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怎么申请退款重拍(“淘宝退款系统崩了”上热搜 “双11”你被商家套路了吗)



11月12日,长沙市民胡小姐向记者展示了她拍摄的华为Mate20预售价格(右)和活动当天价格(左)的截图。图为“双11”活动当天销售价格低于预售价100元。记者朱荣摄

华声在线11月12日讯刚刚宣布“双11”成交额突破2000亿大关的淘宝,又迎来了新的关注焦点。今天上午,“淘宝退款崩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发现,在“双11”促销期间,仅支持12日零点后未发货订单退款的淘宝退款系统,在5点就已经“瘫痪”。结果大家都吐槽了,11号零点大量支付涌入。退款怎么反而崩溃了?

“11月12日5点,淘宝退款界面继续崩溃。”今天0点15分,微博ID“独孤酸”在新浪微博上感慨,“我抢的时候没崩溃,这时候居然崩溃了。”在她拍的这张截图中,界面提示“系统忙,稍后再试”。

记者在“双11”当天体验到,如果点击已支付订单的“退款”按钮,提示“未送达订单的退款服务将于11月12日凌晨恢复”,无法申请即时退款。在普通工作日,订单可以在付款前和付款后退款。

淘宝买家“易某喜”称自己在“双11”凌晨拍错了衣服尺码,想退款重拍,却发现系统不支持。“本来打算12日凌晨再申请,但是一觉醒来发现卖家已经发货了,只好等货到再申请‘退货退款’。”

淘宝买家“辛迪×××”的消费者也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当晚他们尝试退款,试了几次才成功。

有意思的是,今天上午9点,“双11成交额2135亿元”和“淘宝退款崩盘”同时登上微博热搜,后者热度排名第三。但天猫双11组委会官方微博对此紧急否认:系统稳定。■记者朱荣

预售价不划算。去年的商品今年更贵了

这个“双11”,你被商家套了吗?

“双11”可能不止“退款系统崩溃”。三湘都市报记者在随机采访长沙消费者时发现,预售价格比双11高,去年双11的商品今年都有卖,价格高出100多元,双11的价格和活动与11月12日相同,让大家大呼“上当了”。

你在这场购物狂欢节中被商家套了吗?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朱蓉

例程1

预售付了尾款却发现“双11”价格更低

11月12日,买家易某喜告诉记者,在今年“双11”开启预售的第一天,他支付了50元定金,在Fisher & Payer品牌官方旗舰店预订了“琴琴健身器材+声光舒缓小河马”礼盒。“11日凌晨,下单后统计各种优惠券和购物补贴,最终成交价为310.23元。”当她付款时,发现这款商品在“双11”的价格低于预售价3元,包括她可以享受的优惠券和补贴。

长沙市民胡小姐也发现,她预订的3188元的华为P20手机,拿到了3088元的“双11”价。在胡小姐提供的网页截图上,三湘都市报记者看到,这款商品的预售页面注明“起步价3188元”,而在“双11”当天,这款商品注明“起步价3088元”,比预售价低了100元。

例程2

去年的货今年卖了,涨价了100多块钱

傅在Sensu旗舰店看中了一款棉袄,其“双11”促销价格为499.8元,可享受天猫50元购物津贴,即成交价为459.8元。她翻看商品评论后发现,留言时间显示为2017年11月21日淘宝用户的评价。“双11的活动价加上优惠券价格是351元。”仔细算了一下,今年的成交价比去年高了108.8元。

三湘都市报记者发现,该店还在做“满1000元减500元”的促销活动,这意味着商家为了实施吸引人的大型满减活动,在个别商品的售价上“做了文章”。

例程3

“双11”后还是一样的价格吗

一般来说,虽然还有“回归狂欢”,但一旦时间节点过去,商家提高活跃商品的售价是符合正常商业逻辑的。然而,长沙市民周小姐发现,她在“双11”期间喜欢的“曼雅奴2018冬季针织裙”的“双11”是99元,而到了11月12日,这款商品的价格还是99元。

记者还发现,3月份旗舰店销售的平顶毛绒盆帽,售价与39元内的相同,天猫国际直销的澳洲生物岛孕妇DHA两天价格仅低于1元内。

提醒

及时取得购买凭证,保留相关证据

面对“双11”、“双12”等商家的大规模集中促销,消费者应该如何避免落入商家的“温柔陷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提醒消费者,购物时应首先选择正规网站和网店。购物时,要及时索要购物券和服务券;在消费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学会保留相关证据,并立即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记者手记

谁在推动这场消费狂欢[/s2/]

虽然每年“双11”前后,提醒消费者理性购物的言论层出不穷,但十年来,淘宝“双11”销售额屡创新高,今年甚至达到2135亿元的新高。

回顾电商的历史,火爆大概源于2012年8月15日JD.COM、苏宁、国美的电器网络销售第一次“价格战”。同年“双11”,阿里巴巴的“双棒节”促销,这个曾经是次要的活动,也开始向“购物节”转变。

淘宝怎么申请退款

从那以后,关于“提拔猫腻”的抱怨就不时传来。然而,尽管饱受诟病,但在节点上,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每年仍在增加。谁在推动这场消费狂欢?

事实上,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促销战”中,平台、商家,甚至是在后方提供服务的快递行业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不管是争议还是叫好,只要能激起热度,你总会乐于看到它成功。

但需要提醒站在利益天平另一端的消费者,保持冷静的心态,谨防落入商家的温柔陷阱,比“吃瓜”、“看热闹”、“抢购”更重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