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一份外卖付多少钱?
外卖要多少钱?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外卖》一文是文章的升级版,困在体制内。数据时代的零工经济看似很自由,实际的劳动控制还是为资本服务的。技术没有带来解放而是被挤压,变得更加隐秘和数字化。
核心就是一个字,卷。
“2018年,我觉得跳槽可能是一种反抗的方式,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因为大家都在做平台,都是兼职。如果你认为你要走出一个笼子,你实际上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笼子。”
其实,卷面的零工经济不仅仅是送货员、骑手、图文/短视频作者、司机、快递员、UP车主。大家都是新经济一族。送货员可能会发现一条捷径省了几分钟,然后很多车友就会改变路线。“这相当于制度上的漏洞。很多人这样做了之后,平台也发现了,会为你压缩时间,堵上这个“漏洞”。最终可能导致原本的30分钟变成25分钟。”
学校里的捷径,有人离开后,更多的人会被系统识别,系统会慢慢把意料之外的变成规律,然后迫使骑手、图文/短视频作者、司机、快递员、UP主持人不断超出预期,不断滚滚而来。
制度、平台、工人,本质上都是如何管理工人的问题。现在的零工经济,劳动者的保护缺乏重视,这其实不是算法问题,而是社会公共服务问题。如果觉得资本赚取了超额利润,可以在平台上缴纳重税,完成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或者像腾讯一样主动拿出500亿解决社会问题。
知乎网友青山布衣算了一笔账:
2020年,美团餐饮交易额4889亿,归属于美团的佣金收入586亿,占交易额的12%。
除了佣金,加上其他服务收入,美团餐饮总收入663亿;
其中支付给骑手的有487亿,占餐饮佣金的83%,占餐饮总收入的73%。
大致来说,如果直接去店里吃,价格是42.26元,如果在美团点外卖,就要48.89元。你觉得你能接受吗?然后美团给骑手4.87元,大致相同。
其实钱都是从二级市场赚的。。
回到文章,讨论的一个支撑点是,单个卖家的收入从2018年的8变成现在的5是不合理的。
如果定量讨论的话,我哥送个外卖多少钱比较合理?
定价有三个逻辑:骑手跑步时的体力和工具成本消耗,成本加成;另外,消费者愿意出多少钱,骑手愿意接受多少,价值定价;三是国外服务商或其他国内蓝领的竞争性定价。
现在对标发达国家的服务肯定是被低估了。所有环节消费者最便宜,平台第二便宜,骑手其实也觉得可以接受。如果回到合理定价,结果应该是大部分人吃不起外卖,商家、消费者、外卖骑手的货源都少了,这也是合理的。
互联网以平台的名义逃避雇佣关系中雇主的责任。这是尚未决定的新生产关系中的责任划分。这个时候应该维护哪些利益?
现在平台明显站在消费者利益一边,那么这种公平到底是大众情绪的诉求还是骑手的诉求?如果我心中有这样的正义,结果可能是对所有参与者不利。
劳动者要反抗,如何争取权益?
如果你想要单位时间更多的回报或者更少的付出,一个就是组织工会。分散的个人在大公司面前没有议价能力,只能无限压榨。他们只能让这些服务商自己组织起来上街,但似乎没人敢这么说。而且美国的外卖网约车和亚马逊仓库都没有成功建立工会,新模式下可能也需要新形式的工会。
第二种方法是提高自己和万强,增加个人的谈判权。你可以随时去,但要基于你的独特价值。但是,问题可能是很多外卖员本身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生存技能。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他其实可以选择在家务农,或者去工厂当保安。他最终选择了外卖说明,这可能是他现在更好的选择。
所以现在普遍的解决办法是。。舆论和监督回归。
我问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陈同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
归根结底,定价还是遵循市场逻辑。外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不排斥月入过万的外卖小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权益保护。至于新数据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它的了解和监管明显滞后于传统工厂的用工制度。
问题的实质在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本由政府运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正越来越多地由私人企业进行建设和运营——
一方面,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和零边际成本总会使底层基础设施向垄断方向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效益,但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弱化和平台话语权的过大,需要社会和政府更多的监管;
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性与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矛盾。此时,监管者尤其需要重新界定和规范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边界。该平台还应认识到其自身基础设施的作用,与政府一起承担公共责任,并寻找尊重工人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而不是以中立的角色置身事外。
回到量化的讨论,如果半小时的人工服务换成保洁和网约车,5块应该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平台和外卖工作人员,大部分人是不会享受如此低价的外卖服务的。30分钟服务费外卖小哥该拿多少?
让骑手自己出价不是更合适吗?
知乎看了一个优步司机的故事,说在加州就优步司机是否是正式员工进行公投之前,优步为了证明司机不是正式员工,改变了定价规则,允许司机自由出价,而不是指定价格。结果是整体价格不涨反降,就是司机互相讨价还价,把价格滚下来。
类似的案例在中国也发生过。上个月,红星新闻做了一篇《满邦集团IPO背后司机抢单焦虑:信息透明,收益下降》的报道。曼曼和卡车帮在长途货运卡车领域相当于滴滴。在平台上,运单信息透明,价格竞争赤裸裸地在大家面前揭开后,僧多粥少,货主的议价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货车司机“以前一个月能赚两万多,后来用平台接活,一个月就亏了五六千元。”车主把价格压得很低,但是不管他把价格压得多低,还是有司机抢单——因为司机多。如何展示货源信息,不仅仅是一个算法,更是一门生意。司机想买票。这个痛点,成就了满帮集团的会员制。
如果美团也让骑士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价不是更好吗?
答案大概是有或者没有,让骑手和优步司机自己定价吧。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效率来讨价还价。第二,博弈论决定了会中会有限价。
之前和美团的同学聊天的时候,其实运力紧张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无法解决。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提前点餐。比如今晚明天中午点你想吃的,然后商家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样骑手就不会来店里空,等等。,系统可以对餐饮路线和时间有更合理的规划。。点餐功能很早就有了,但是一直很少用。
做最后的调查,
你愿意为一份外卖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