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健康码和旅行码成为我们出行的“必备物品”。即使我们拔掉手机卡,或者关掉手机,也逃不过旅行卡的追踪。行程单代码是什么时候被广泛使用的,用了什么样的“黑科技”才能知道我们去过哪里?
在2020年春运期间,许多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其中一些人隐瞒了他们的行程,导致疫情迅速蔓延。2020年2月13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基础电信企业共同研发的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通信大数据出行卡正式上线。手机用户可以使用短信功能来查询他们的行程。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旅行卡已经迅速普及到近2亿用户,旅行大数据的收集更有利于疫情防控部门的工作。
2020年2月29日,旅行卡短信查询功能更新为扫码查询,同时也可以登录统一网页进行查询。后续升级后,用户的行程可以通过短信、网页、二维码、小程序等方式查询。,而且使用时填写手机号和验证码非常方便。
行程单上有四种颜色:绿、黄、橙、红。红色表示该用户是新冠肺炎的确诊或疑似患者。如果行程中有中高风险区域,会用红色字体标注,作为提醒。橙色表示该用户是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黄色表示境外国家和地区,绿色表示其他地区,该用户未被怀疑或密切接触,但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
行程单可以显示用户14天内去过的国家或地区,以及用户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的国内城市。除了通信大数据出行卡,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的“防疫健康信息码”也是疫情期间同样重要的东西,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顺畅。
旅行卡可以准确定位我们的具体位置,那么里面用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关掉手机或者拔掉手机卡后会不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s2/】事实上,旅行卡定位的手机位置,不能只靠一种方式定位,只有多种方式结合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也让用户在拔掉手机卡、关闭手机时“无处可藏”。通信大数据出行卡获取我们的位置有三种方式。
首先,基站定位。用户手机可以自动搜索附近的移动通信基站,自动选择信号最好的基站进行接入。当位置移动时,手机会自动切换接入基站。每个基站都位于一个非常特定的位置,并且有自己的编号。因此,可以通过手机接入的基站的位置来确定用户的位置。但这样一来,当多个基站距离较近,手机会不稳定的连接到某个基站,对用户的定位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卫星定位。卫星会在太空中不断向地球发射导航信号空。当手机接收到卫星发射的信号时,可以从手机与卫星的距离、所处的角度等信息推算出手机的具体位置。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手机在狭窄或者封闭空的房间里很难接收到卫星信号,无法准确定位。
第三,WiFi定位。每个WiFi接入点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手机开启无线网络模式时,会随时检测周围的无线热点信号和MAC地址,并将位置提供给相应的运营商。根据手机连接的WiFi信号的强弱,可以确定手机的位置。这种方法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手机无线网络模式关闭时,无法通过WiFi信号定位手机位置。
很多手机在关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上网运行,仍然可以接收到移动基站或者卫星信号。除非我们同时拔掉手机电池和SIM卡,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大多都是一体机,不能轻易拔掉电池,所以不能通过关掉手机或者拔掉手机卡来隐藏自己的位置。[/s2/]
公众对旅游卡的定位功能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而另一些人认为旅行卡保证了个人安全...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旅行卡的“监控”让我们出行更加方便,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省去很多麻烦的流程。
当我们面对非绿码的情况时,也可以更加及时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大大降低疫情扩散的概率。然而,在使用大数据出行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一些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旅行卡的用户量很大。当疫情在中国多地同时爆发时,旅行卡系统的查询量呈爆炸式增长,旅行卡服务器无法承受如此庞大的运行数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系统扩容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系统配置,完善业务流程,增强系统的服务能力。
其次,旅行卡的更新会延迟,使得追踪数据出现偏差。如果传播疫情的感染者恶意隐瞒旅行,将对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威胁。
最后,通信大数据出行卡的现状也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有网友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表示:“新签的公司看到它的黄码,马上就被开除了。”疫情爆发以来,戴口罩、有绿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因为没有绿码,丢了工作,被周围人指指点点。
当前,疫情防控已成常态,全社会都应参与到全民防疫意识和防疫知识的宣传中来,让“勤洗手,不要乱跑,戴口罩,勤通风”等标语遍布大街小巷,减少病毒传播的概率,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通信大数据出行卡有它的缺点,但总的来说,它让社会更加稳定,保证了我们的健康。要拿到“通行码”,需要提高疫情防控意识,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不要试图通过关手机、拔电话卡来隐藏自己的行踪,否则不仅会失去自由,还会丢掉性命。
参考资料:
1.赵超,高磊,工信部:三项措施确保“通信出行卡”稳定运行,人民网,2021.08.05
2.张璐,人经过中高风险区,卫生码会变色吗?市经信局回应,新京报,2020.06.24
3.匿名,关掉我的手机,拔出我的SIM卡。大数据还能找到我的出行轨迹吗?新晚报,2021.02.06
4.杨志田和赵阿娜,用“旅行卡”,防疫更准确,河南报,2021.01.20
5.陈亮,疫情防控传播技术研究,中国知网,2022.01.14
作者:四月校对编辑: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