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 接得住 用得好(“网上办”代替不了“下基层”,有“键对键”别忘“面对面”| 人民锐见)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廖斯工作室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掌上办公”“指尖办公”成为政务服务标配,“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创新做法不断涌现,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提高了干部工作效率。但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基层干部用“网上管理”代替了“下基层”,但与群众的距离却变得遥远了。

掌握新技术新应用,善用新资源新手段,无疑会让服务群众更加顺畅高效。但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网上沟通指挥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干部必须实地看一看、谈一谈、问一问,才能了解群众的具体诉求,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更何况在广大农村,还有一部分人不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认为发几条信息,打几个电话就能做好群众工作,显然是低估了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放单接单平台吧

“治而不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干部觉得基层有困难,联系群众永远是“小事”。有些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比较软弱,遇到事情习惯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解决。此外,在一些地方,会议、检查、考核仍然太多,干部很难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到老百姓家里坐一坐。如何拉近干群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迫切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三穗县党员志愿者帮农民养茄子苗。

田健摄(人民视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构成了基层工作的根本,也决定了精通大事小事,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工作状态。【/s2/】正如一位街道干部总结的:“勤于发现问题,勤于关注政策,勤于先于他人,勤于工作,是取得群众信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要看到,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把自己从不必要的事务和无用的资料中解脱出来,再去研究和访问,自然就变成空字了。目前,各地都在不断努力为基层减负。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沉在一线,帮助群众办实事。

需要注意的是,减负并不意味着减少责任或职责,更不意味着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干部能否下沉到基层,提高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取决于干部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也取决于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拟定权责清单,清理规范基层评比达标表彰和责任证明,向基层放权,确保权力“放得下、收得下、用得好”,还是加强政策引导,让努力的人得到实惠,向不努力的人亮剑,我们都乐见各地出台更多鼓励干部深入群众的实际举措。这不仅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有利于干部们洞察时势,拿出更多解决难题的硬招,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放在心上。

基层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朋友说:“干部出来和自己聊一会儿,是对村民的一种尊重。”可见,面对面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仍然是基层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方式。深化和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民忧。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激发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期待。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聊工作室、曾派)[/s2/]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聊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党媒信息国家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