本地人,工作流动性比较大。他们有空就来上班,家里有事就不回来。

“每一道工序都是按件计算的。”据王子豪介绍,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人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全镇有四五十家雨衣厂,约有1500人直接或间接参与雨衣制造。”尽管该行业已从巅峰时期衰落,但40多家企业、1500多名工人的产业规模仍对夏冬镇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业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是家庭作坊太多,产业链单一,无法扩大发展规模。但宣传力度不够,行业协会缺位,影响了市场的议价能力。”夏镇镇党委书记谢京基说,该镇早就把雨衣产业作为重点经济产业。未来希望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行业招商引资,拓展产业链,形成品牌效应。



在雨衣厂车间工作的工人

从业者也在寻找新的转型升级之路。传统模式发展缓慢,很多雨衣厂开始从传统的线下销售转型“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寻找出路。中南雨衣厂是较早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在天猫店,中南雨衣厂有20多款产品在售,其中一款售价39-69元的雨衣最受欢迎,月销量超过2000张。

裕众乐雨衣厂仍然相信渠道为王,继续大力发展线下批发,争取获得政府、劳保、监狱等特殊行业的订单,继续寻求出口商机。但在新的形势下,杨亚健也开始计划建立专门的电商团队,并在厂里留了专门的办公室。

“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管理难度加大,也对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谢京基表示,希望企业能够积极转型升级,“变企业为小企业”,提高工业产值。技术上,可以加强创新,采用新材料和透气材料,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设计上,我们选择功能性面料,创作一些时尚、更实用的雨衣,甚至进入专业、特殊服装制作领域。他希望在更远的未来,业界可以拓宽产业链,从单一的生产雨衣,发展到雨靴、雨伞等多元化的雨具产品,真正打响“夏冬雨衣”的品牌。

[文/图]邓建清赖赵广

[作者]邓建清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