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做了一部KTV的衰亡史。视频里有很多弹幕画面说,现在大家都在手机上玩全民k歌。还需要去哪里KTV?
其实这个想法挺值得商榷的。
我想了想,觉得不对。毕竟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学就开始唱歌了。
那时候的单身狗,都是睡在一起的,每天晚上11点熄灯后就开始在酒吧罢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每隔几周就唱一次。
K歌软件是线上社交,而KTV的本质是线下社交。虽然符合唱歌的需求,但是可替代性没那么强。
有意思的是,在如今的网络k歌市场,无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盈利能力来看,最早的王者唱吧都远远落后于现在的全民k歌。
想到这里,不禁有点感叹。我觉得喜欢唱歌,就像我的青春一样,于是渐渐远去。
本期就来说说历年来网络k歌市场、唱吧、全民k歌相互pk的故事。
01
老规矩,先下结论。【/s2/】全民k歌能超越唱吧,成为今天的隐形流量王,不是因为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版权和社交这两把剑。
归根结底,这家公司姓“腾”。
故事从一个人开始。那是陈华,唱吧的创始人。
唱吧创始人陈华
在创立唱吧之前,陈华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酷讯创始人。
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2005年、2006年,国内出现“web2.0”创业潮的时候,搜索网站酷讯一度被认为是下一个百度。
但由于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分歧,几位联合创始人相继离职。
顺便八卦一下。投资人SIG的合伙人王琼非常看好酷讯的房产搜索业务,于是她当时找到了酷讯的一名工程师,希望将这项业务独立出来。这位工程师创办了房地产搜索网站“99号房”。
后来工程师又创业了,做了一个叫“”的App,拿到了SIG的投资。这位程序员是张一鸣。
张一鸣
当然,这是后话。说回陈华,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对陈华影响很大。之后去阿里工作了两年。但显然,农民工的平淡生活是抓不住猛兽的。
后来陈华在采访中提到,他决定二次创业后,团队一开始做了三四个莫名其妙的方向。
直到2011年底,他们决定每天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做别的,只研究创业方向,唯一确定的就是做移动互联网产品。
最后通过研究APP Store上现有各品类排名前20的产品,分析市场前景和用户规模,最终敲定了k歌的方向。
陈华本人就是技术大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很快就开发出了一款让人在手机上唱歌的产品。唱吧,2012年5月31日正式上线。
这款产品是出道的巅峰。上线第一天注册用户就超过10万,直接把服务器逼挂了。短短一周,用户数突破100万。
在移动互联网开始爆发的前期,唱吧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是在瞄准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空之前取得了成功。2013年初,陈华带着唱吧走上了《天天向上》的舞台,帮助唱吧在更加大众化的视野中打开了知名度。
陈华拿着《唱吧》,天天向上。
到2013年10月,距离《歌手》上线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用户量已经过亿。
唱吧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原创。
毕竟自古以来,唱歌和通过唱歌来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借助不同的媒介,歌唱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发展的那些年,还在PC时代,yy语音这种在线语音交流软件的出现,其实就预示着在线唱歌的可能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在唱歌之前,也有类似酷我k歌、k歌达人、天籁k歌这样的在线k歌app。这些工具的开发门槛不高,模型也很容易复制。
我的酷炫k歌,k歌达人,天籁k歌
唱吧的流行在于它对社交的强调。
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分享歌曲,还可以评论他人,送花,形成互动。
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回宿舍,看到宿舍一哥们拿着手机,肆无忌惮的放噪音。我们以为他在练歌,跟他开玩笑说要不要跟喜欢的女生表白,要不要我们帮他打电话给楼里。
直到被打,我们才知道他在玩唱歌。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是个新奇的东西。毕竟我可以用手机录歌曲,还有自己调节混响的功能。
真正满足我虚荣心的是,唱完之后可以分享到QQ空、新浪微博、人人网。那段时间,我唱完歌就发到各个平台,让大家看看我打败了多少人,这是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分享歌曲,还可以评论别人,送花,形成互动。
巴巴的领先点在于很早就发现了草根明星的商业潜力。巴成就了杨娇、千变万化等众多当红歌手,还有毛弟义、陈吉等当时并不出名的歌手。
与唱吧同时兴起的微信,也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唱吧曾经和微信联手,举办了线上k歌大赛《微信一起唱》,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原创用户。
“微信一起,一起唱”线上k歌大赛
唱吧。没想到的是,这只对人畜无害的企鹅,稍后会对自己露出最锋利的獠牙。
02
2014年是特殊的一年。
今年,唱吧开始拓展其他业务线,网络卡拉ok市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新玩家——全民卡拉ok。
全民k歌app界面
因为属于腾讯系所以比较特殊。
但一开始全民k歌其实也没什么野心。当时唱吧的用户数接近2亿,是网络卡拉ok市场当之无愧的巨头。
做这个项目无非是腾讯觉得既然背靠QQ音乐的正版曲库,还有QQ微信、两大社交平台、k歌软件的社交链,就不能白做。
于是我拉起了一个30多人的小团队,用了半年时间,从立项到推出产品。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个“不劳而获”的优势,让全民k歌成为了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
全民k歌早期的营销推广模式几乎是像素级的模仿:
第一,我们巧妙地运用了饥饿营销。在9月正式上线之前,我们在各大平台发布了“定时下载机制”。上线第一天就收获了20万种子用户。
然后,又携手QQ音乐举办了“校园之星”比赛。
11月,通过《快乐大本营》的植入,获得广泛曝光。
但是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s2/】全民k歌有着QQ、微信入口带来的唱歌无法羡慕的巨大社交流量。
陈华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在唱吧推出后不久的一次分享会上,陈华公开表示,通过QQ互联为唱吧带来了50%的用户。
但直到2016年4月,歌手才获得微信注册登录权。
区别在于你是自己的还是隔壁的。
毕竟唱歌本来就是社交的。
独自歌唱是孤独的消遣;一群人唱歌是一场孤独的狂欢。希望别人能听到自己唱的歌,有交流,有互动,大概是人类的愿望吧。
所以全民k歌一直在努力强化自己的社交属性,充分利用自己腾讯的血统优势。这方面不像自己的QQ音乐,更像网易云音乐。
全民k歌在上线几年后,一直在不断推出类似合唱、点歌、视频合唱、直播、在线歌厅等等功能,都是围绕着“社交”展开的。
与此同时,歌声却飞向了另一个方向。
2014年这关键的一年,唱吧在经营上开始选择“逆时代”。
今年,歌手陈华将目光投向了线下KTV市场。2014年底,我投资了麦颂KTV。
在他的设想下,通过唱吧的互联网基因,结合麦颂的线下实体经营经验,唱吧麦颂KTV5可以在5年内开到2000家。
巴尔麦松
当然,这也是在目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寻求增量市场的一种方式。
然而,移动互联网早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再加上Z世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传统KTV的生存空越来越窄。2015年,中国KTV市场达到12万家的高峰,次年出现一波关店潮。
公开数据显示,麦颂KTV有500多家门店,远远达不到预期。
不仅这条路走不通,2015年,唱吧还尝试推出了一款名为《炮兵》的手游,但几乎没有引起什么轰动。
《炮兵团》手游
同时,今年,Sing Bar还推出了麦克风。
目前来看,这是一条还算成功的道路。按照陈华的最新说法,硬件设施的营收已经成为与唱吧主营业务并驾齐驱的部分。
对着麦克风唱歌
从2014年到2016年,唱吧的主营业务虽然在一步步发展,但是并没有很大的突破。
前面说过,作为一个k歌软件,其实大家的功能都差不多,只是在想办法满足用户更好的唱一首歌,更好的和别人一起唱的需求。
但无论是合唱功能、私密解锁功能、视频功能的优化还是之后,唱吧的更新大多都落后于全民k歌。
但那两年,唱吧依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从2014年的1500万美元C轮融资到2015年的4.5亿美元D轮融资,长八一度估值超过40亿元。
在2016年初举办的“我们来唱”歌唱节上,陈华公布了唱吧当时的数据,装机量超过3亿,月活用户超过3000万。
站在舞台中央的陈华情绪高昂。
[S2/]03
然而,陈华的兴高采烈并没有持续多久,随后就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折。
2016年第一季度,唱吧以65.2%的用户渗透率位居移动k歌领域第一,但第三季度下滑至53.6%。
今年年底,全民k歌宣布用户数突破3亿,登顶移动k歌APP,全面超越唱吧。
2016年底,全民k歌宣布注册用户突破3亿。
从年初到年底,一年时间形势完全逆转。
那么,全民k歌上线的这两年,唱吧和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软件的交互玩法和提升用户的社交体验上有什么区别呢?
k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隐藏杀手,那就是版权。
说到版权,大多数人可能马上会想到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的版权纠纷。
但是唱歌对版权的需求其实比听歌更迫切。
说真的,在互联网世界里,我们要听一首歌有多难?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谁不是找资源的老手?
但如果你想唱一首歌,你必须有伴奏;可能需要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现场版、翻唱版、录音版、吉他版等等。
另外,唱歌和听歌不一样。我们可以听目前最流行的在线音乐。一旦我们想唱歌,我们唱的歌绝大部分一定是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老歌。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果和父母线下玩k歌,往往会无聊到在KTV里抠脚趾头,因为大家唱的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歌。
不唱一首的孤独感可能比不吃一首更严重。
因此,你也可以发现周杰伦、陈奕迅和五月天仍然在k歌的流行榜上。谁掌握了这些核心歌手的版权,谁就赢得了在线卡拉ok市场的主动权。
“全民k歌”歌手热门榜单
陈华在前期采访中也提到,唱歌最贵的两个成本是版权和带宽。
所以在运营初期,唱吧用的是更“鸡贼”的方式。
唱吧。老用户多多少少会对我们可以自己上传伴奏和歌词印象深刻。类似于虾米音乐早期的UGC填充曲库。但是也有一个关于唱吧的声明,如果涉及版权问题,我们用户负责。
不过那时候正好是网络k歌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可以玩一把关于版权问题的杂耍。好像问题不大。
但是从2015年开始,国家就有动作了。
关于网络音乐市场的版权问题,我之前在视频里讲过。简而言之,从2015年最严版权令颁布到2016年7月,腾讯收购海洋音乐集团控股权,QQ音乐、酷狗、酷我合并成立新的腾讯音乐集团(TME)。腾讯在音乐版权上有绝对优势。
换句话说,全民k歌在版权上也有绝对优势。
当你打开唱吧,想唱一首歌,搜了也找不到,那么就算其他伴奏和音效再好,也只能切换到全民k歌。
同样,在版权面前,其他网络卡拉ok平台也没有竞争力。
在我看来,这是2016年下半年全民k歌赶超唱功、弯道超车的最直接因素。
而两个平台本身,围绕社交体验的各种功能,反复迭代,创造各种社交场景,更像是一把锤子。慢慢地,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已经被锤出来的差距。
04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对于歌手吧来说,漫长的上市之路也是一个让它慢慢锤过来的过程,以至于无法咄咄逼人。
2015年,在唱吧最蓬勃发展的阶段,我打算去纳斯达克上市。但由于估值较低,陈华决定拆除VIE架构,让唱吧回归a股市场。
之后,辛格开始接受上市辅导。2018年辅导期结束后,因为招股书没有报送证监会而不了了之。
今年6月,陈华透露,歌手已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未来将在创业板上市。
这也是歌手第三次冲击IPO。
上市是保守的发展策略。
用陈华的话说,在国内a股上市,需要这个企业保持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保持高速增长,又不敢乱花钱。这必然会变得优柔寡断。
比如很多人会说,在直播概念火热,千播大战的2016年,唱歌好像没什么用。
但其实,唱吧。2016年5月,推出独立直播app“火星直播”。只是因为我一直持观望态度,所以没有加大投入;另外,独立直播app和唱吧的用户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和引流,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声势。
火星直播
比如短视频赛道上,唱歌也不敢冲进去,等我回过神来,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切入时机。
而它的竞争对手国民k歌,仅仅因为其伟大的家族事业和十足的信心,实现上市毫无压力。反而可以在合适的时间采取合适的策略,轻松实现布局。
无论是快手直播k歌,还是视频k歌,还是背后的好友歌厅,既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又融合了当时最流行的玩法,且不说创造潮流,至少不落伍。
这可能是互联网版的贫困魔咒。
小公司没有退路,拼命跑。回过头来看,它发现自己的行动已经走样,战略已经出了问题。
但大公司孵化出来的产品,不仅自带资源和配套生态,也没有过多的变现压力,可以走得更扎实,先发制人。
这不是垄断,但比垄断更无奈。
2018年,腾讯音乐集团成功上市。招股书中称,“社交娱乐服务”贡献了集团70%的收入,“全民k歌”是“社交娱乐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来源:腾讯音乐集团招股书
[S2/]05
今天不说别的,光是线上k歌市场就是所有k歌的天下。
根据比达咨询今年4月底发布的相关数据,3月份,全民k歌活跃用户数大幅领先,月活用户达13543.8万,唱吧以3037.3万位居第二。
去年陈华在接受海科财经采访的时候提到全民k歌,回答是这样的:我们没有米歇尔·普拉蒂尼,它有米歇尔·普拉蒂尼,只有一个区别。如果单纯说产品的话,我觉得唱吧的产品和用户口碑不一定比它差,但确实人家米歇尔·普拉蒂尼很猛,综合优势太强,我们比不了。
陈华接受海科财经采访
言语中,多少有些调侃和不甘。
但是,在我看来,两者冲突的最根本原因是时代不同了。
在蓬勃发展的那些年,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刚刚席卷而来,机会无处不在。现在,是股市时代。小公司不得不在每个赛道上面对大公司的竞争。
随着版权的全面开放,无论是唱吧还是全民k歌,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线上k歌的竞争,还有更强的短视频阵营。
本质上,这个时代所有的新产品都在争夺大家的娱乐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带有黑音符logo的App是目前国内最强大的音乐平台,比QQ音乐、网易云或者全民k歌都要强大得多。
现在唱歌更像是上个时代的遗风。
偶尔打开,发现很多以前朋友的更新都停留在几年前,总觉得唱吧不再是我们大家隔天聚会的热闹私人领地空,而是一座被遗弃的孤岛。
你想唱首歌,但没人听。偶尔主页上有一条消息。打开一看,却是僵尸粉来打广告。
一波又一波,潮起潮落,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好在我们还记得那种单纯唱一首歌的快乐,那种伴随我们成长的音乐,那种手写的歌词,那种可以自由哼唱的旋律。
歌唱的孤独,就像终将逝去的青春。
它不可能永远存在,也不需要永远存在。只要存在,只要精彩,对我们来说就是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