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湖南双峰县发展灯笼制造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近日,在金凯街道桑园社区就业扶贫车间,员工们正抢着制作红灯笼。
奈吉辉摄(人民视觉)
②图: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三闸村玉米晾晒场,一台大型脱粒机正在脱粒玉米。
杨摄(人民视觉)
资料来源:农业和农村事务部。
核心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从年初到年底,广大农民辛勤劳作,辛勤耕耘,收获了沉甸甸的丰收。这一年,绝对贫困消除,山川乡村巨变,山川锦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富民昌,安享太平;粮食又要丰收了,仓库扎实,基础扎实。
回首往事,收获满满;放眼未来,未来可期。今年,将召开第二十次党代会。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对于保持稳定健康的经济环境和繁荣安宁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意义。
新征程新使命,“三农”发展将开启新篇章,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生活欣欣向荣,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活力。
种粮人邱杰波
长链具有高效益。
本报记者于景伟
“只要找对方法,农业大有前途。”说这话的邱杰波,是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琴岩村的一名85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于2010年回到村里,注册成为家庭农场,种植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现在他已经和庄稼打交道10多年了。
邱杰波赶上了好政策。市里每年给35岁以下大学生回乡创业2-3万元扶持资金。他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农业机械上。有了扶持资金和贷款,他的家庭农场有了各种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米色分选机等。农场凭借专业优势,实现了从产前到产后的一站式机械化作业。邱杰波坦言:“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种地全靠机械和技术。”
不断升级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2020年6月,邱杰波在慈溪购买了第一台无人插秧机,依托北斗定位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对传统插秧机进行“智能升级”。邱杰波感慨道:“智能农机可以自行规划最优路线,完成自动插秧、智能避障、掉头等作业,极为方便!”
在慈溪,每年11月初开始晚稻收割,这也是邱杰波最忙的一天——白天接待游学团,带学生们体验割稻、碾米、烘干,晚上加工稻谷、包装成品米。
“去年我种了200多亩水稻,都是‘嘉禾218’优质粳稻。亩产1000斤,一半卖给粮库,每斤1.5元左右。剩下的加工后卖给商场。”邱杰波以种粮为荣。近几年,他注册了商标,开始了品牌路线。“我们的大米可以卖到每斤3.5元到4元,谷壳给农民做饲料,一年毛利十几万。”
从种植到托管,再到加工销售,在稻田里学习,邱杰波尝到了拉长粮食产业链的甜头。
横河镇是慈溪市的重点产粮区。两年前,镇上成立了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联社,年轻的邱杰波当选为联社负责人。“联合社这边有农机,农户家那边有需求,两头一拍即合。”邱杰波说,通过资源整合和集团化发展,联社推广了“机耕、直播、统防统治、收获、烘干、初加工”六位一体的机械化服务,让更多的种粮农民融入了现代农业产业链。
你今年有什么计划?邱杰波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一定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日前,该农场已就300亩土地签订了新的流转合同。接下来要加强大米加工,开展社会化服务,通过机械化种粮让更多农民迎接丰收。”
农民工李锐
一技在手,收入稳定。
本报记者常勤
迎着朝霞,在中建二局雄安新区某工地,李蕊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戴上手套,系好安全带和防坠绳,不到5分钟,她就熟练地从地面爬上了50米高的驾驶室。作为一名塔吊女司机,这个不到5平方米的“方格子”就是李锐的大舞台——搭钩、吊装、堆放……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钢筋、水泥、脚手架管等建筑材料准确无误地摆放在指定位置。
“眼尖,手准,心细,心里踏实!”李锐精神干练,很难把这双纤细的手和巨大的塔吊吊臂联系起来。
2021年3月,李锐告别家乡贵州毕节,来到雄安新区工作。“扣除日常开销,不到一年存了7万多元。”算完收入账,李锐的笑声爽朗。
塔吊司机的工作并不轻松。李锐坦言:“刚开始爬上爬下,腿发软,手心出汗,每天要完成80到100个负荷,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上塔前认真调试,下塔后维护设备,李锐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每天练习8小时以上,顺利取得操作资格证,持证上岗。
一技之长,月收入涨到了9000多元。李锐告诉记者,现在工地已经建立了农民工工资发放的“专款账户”机制。“每月工资按时打到个人卡上,及时方便。每个月都给老家亲戚送钱,很有成就感。不是,我给孩子买了个电话手表,可以直接打视频电话,方便!”
除了收入,李锐还夸了工地的生活条件。"冬天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洗热水澡。"她说,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保护越来越好。每个宿舍都配有空开关,提供24小时热水。食堂的饭菜又好吃又便宜。“我之前担心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突然间它变得实用了。”
如今,建筑业对技术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说起自己的职业规划,李锐拿出一份“学习投资计划”:每个月拿出一部分工资,买学习资料,办理职业证书。“我准备再考一个挖掘机证。”
一年来,雄安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每一栋建筑都在不断刷新“高度”。李锐不仅是高中的“美丽舞者空,更是雄安新区拔节成长的见证者。“你看,这是我从高空那里拍的楼,是不是很美……”从挖地基到建高楼,从泥水混合到种植绿植,手机里的照片是李锐和这座新城共同的成长日志。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带孩子去工地,告诉他和城市一起成长的快乐。”李锐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村里的乡村振兴队队长张康
让穷人上一层楼梯就能住进去
本报记者王浩李晓庆
青山叠翠,茶树垄如绿化带。张康深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空气随着茶香渗入心脾。“好的生态一定会长出好的产品。”
发展生态茶园,张康忙了半年。2021年5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统计局工作的他,将办公室“搬到”大山深处,成为鹤峰县东洲村乡村振兴队队长。接过“接力棒”后,他向前任队长“取经”,然后马不停蹄地召开座谈会,找村民和家属谈心。
让贫困群众上一层楼就能住上,这成了张康心中的一件大事。打开村里的账本:2018年,全村脱贫,通了水泥路、自来水;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2000元...“这是任何一个驻场团队努力的结果。既要巩固扶贫成果,又要上一个新台阶。”张康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行业“筋骨”更强。以前村里几乎家家种茶,但这几年市场变化快,村民跟不上。“只要找准优势,提升行业竞争力,茶叶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张康考虑到这个村庄风景优美,这是最大的优势。如果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就不会错。
如何推广这项新技术?村民会接受吗?前面有许多挑战。而且张康专案组的队员们在村里开了个动员会,找了个种植大户做示范,帮村民们把账挖了出来...“我们和茶厂对接,质量好,高于市场价。”一份又一份工作下来,大家伙信心满满。
“用了有机肥,产量提高了,茶叶品质也不错,每亩能多赚500元。”农社昆明表示感慨。家家户户茶农签订绿色生产承诺书,茶园升级为生态茶园。年底新茶每斤涨价5分钱,预计茶产业一年可为农民增收350万元。
有好山好水,村里发展潜力不小。把田间作坊和茶园连成一个园区,让一二三产品融为一体,是驻场团队的新探索。张康翻开规划图,22个项目建设点密密麻麻地标注着,“等水果采摘园、教育科研基地等基础设施建好了,就可以打通种植、营销、旅游的纽带,‘一季丰收’就变成了‘一季丰收’。”张康说。
瞄准村民急之所急、忧之所忧,全力以赴绣花。“家里的水龙头不出水。”2021年10月,部分村民遇到吃水问题。“天旱,村里缺水。”张康和村干部调查问题,开辟水源,铺设水管,17户村民很快喝上了自来水。
“如果你管理好水,你可以长期受益。”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成立饮水协会,19个水池、25个水窖由专人负责,许多受益农户和党员代表积极参与日常巡逻。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成果。“我们把村里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好,确保持续帮扶,带领村民朝着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张康表达了他的新年愿望。
排版: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