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恒/文
我不知道数据,但根据我的直觉,今天朋友圈“防诈骗”的视频广告火了。
这种直觉有三个表征支撑:赞美评论者;身边的朋友收藏,下载吧;就连作者本人也读过好几遍。
这在以往的朋友圈广告中并不多见。考虑到其公益广告属性,其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如果2021年有一个公益广告评选,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愿意投它一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诈骗、洗钱早已成为社会公害。面对这个严肃而正常的主题,常规的宣传方式无非是“执法教育”、“自我表达”、“警告提醒”。以人偶定格动画的形式,将执法者、受害者、诈骗者的形象和心理,以及行骗、防骗、反诈骗的心理战过程,充分而幽默地融入到3分钟的短片中,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浣熊老板带着一群手下开洗钱复盘会,讨论骗取收款码、银行卡、身份证的新招:韩寒东北虎逼佛树懒;易怒的鳄鱼杀死乌龟;可爱的新狐狸精套路,富家子弟...这一切都没有逃过长颈鹿警方的眼睛。
这部以“反诈骗反洗白”为主题的动画剧,契合了短视频表达的场景逻辑和情感逻辑。短视频具有屏幕小、观看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场景可以随时切换。它强调临场感和冲突感,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情绪点火,引发触动和共鸣。
而传统法治题材的宣传教育,除了少数可以公开的“执法记录”,几乎都属于没有现场的“场外叙事”,其题材属性客观上限制了短视频宣传教育的效果。
正因如此,大屏电视时代的法治教育类节目和案例聚焦类节目,通常采取执法者和当事人大篇幅授课,辅以“情景模拟”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诈骗警察老陈”等执法者在各平台以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反诈骗宣传的情况并不少见。而电信网络诈骗一般不存在“线下场景”,这种依靠网络名人警察或当事人旁白的法制宣传缺乏“场景”的代入感。
《反诈骗风云》将罪犯、受害者、警察三个角色与对抗场景与木偶动画的拟态场景结合在一起。相比传统电视法治节目的“案件还原”,生动有趣,容易感染观众的情绪,显然更具“代入感”。
再者,目前以政法机关、体制内人士、法律界人士以及网络名人主播为主要对象的网络法治宣传,仍处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阶段,“以受众为中心”的受众思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待加强。
《反诈骗》的剧情是以诈骗团伙成员为“主角”叙述的,骗子和警察都只是剧情中的“配角”。这种设计直接跳出了传统的以警察视角和受害者视角为叙事主线的法治剧模式,在内容创意上也算是一个亮点。
“人不洗头,油在一天。我不洗钱,难受半天。”“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有钱人好好赚钱”“戒烟戒酒感同身受,即不借银行卡”………………
浣熊老板拒不招供时,长金路警方一句简单的暗语迅速引起了对方的怀疑,剧情以“谁是卧底”的悬疑收场,最终引来国家反诈中心的终极提醒。把各种反诈骗宣传推向了拟人化、故事化、场景化、社会化的新高度。
当然,在全媒体时代,一部作品能否出版取决于主题、内容和传播平台的契合度。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微信朋友圈的视频广告。
作为一款全民应用,微信的覆盖范围和系统生态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全民反诈骗宣传阵地。相比于其他平台的社交属性,微信的亲朋好友、熟人社交生态为在家庭、亲属关系中推广防骗宣传提供了最多的可能性,而一个高质量的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动画广告,显然非常适合在超越年龄、阶层的家人、朋友之间分享。
这是互联网技术推动公益宣传的一次创新实践。它以朋友圈广告的形式接近大众,实现了对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触达。可以预期,其“优质内容+社交传播”的反诈骗模式将成为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教育公众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放在更大的政策背景和社会氛围中观察,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复杂,案件数量持续高位运行。最高法今年6月发布的消息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甚至占到刑事案件的一半。
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已经覆盖了从未成年人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涵盖了各行各业,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受害者很常见。
最近,一项对中国106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经历过网络诈骗,其中三分之一的人陷入了诈骗陷阱。面对翻新速度快、隐蔽性更强的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近六成受访者最期待通过电影、视频、漫画等更容易传播的形式传播防骗知识。
“反欺诈情况”呼应了这一期望。
从片尾可以看到,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参与了制作。考虑到国家反诈骗中心的专业性,以及腾讯的优势和特长,这应该是一个“量身定制”的法治宣传公益广告,由双方结合各自优势共同发布。
这说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这场“全民反欺诈”斗争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支付安全”的表现,更是互联网法制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支付平台顺应政策方向,协助执法机关和监管部门,积极履行反欺诈、反洗白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目前一些机构的普遍做法。
财付通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利用平台优势,调动系统资源,提供不低于专业内容制作水平的创意公益教育节目和优质动画专题片,实现了内容口碑、社会传播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堪称将被动的责任转化为主动的承诺,进而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示范和标杆。
就一个普通观众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很高兴看到更多的“财付通”和“反诈骗”,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同理心和愉悦感,也为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社交网络注入积极的连接力量。
期待在“反诈骗形势”的带动下,朋友圈公益广告新潮流吹起来,从法治宣传到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