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为全面准确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从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支持保护六个方面研究确定了24个量化指标,目标是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对2015-2018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即相对于2050年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由于数据来源广泛,大部分只能更新到2018年),分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总体上处于过渡和跨越阶段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过渡和跨越阶段。2018年,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得分62.0分,处于转型跨越阶段。江苏等19个省(直辖市)处于转型跨越期,贵州等12个省处于初步发展期。农业现代化的六个方面发展差异很大。从六大领域来看,2018年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撑保障得分分别为11.26分、10.34分、9.69分、9.05分、14.86分、6.85分,成就水平分别为62.5%、73.9%、57.0%、6.85分。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足和问题

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弊端限制了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实现了以机械动力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大量农业劳动力稳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本更加广泛地回流农村,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基础好、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特点。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规模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分配的矛盾、扶持政策顶层设计与执行落实的矛盾等,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目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仅为32%,与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值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低,质量和效益水平难以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仍然较小。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突出。2018年,全国农业质量效益现代化程度仅为45.2%。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因此,必须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等突出问题,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教育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

农产品加工和涉农服务业滞后,农业产业体系需要补短板。产业体系不完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各产业间发展协调性不足,产业增长缓慢,与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协调性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仍未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度不平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00%,粮食安全能力较强。但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化实现程度不足60%,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程度仅为29.2%,制约了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项目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西部落后局面亟待解决。我国幅员辽阔,现代农业发展区域特征明显,业态类型多样,发展水平不一。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资源、农业科技应用和劳动力素质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东北地区的不断开发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垦荒,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北方仓库,具有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鲜明的农业现代化特征。中部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地理特征以平原为主。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农业的基础地位相对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方面是先天不足,气候恶劣,水资源短缺,耕地少;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发展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未来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补齐质量效益短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要构建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保障技术攻关能力、科技成果落地、体系健全、运行有效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二是要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第三,我国各地区、各省要抓住自身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新型综合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巩固农业保障民生的基础地位,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仓储物流等设施,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确保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结构安全。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和当地农业的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一是重点发展一批产业链长、经济效益高的草食畜牧业、奶业、养殖业、果蔬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挖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地方名、优、特农产品,发展农业标准化和全链条生产,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

发展涉农服务业,推进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涉农服务业,推进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全面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化服务主体的作用,明确各类主体的功能定位,按照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思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及其联合组织、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探索有特色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提供代耕代种、半托管代产、全托管、土地流转等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区域公共品牌经营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农业服务联动规模经营与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推动农业绿色、均衡、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均衡、高质量现代化,一是牢固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率、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二是要建立健全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区域间充分流动和汇聚,形成一批优势农业产业集群、高层次农业人才集群和农业高新技术集群,通过发挥规模效益、外部效应、知识溢出和创新效应,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均衡高质量发展。

继续加大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自我积累不足,外部资本注入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保护。美国、欧盟、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下一阶段,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支持政策,同时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政策。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政策创新团队,胡志权、辛玲、、、、黄、)

来源:农民日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