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问吧。
从《西游记》中的贪吃妖怪,到《红楼梦》中“雪照玉窗为宫”的幻境,文艺作品中总有妖怪、神仙、佛祖、神仙的故事。这些怪物往往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甚至和蔼可亲,令人尊敬;而那些在宝相庄严的人,也无法避开饮食男女,俗世凡人的心偶尔为之。
千百年来,各路神仙妖怪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微妙而有趣的世界。
澎湃问一下,邀请青年作家徐松赞谈谈古今中外的神怪故事。
“神”与“仙”
@小兔兔:我们的神是从哪里来的?一般要多久才能被称为神?
徐松赞:中国文化中“神”的来源多样,大致有六种来源。
第一类是古代神话时期的神灵,如创世神、人类祖先等。通过传说和神话流传开来,如盘古、女娲、祝融、夸父、仓颉、伏羲等。
第二类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神灵,包括很多山神和水神。
第三类是从儒释道发展而来的神灵,其中以道教为最多,从元始佛、西王母到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沈峰帮等传奇小说中记载的各种神灵。此外,还有一些被神化的人物,如老子、列子、张天师、葛洪等。佛教进入中国,也带来了佛、菩萨甚至哪吒等各种神。
第四类是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如灶神、门神甚至厕神。
王业和灶王奶奶
第五类是被神化的民族英雄或为老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妈祖、关公、临水夫人等。第六类是推理小说、鬼怪小说中的神仙,如孙武空等。至于成神时间,也是五花八门,不能一概而论。三国时关羽还是个男人。到了宋代,他开始被神化,老百姓开始崇拜。到了明朝,被追封为“关帝”,神化地位达到顶峰。在宋代,莫林娘仅在闽南地区被纪念,被莆田人尊称为“妈祖”。经过从元到清的一系列追封,莫林娘从“惠玲夫人”、“天妃”变成了“天后”,千百年来逐渐被神化。
@ Bear: 为什么我们通常说“神仙”?既然是“神”为什么还要加“仙”?
徐松赞:“神”和“仙”其实是两个语境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日常交流中却经常混淆,就像人们经常混淆“魔”、“鬼”、“妖”一样。
“神”与“仙”最大的区别是,“神”一般指最初的开国之神(盘古、女娲、祝融、共工)、自然之神(山神、水神、海神),有重大贡献的英雄死后被追封为神(关帝、妈祖),而“仙”是
人们说“不朽”可能是因为使用习惯,要看具体方向。
“妖精”和“怪物”
@好不容易改了名字:“妖精”和“妖怪”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狐狸」和「诱惑」联系在一起?
徐松赞:怪物和妖精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怪物的参考范围比妖精更广。虽然是由动植物进化而来的怪物,但怪物也可以和妖精一样指奇怪的现象。妖精更多的是指一套“修炼”的技术和流程,炼出来的妖怪往往能变成大人的样子,迷惑人。怪物不一定。很多妖怪都很好识别,而妖精就不好识别了。还需要魔镜、法术等其他辅助技术才能让它们露出真面目,对人类和日常秩序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至于“狐仙”为何与“诱奸”联系在一起,“狐成精”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文化想象,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更早可追溯到古代萨满文化,至今在东北仍有遗存。而对狐狸的妖魔化、道德化,或者被解读为诱奸的坏形象,要到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才会出现。比如朱对狐的负面评价,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伦理秩序的建立,远胜于前朝。再加上推理小说的演绎,这个形象在明清后期基本确立,一直到今天。
为什么选择狐狸而不是狗、猫、鸡、鸭等动物作为文学形象?我个人认为,第一,可能和狐狸的长相有关。毕竟形象更妖媚更神秘,而且听起来像个孩子,比其他牲畜更可爱,更有文化。二是因为狐狸偷吃人家的牲畜,飘忽不定,破坏家庭收入和生活物资。人们对狐狸充满了怨恨,在编故事的时候也想用狐狸。第三,可能与狐仙崇拜等由来已久的民间习俗有关。当然还有其他的解释,暂时不举例了。
老西游记里的玉面狐狸
@o苏茜O: 白蛇传说中白蛇形象的由来,能说说吗?
徐松赞:白蛇故事源于六朝志怪中人蛇通婚的故事,发展于唐宋,确立于明清。里面有很多说法,有唐代洛阳巨蛇事件,镇江金山寺白蛇事件,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来自印度神话(巨蛇搅奶海)和中国民间传说的融合。据文献记载,唐代的《伯支一》、《太平广记》和南宋的《青屏山唐华本·西湖三塔》中都有类似的故事。主角名字不一样,但基本情节都是蛇女勾引男人。目前我们通俗影视中白娘子、小青、徐贤的故事版本主要来自冯梦龙《警世故事》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中外神怪
@乔小八:可以简单勾勒一下东西方;中国和日本的神魔故事有异同吗?根据你的研究,你认为异同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故事有哪些?
徐松赞:这个问题很宏大,可以写成n本专著,无数学者研究。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分为中西和中日的神怪故事比较。但是,仍然有无数的维度和角度可供比较,我们可以比较他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的方式、比喻和象征。
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都源于人们对人类语境、自然现象、生命现象和未知世界的文化认知,用以解释和描述死亡前后的世界。这种神话文化和鬼文化都构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诞生了无数的文学佳作。中国有西游记的《聊斋志异》,日本有上古故事、妖怪甚至千与千寻,西方有希腊神话甚至。
至于不同的地方,暂时简单说三点:
第一,通过比较中西方(希腊、罗马、北欧)的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神,除了少数创世神(盘古、女娲、伏羲等。),都是土生土长的神,其他的神大部分都是由人类进化而来(成神或册封),比如佛陀、老子等人,成佛成神,妈祖、关帝等人,为民立下汗马功劳,朝廷册封成神。另一方面,在西方,神族和人族是泾渭分明的,大部分神都是原始状态。其次,中国的神大多有很强的伦理取向。神话故事也强调神灵对民族、国家、老百姓的贡献和祝福,而西方的神灵不是。希腊神话充满了伦理悖论,甚至杀父、杀母、打仗,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生命悖论。而在中国,恰恰相反,老百姓所崇拜的神仙几乎都是道德上神圣的,不可能有任何伦理上的瑕疵(鬼小说对神仙的讽刺是另一个故事)。
希腊神话故事壁画铁波罗画
其次,比较中西方(希腊、罗马、北欧)的妖怪故事,两者都有“万物有灵”的文化背景,但中国的妖怪多指鬼怪、野鬼,或自然界的动植物经过“修炼”而被改造,大多有损人类或人类秩序,需要通过佛教或道教的特定程序才能恢复或恢复正常秩序,如中国、元代的普渡、超度仪式、观妖镜等。西方的妖怪大多来自于自然界的“精灵”,堕落的天使或者矮化的上古之神,集体道德取向没有中国那么强烈。
再次,比较中日神怪故事,发现日本的很多神怪都来源于中国的《山海经》、阴阳学说、怪文化,但又通过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出了日本特色。比如中国的妖怪,一般既有鬼,也有修炼成精的动植物,人们对它们的情绪是恐惧的。然而,日本的“怪物”指的范围很广,它是一个衰退后的神(根据柳田国男)。除了神灵,广义上所有的妖怪都可以包括在内,人们除了恐惧还会尊敬它们。日本鬼的夜行队伍里有很多可爱无害的妖怪。另外,中国人说的“鬼”,可能是祖先(人死为鬼),也可能是指看不见的鬼,但日语语境中的“鬼”更具体,更像佛教中的罗刹或鬼卒。
《诸神考古》,许松赞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关于中外神鬼,你还想知道什么?欢迎提问,或者留言讨论!
编辑:黄雅竹
校对: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