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IC)
白晨/文“年轻人要少送外卖,多进工厂。”NPC代表的这一建议最近成为热门话题。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认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就业,甚至有硕士研究生选择做外卖快递员。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使得产业工人空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他建议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以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
作为企业家代表,张兴海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一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张兴海所在的小康集团是一家典型的制造型企业,主营业务是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近年来,制造业工厂招工难已经不是新闻。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将提案聚焦于此。孙星海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业企业家的心声。
工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不仅是“六稳六保”的核心,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加入,这是客观现实。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把提货和进厂作为两个非此即彼的选项,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如果认为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就不应该把互联网经济放在实体经济的对立面,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对于在开放自由的就业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按照自己的认知选择职业无可厚非。这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他们喜欢拥抱新鲜事物,希望有更多的个人时间,这一点应该得到尊重。正是因为接生门槛低,时间相对自由,收入可以接受,年轻人才蜂拥而至。
从这个角度来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理解和解决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需要回归制造业本身的发展状态。
应该说,在很多年轻人、父母、亲戚、长辈眼里,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真的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工作环境脏、乱、差,社会地位低,连倒班的个人时间都没有,个人价值难以实现。这种新闻以前并不少见。这也是年轻人抵制制造业的原因。
我之前采访过一些实体企业的高管或者企业家,用工荒确实是他们目前共同的痛点。但他们也有另一个共同的痛点,就是社会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事实上,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数字化的不断赋能,现在的中国工厂已经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傻大黑粗”了。反而有些工作环境不比白领差,工资待遇也有竞争力。
而创业者需要的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专业劳动者,在目前的就业供给市场上是稀缺的。此前,经济观察报做了“寻找中国技术工人”系列报道,旨在寻找隐藏在聚光灯下的技术工人,寻找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可以探索的空机会。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最后很难说,但是很难招到有经验的技术工人。
交货或进厂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选择。一方面企业高薪招不到技术工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这种招聘难、就业难的悖论背后,真正的矛盾是不平衡的人才供需体系。当我们的人均GDP已经站在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上,当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地到来,之前习以为常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塑蓝领体系,让制造业的人才供求进入良性轨道。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复杂的决策系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正如孙星海代表所建议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