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网民称拼多多APP远程删除照片”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报道称,有网友爆料,拼多多在远程删除手机相册中的照片后,被手机系统检测到并提示。对此,拼多多表示,删除了“缓存”的图片,导致用户手机系统认为有删除图片的操作,会对APP进行改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是“误删”还是“故意”,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都不应该被随意践踏。
拼多多事件再次暴露出一些主流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失控状态。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业机构并不注重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登录网站、使用手机软件是不可避免的。在用户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此前报道,随着经济生活的数字化,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高考分数甚至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被频繁泄露。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衣、食、住、家庭、职业等的统计分析,准确描绘一个人的“数据画像”。,用户隐私保护遭遇尴尬。
海量收集个人信息的背后,是用户数据的归属和权利,以及平台的责权利边界尚不明确。同时,用户不知道个人数据是如何使用的,用户也缺乏必要的权利知道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一旦发生信息泄露,用户往往对如何举证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全不知情”。可以说,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新命题,信息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也促使数字社会治理的大考验提前到来。但是,无论如何,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安全管控与开放创新并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个人,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加强防范;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个人信息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加强行业自律;对于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通力合作,有安全感,才能共同守住网络发展和信息保护的红线,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王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