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哪个行业(科技板块未来机会在哪?天风证券赵晓光:这三个行业最值得关注)

由于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过去十年消费电子一直是牛股的摇篮,诞生了一批十倍股。智能手机增速放缓,消费电子还能继续强势吗?电子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哪些细分行业前景最广阔?



针对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新财富铂金分析师赵晓光先生,看他对电子行业和大趋势的看法。

证券时报记者:电子行业有很多产业链。手机、触摸屏、VR、机器人、锂电池、汽车电子、led等。都包含在这个行业里。而且整个电子产业链盘根错节,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划分。那么,请先为我们梳理一下电子产业链的情况?

赵晓光:电子行业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面向下游应用的消费电子,一个是工业电子,包括军工和汽车。确实是很多产业的上游,下游涉及面广,整个产业链环节比较长。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部件有60多个,有些环节比较通用。不管下游是什么,都需要计算和存储。那么这些产业就需要单独拿出来,比如手机的控制芯片、连接器,它们就会单独成为一个系统的产业。像这样系统化的行业差不多有十几个。大的方面是消费电子和工业电子两个维度。

证券时报记者:做电子行业研究的主要难点是什么?你通常把研究重点放在哪里,用户需求还是行业格局?

赵晓光:很多行业主席的演讲都是以用户为核心,看客户会不会买你的产品。那么我们的分析也是从下游看向上游,分析C端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这个产品,选择这个产品,通过终端产品分析购买行为,分析企业的战略策略,然后进一步选择未来最能符合这个战略策略的供应商。一般来说,是从下游到上游的逻辑推理,也需要从上游到下游的数据验证。

十几年前刚入行时学的金融电子,想看看银行等金融机构会不会加大ATM、POS机等金融设备的采购。我记得我看了每家银行的所有研究报告,以及所有与金融设备相关的资料。我只有花很大的精力才能搞清楚银行什么时候会选择采购金融设备,会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这也是一个从下游分析上游的逻辑。

证券时报记者:中国电子行业的现状如何?

赵晓光:从过去的十年到现在,科技行业没有分解,整体都在沿着消费电子和移动互联网的逻辑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加大通信网络建设,以苹果为代表的新智能手机厂商开始崛起,打破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原有的体系。因为原有的供应商采购体系无法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中国的供应商体系就是在这个阶段培育起来的。现在我们在苹果手机里看到模块、摄像头、音响、触摸屏、盖子、连接器、电机、电池等部件。基本上中国厂商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有些环节是中国厂商的专属。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两个机会。第一个是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实力带动了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制造手机的能力。所以全球前六大手机厂商中,只有苹果和三星不是来自中国,华为、OPPO、VIVO、语音通讯等中国手机企业也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培养,开始崛起。

另一方面,第一波,我们培养的是模块行业。一部智能手机大概有十几个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触摸屏模块、电池模块等等。模块上游是三个行业,材料,设备,芯片。近年来,三产已经成为电子行业的第二发展力量。第一波,雷神科技、歌尔(股份)、Luxshare这样的公司,用了5-8年的时间成为行业老大。以前他们采购的核心材料和设备可能都是日本和欧洲的,但是当他们每个人都有几百亿的营收和采购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培养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材料、设备、芯片行业的繁荣还在继续。

这两年电子行业表现最好的不是模组行业,模组行业已经从春秋战国时代进入战国时代。一开始每个企业自己做产品,通过自己的产品成为苹果和华为的核心供应商。这时候发现有些产品线公司,因为多产品战略,会对单品公司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进一步会发现,一些平台公司,通过上下游的整合能力,会对产品型公司形成很大的打压。所以有一批当年的电子模组公司,从最早的十几二十亿市值到几千亿左右的市值。然而,近年来,这些电子模块公司的市值下降了70%至80%以上。前段时间在香港市场看到一只明星股票,当年市值从2000亿跌到巅峰时的300亿。当年几乎所有主流机构都会分配。现在因为是单品公司,被一些平台公司碾压。所以近两年来,模组行业呈现出从春秋到战国竞争加剧的格局。

历史的尽头,秦一统天下。现在这个行业已经不是阿沁王朝了。行业内涌现出两三家巨头。通过带动上下游,他们可以有更好的利润。相应的,很多产品企业的利润也受到了侵蚀。

模块以外的材料、设备、芯片行业因国内替代而方兴未艾。我判断这些行业现在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很多材料设备芯片公司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开始进入苹果、华为等企业的核心系统。应该有很好的替代空。总的来说,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电子行业的逻辑已经被演绎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周期。这是对过去电子工业发展的总结。

证券时报记者:原材料上涨对电子行业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多久?

赵晓光:今年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影响很明显。当然,也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核心零部件生产价格上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疫情限制了经营活动,导致刚性去产能;第二,全球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因素;第三,中美贸易竞争割裂了供应链。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以前电子行业的主战场是智能手机,但是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被信息技术渗透,养猪养牛的企业也开始用芯片,建筑等各行各业都开始用芯片,包括汽车智能化也是一个很大的增量,芯片的拉动比较大。这些领域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因此将很难分配生产能力。可能每个领域都需要单独设计生产线,对于芯片公司来说不经济。当产能跟不上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把过去的一部分产能用在未来更有前景的方向上,这也是之前抑制供给的一个原因。短缺导致价格上涨的因素是这两年行业价格上涨的主要逻辑,我们两年前做的预测现在更有前瞻性。但目前来看,这种逻辑会逐渐弱化,同时需要区分结构化,哪些领域可以维持,哪些领域只是被带动起来。所以涨价背后的因素不会成为我们分析这个行业的主要逻辑。

证券时报记者:你说未来行业会结构化。你认为哪些领域可以保持景气趋势?

赵晓光:科技行业的分析一定是基于变化,哪些领域未来前景很大,进入了拐点,要么讲故事,要么需要特别关注。从下游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C面的AR/VR区,也就是XR。为什么重要?第一个逻辑是,人类消费过去以物质消费为主,但新的消费趋势满足了精神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比如红星鸿星尔克,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比如以茅台为代表的社会因素。现实生活中的优胜劣汰,让很多人在满足感上受到了束缚。在虚拟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重构规则来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寻求成就感。

第二,这么多年,我们看到了消费电子和移动互联网的两个秘密:社交和服务。智能手机真正的爆发,也是从娱乐功能转向社交功能的时候。过去,VR主要用于玩游戏,但最近脸书在社交和远程办公领域频繁连接人们。

现在从事什么行业好

第三,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布局AR/VR,包括脸书、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腾讯、字节跳动,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动作。当科技巨头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应该关注一下。

第四,这几年消费电子最成功的产品是无线耳机,实现了听觉功能的延伸,过去通话的很多痛点都解决了。现在低头看手机有很多痛点。比如对颈椎不好。一直拿着手机可能会导致肩周炎再次发作。看太多手机也会对眼睛健康有影响,但AR/VR带来的是视觉功能的延伸。有了AR眼镜,抬头就能看到几百寸的屏幕,不用手拿着手机。在消费电子行业,视觉的价值要比听觉高很多倍,所以从视觉功能的延伸来看,AR/VR也符合未来将是一个大机会的逻辑。另外,短期全球VR头显销量即将突破1000万台,这个行业的产品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不再是讲故事的阶段,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在C端未来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这两年,最热门的赛道新能源车一步步走来。如果这个赛道有足够的机会,你在五年前或者三年前配置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你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行业一定会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更重要的是看现在是什么样,三年后会是什么样。不要专注于过程的游戏。

说到B端,我觉得是物联网。第一个逻辑是,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行业,如煤炭和石化农业,过去依靠规模、投资和产能来促进增长。粗放型增长的时代基本结束,未来将进入精细化增长阶段。7月,我们召开了物联网大会。所有的科技巨头都来了。仔细听了一下,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比如大型建筑央企有100万工人。如何管理?毫无疑问,未来我们要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要依靠信息化。以前的信息技术很浅薄,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比如以前的细化可能就是工长每天下班后在电脑前打一行字告诉你完成进度,有没有违规等等,仅此而已。而通过物联网,各种传感器、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让所有的施工现场、流程、原材料都得到高效、智能的管理。一位知名企业家也强调,未来的管理是精准和深度的数据。物联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跟踪了很多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包括下游的水产养殖、水、电等行业,可以看到它们在今年开始有了显著快速的增长。我们也跟踪了一些上游供应商和一些核心芯片部件的供应商,发现他们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几乎增长了200%。上游到下游的交集,印证了我们说的第一个逻辑。

第三个逻辑很简单。目前整个智能终端主要以手机为代表,共有30亿个终端。但是未来,在物联网时代,长远来看是3000亿终端的时代。即使有1000亿个终端,这也是30倍空的增长。整个行业的需求非常大,从芯片到模块、组件、系统到云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无论是下游需求、技术进步还是成本降低,规模效应都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阶段,长期雄心勃勃空,短期拐点明显。

至于第三个未来的机会,要关注汽车智能化。现在市场上对整个汽车电气化行业没有异议。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值已达万亿。那么,我们认为汽车电动化之后,下一个大的机会是智能化。以前汽车供应链不对国人开放,国人没有机会涉足这个行业,因为会破坏这个领域的利益格局。全球前100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总收入超过7万亿人民币,其中96%主要来自欧美,美国人独占鳌头,第45家公司收入400亿人民币。但现在无论是特斯拉的造车新动力,还是传统动力的自我革命,都需要进口中国供应商,都在智能化的进程中。现在中国有一批公司在汽车供应链上证明了自己。所以,我觉得汽车智能化才刚刚开始,但是空已经足够大了。刚才我说了,供应链总收入7万亿,净利率15%,利润1万亿,对应市值20万亿。

所以我觉得这三个行业是未来最核心最值得关注的。XR产业刚刚起步。目前涉及上市公司50家左右,物联网、汽车智能化各涉及上市公司100家以上。这三个行业都有比较强的产业拉动作用。

在近两年表现最好的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仍然有较好的机会,但现在正从春秋战国逐渐进入战国。在这两个行业中,我们需要仔细选择并加以区分。我觉得明年的XR、物联网、智能汽车行业很有可能是这两年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行业,会成为市场上比较主流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前8个月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2.3%,但与疫情前的下滑相比,5G机会交换不会带来智能手机的二次增长?

赵晓光:智能手机现在还是要等,因为现在市场已经渗透了,后期的增长主要来自换手机。但目前整个手机的创新都是边缘性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下一波智能手机创新仍将由5G推动。当5G驱动手机从单机功能到云功能,手机可以更好的进行输入输出的交互。这个时候手机可能会有很大的机会,我们还是要观察。

证券时报记者:军工电子怎么看?

赵晓光:我刚入行的时候就深入研究过这个行业。其实研究军工电子行业并不难,因为军工有非常严格的采购制度,某个环节用的是谁的产品,基本上一清二楚。可以重点关注军工上游公司的景气度。上游采购了下游才会发货,下游也有非常明确的发货计划,不会无缘无故给上游发货。从上游到下游,其实都是公开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未来军工行业的景气趋势。目前来观察上游的数据,未来应该是比较明朗的繁荣。而且军工背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电子和信息技术。这个行业虽然估值很高,但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清晰,不像很多行业,这个时候只需要看需求的逻辑,从上游到下游看军工行业是最好的方式。

证券时报记者:最近你一直在强调不要对大势过于悲观。为什么?

赵晓光:市场分析一般基于四个方面: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技术面。在疫情带动的全球波动中,中国不会太差,甚至受益明显。两年前我们有多少忧虑,东南亚崛起,美国打压,现在这些忧虑都减轻了;资金端居民财富明显从买房买银行理财转向配置资金,居民财富配置出现明显转移;在政策上,因为资本市场是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对资本市场非常重视,非常照顾。技术上这个位置没有特别大的泡沫或者特别高估。我们也研究过PE的估值水平,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经历了两三年的上涨。此时整个市场会处于震荡上行阶段,波动可能会加剧,但整个市场是向上的。面对这种波动,还是要精挑细选。不要在一个行业下跌的时候买入,也不要在股价特别高的时候追高。相反,寻找那些处于拐点并能持续增长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来对抗一些不确定性。对于没有这个研究能力的普通投资者,可以借助行业ETF分享相关机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