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低价格(历朝历代的“粮食价格”都是怎样的,哪个朝代最低)

南方的大米,北方的小米,是古代人吃饱肚子的主要食物之一。受自身规律、气候环境、贸易流通等因素影响,粮食价格随之波动,高价伤民,低价伤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观察粮食价格的变化,才能真实地反映古代社会的发展。

“饮食男女,人的伟大欲望是存在的。”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食物的价格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由于朝代不同,分量不同,食物的价格当然也不同。以每斤大米5元为标准,根据朋友的工资水平换算成古代的购买力水平。

草根还是土豪,看朋友手里的工资支票。



据春秋时期魏国《汉书·食货志》“三十石值三千三百五十元。”魏一石45元,每石30斤左右。以当时魏国的生产力水平,一家五口耕种100亩,每亩产量1.5石粮食,总收入150石粮食,折算成现价,每户年收入4500元。

支出方面,按“何一法”缴纳15石,自供口粮90石,“尝社稷,春秋祭祀”需300元,全家衣服支出1500元,不含“不幸疾病、死亡、丧事”等税,一年结余225元。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食物与收入的比率已经达到60%,魏人属于适当的贫困户。



秦始皇灭宇,统一度量衡。秦朝规定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按照商鞅的计量标准,一升的容量相当于0.69公斤。一石谷物相当于69公斤。但秦朝重罚法律,残酷无情,挑起内乱,破坏大量基础设施,种粮首当其冲。

秦末人民流离失所,农业衰落,后果在汉初开始显现。西汉初年,“民失职饥,米石五千。”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荒,需粮百万”[S2/]各地连年饥荒,物资匮乏,奸商囤积居奇,导致粮价比先秦时期上涨十倍甚至二十倍。



但西汉经济形势不变,刘邦被匈奴围困在邓白。他侥幸逃脱后,明显缺乏自信。当时西汉国内经济不景气,要做的事情很多。北境匈奴兵强马壮,士气正旺。迫于经济压力,刘邦不得不与匈奴友好,以缓和两国矛盾,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实力。

经过文帝和景帝的治理,西汉逐渐恢复了生机。据秦汉经济史记载,汉代一石约29.95斤。文帝时期粮价一路走低,“粮到石有几十块钱”,景帝时期,“粮到石五块钱”。此时民众的购买力明显强于先秦时期的魏国。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文化和风景的统治”带来的经济繁荣。



唐朝一直以繁荣著称,这也可以从食物的价格上体现出来。唐太宗在李世民的官员管理清晰明了,擅长政务。“到八九年,颇有收获,米斗十五块钱”,“到十五年,米斗两块钱”唐代一斗米重12.5斤,值2元钱,粮价处于历史最低点。

整体来看,贞观时期总人口约为6500万,西汉初期约为1600万。人口增加了四倍。政府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提高粮食亩产量,保持粮价稳中有降。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名声不是空穴。



“新盛世”是唐朝的又一个高峰。“至开元十三年,泰山封侯,米斗十三品,清启窦固五品。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两个首都之间不到二十文钱。”唐代一桶米重12.5斤,需13品。当时的消费水平如何?

以李白为例。他拜翰林,相当于六品官。月薪2400元,以每米13元计算。同样一个五口之家,食品支出只占工资的27%,恩格尔系数不到30%,是最富裕的阶段。这还不包括唐官员的米、田、月津贴等实物补贴。另一方面,小伙伴的工资支票没有对比也不会痛。



宋代石米59.2斤,受丰歉、战争等因素影响,粮价波动。神Xi宁七年(公元1047年),“敕令第三司,以上等秆米每石一千元”[S2/]。一石粮食的价格是1000元。在惠宗统治时期,由于宋辽战争不断,粮食价格上涨到2500至3000元。

几千块钱一石的粮食,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不算什么。司马光抱怨:“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了。商人和男仆都穿丝袜。”虽然文字不好听,但宋朝的富裕程度可见一斑。据《世界经济大纲》记载,北宋经济总量达265亿美元,人均经济份额450美元,均居当时世界第一。

与前朝相比,宋代的粮食贸易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政府出面调控粮食价格,确保农民和人民的利益。二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据《宋代经济史》作者齐侠计算,宋代有农田7.2亿亩,南方水稻353斤,北方小麦178斤。这样的面积和产量是前所未有的。第三,随着南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水稻的种植,江南成为宋朝的粮仓,“苏州湖熟,天下满”的说法由此诞生。



历史最低价

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的米价是七八石大米一两银子。明代一块石头有多重?《中国历代亩产粮食研究》中给出了答案,约为76.75公斤。以七石大米计算,一两银子换算成现价,相当于2686.25元。明朝9个官员的工资是60石,照此计算,年薪只有23025元,够可怜的了。

明朝末年,粮价不断上涨。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受洪水影响,米石价银1.6两。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旱灾、蝗灾、水患等灾害频发,导致米石涨到3.62两,创历史新高。与明末普通士兵相比,年薪只有48两。急剧的通货膨胀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灭亡,清朝兴盛。以江南米价为例。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新米每石5.12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江南织造曹寅报:“江宁白米价一两或两三钱。”清代七品县的年薪是45两,外加1200两银子的清廉费,而一个为地主种地的长工一年只拿12两银子,官民收入差距巨大,为清末社会动荡埋下祸根。

道光上台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和战争攫取了大量白银,导致白银价格日益上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换800文,一两银子换1600文,造成物价飞涨,失业。经济低迷点燃了晚清社会变革的导火索。



先秦时期,管仲特别重视粮价。

《管子·中篇》有:“凡有粮者,万物之主。谷贵则万物贱,谷贱则万物贵。”温饱是国计民生之本,比温饱更重要。米价是社会形势、经济形势、贸易流通的风向标。归根结底,人民的饱腹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

正文:把白色算作黑色

参考资料:《管子·中篇》、《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宋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大纲》、《秦汉经济史》、《汉代食货志》。

由历史大学堂团队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