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开始做这个号。5月份认识了一个投资人。从晚上八点到凌晨,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讲“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摆摊的经历”。
聊完之后,他好奇又不解地问:
“那时候赚钱的方法很多。为什么选择摆摊?”
我说:赚钱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我当时一点知识都没有。一个从农村来北京的屌丝,一点门路都不懂,只能这样。
投资人,包括很多背景和资源都不错的人,大概都觉得这是一种很低级的谋生方式,所以我不得不这么说。
但其实回过头来看我这五六年的经历,我内心是感激这段经历的。这是我在华北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可以说是我第一次和这个真正的商业社会打交道。
本文就来谈谈地摊人的经历所留下的认知财富。
01
很多街头小贩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穷
我一天最多净赚1500元
我在北京体育大学读书,学校小南门外,晚上各种摊贩开始聚集。卖袜子的竞争特别激烈,其次是烤面筋。我最常逛旧书摊,几块钱就能找到一本好书。
我常常在想:这些人这么努力能挣多少钱?
同时,从入学开始,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我们食堂门口摆摊,卖杯子,卖女生宿舍大镜子,卖书包,卖短袖。最奇妙的是卖圆珠笔。我想知道:
一支圆珠笔要两三美元。你为什么这么自由?在鸟巢和五棵松做志愿者一天能赚150元?
第一次去北京南锣鼓巷购物,真的是大开眼界。一条800米的街,估计有200个街边小摊,都挡在别人的店铺前,卖的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纹身贴、进口烟、丝袜、文化衫、手机壳、陶笛、雨伞、摇铃、薰衣草。
南锣鼓巷一个三五人一队的保安,每天上班从一头到另一头,再从一头到另一头,来回折腾这些摊贩。摊贩的专业素质真的让我印象深刻:一秒关摊,跑得比兔子还快.....但这两分钟,保安又把地摊摆上了,他们挣扎着活了下来,都活得像孙子一样。
我不明白。我真的没有其他工作可做。你在这里受这种折磨吗?城管来了说给你抄,你只能干瞪眼。
不过高三的时候特意来了南锣鼓巷,一秒收摊的本事很容易就到手了。今天被保安追了10次,明天被城管骂了一顿,后天肯定会回来。
为什么?多好的利润啊!
第一次在学校摆摊,是因为折腾一个淘宝店。我和朋友凑够了所有的生活费,但是还没发货,没钱吃饭,就在食堂门口试着碰碰运气。
你猜怎么着?第一摊,中午一个半小时,赚了900多!
我妈,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在此之前,我赚零花钱的傻逼方式就是寒暑假做保安,一天80块钱。我觉得挺好的!
收完摊,吃了大脸鸡排庆祝,回到宿舍上网搜“摊摊”,看贴吧里的帖子,在豆瓣上找群,看看北京哪里的摊最好吃。
哪里最好?南锣鼓巷!
为什么?一条800米的街,平日3万人,周末5万人,五一这样的节假日10多万人。
摆摊的老司机夸张了点,但是很到位:这条街上没有卖不出去的货,你卖屎也有人捡着闻!
高三的时候,周末没事就去那里摆摊。一天挣四五百美元很容易。
毕业后的暑假,我几乎每天都去。8月份赚了2万多,最高的一天赚了1500左右。
摊子太多,和老司机聊天,真的大开眼界。南锣鼓巷地摊最红火的时期大概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很多人靠摆摊挣钱,直接在那条街上开店。那个地方的房租有多贵?2014年找了一个七八平的小店转租,年租80万!不算转会费。
我也真的看过。有人把路虎停在鼓楼东街边上,后备箱抬起来卖35块钱做的短袖。
有不少来自河北河南的中年夫妇,经常站在我旁边。一个是卖t恤的,一个是卖袜子的。几年后,他们在老家买了三套房子。
后来我再也不敢看不起摆摊的人了。真是婊子,藏龙卧虎。
当时住在西三旗,邮研院到育新地铁站的公交站,有很多小摊,特别是卖吃的。我喜欢和他们聊天,他们是最不起眼的烧饼卖家之一。我问他一天卖多少烧饼。纯面粉烧饼,撒点芝麻,五块一个,一天卖五六百。
最受欢迎的摊位之一是出售烤面筋,香肠等。这对情侣搭档,基本上每次过去买,都有五六个人排队。我问了好几次他们一天卖多少钱,没有问他们是生是死。
如果你夏天去过天安门广场,卖泡沫盒冰棍的都是有钱人。如果你冬天去过天安门广场,那些用泡沫盒卖热玉米的也是有钱人。
02
为什么地摊这么赚钱?三点钟
第一,成本极低。
做生意的基本逻辑是:低价拿货,提高出货价。但我之前从来不知道,商品的低价就是低价。
我卖的是什么?明信片。
大二去西藏,大三去云南,喜欢买当地的明信片,一般两三块钱一张,我觉得很便宜。在昆明,我看到很多明信片是盒装卖的,30张一盒,30元一张卖。我觉得太划算了。我拿了五六盒,在微博里发给网友。
后来多亏了马云,我知道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网站。
尼玛,我搜明信片的时候,品种繁多,而且货价低得吓人!
基本上都是30盒,收货价基本都在3元以上。最离谱的是,很多权志龙、鹿晗等明星的明信片都是60、80盒,收货价还不到5元!
我只是有一个选择。从景区题材,国内城市,国外城市,电影题材,明星,动漫买了很多货。
南锣鼓巷有个摊位,30元一盒,50元两盒。很多女生开心的跳起来:“哇,你真贱!”因为南锣鼓巷有个专门卖明信片的店,叫“一花一果”,10块钱7张,然后就没什么可挑的了。你可以在这里选择几十个品种。然后,我也卖邮票!
【/s2/】很多人好奇的说,看了很多地摊,感觉客人不多。
让我为你解决它。一个小时,60分钟,卖两三盒。生意够冷吗?绝对的。外人好像就是不买账?但这样一来,如果我每天花10个小时,就能卖出二三十盒。如果一盒利润20元,那是多少?
我主要卖明信片,但也卖过其他东西。我摆摊后走到哪里都比较在意一个东西的成本。
比如我几次提到卖袜子,很多人都见过10块钱6双的白袜子,一般都印着阿迪和耐克的logo。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很多,我在山东泰安的时候也经常买,而且货价普遍在1元以内。近几年又升级了。10元三副比较多,商品价格基本在1.5元以内。
比如冬天卖的白牛奶杯,一般超市都在小的20元,大的30元左右。商品的价格呢?基本都是三四个小的,七八个大的。
夏天卖的那种塑料水杯,颜色很清爽。他们非常好。它们六七块钱,十五块钱,很不错。
众所周知,那些两元店、五元店、十元店在很多小城市特别受欢迎,北京五环外也有很多这样的店。我也观察到他们中的许多人确实赚了钱。原因是那些东西成本极低——虽然利润不高,但利润率高——主要靠量。
我去过北京各种大型批发市场。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去看看他们。很有意思。看到各种东西的价格,对培养你的商业思维很有好处。
之前在四川成都上学,旁边有个格子店,就是你租个小店,然后做成格子店,然后一个一个转租给别人,别人供货,你帮忙卖,你主要收房租。
在其中一个格子里,有几个玻璃瓶和圆筒,里面有一种美丽的水生植物,瓶底有美丽的彩色沙子,然后里面有两条颜色美丽的热带鱼,瓶口是密封的。
我特别感兴趣,就60块买了一个。
回到酒店后,我上网搜了一下,水草,鱼,沙。然后我算了一下成本,七八块钱,那个瓶子值点钱。
回到北京后,我去了花鸟鱼虫批发市场。那些漂亮的斑马鱼基本都是三毛钱一条。比较好看的红绿灯一般不到一块钱,比较好看的孔雀鱼不超过两块。
之后我又研究了这个领域。买了各种水草,各种热带鱼小虾蜗牛沙子。我甚至买了一百多斤的石头和水草盆用来造景,5块钱一斤。.....
这个我就不说了,因为篇幅有限。
第二:零租金。
光是成本低肯定是没希望的,成本低,大家都低,所以摆摊的第二个好处:零租金。
这是保持我们价格竞争力的最强武器。仅此一点就能让南锣鼓巷的很多店主讨厌我们。
开实体店的都知道,房租是最大的成本,尤其是卖低价商品的店。和房租相比,商品的成本算不了什么。
后来在一家西单服装店卖了8个月的衣服。这家店300平米。你能猜出月租金吗?
40万,一年就是近500万的房租支出。
租金这么高怎么赚钱?这个品牌在北京的第一家店开在三里屯二楼,一年后搬到负一层,三年后关店。那个西单店也换成了小店;计划开在朝阳大悦城的店也失败了。
我们回南锣鼓巷吧。有几家商店出售印有北京特色标志的T恤衫。基本上一件100多元。这些摊位卖多少钱?35元一个。
那么如何竞争呢?你原创是没用的。如果你前脚有设计,别人后脚也会模仿。所以摆摊的老司机们说:摆摊的总是叫城管...哈哈哈能不能不打电话!
还有一件神奇的事。很多卖小商品的店铺,其实很多都是从我们的商贩那里进货的。为什么?因为拿货是按数量分等级的,你一次10件,50件,100多件,多少钱,都算。
因为没有租金支出,地摊价格低廉,所以很多小玩意的价格都比店铺低。有个家伙卖一套10块钱的迷你家具,每周给南锣鼓巷、鼓楼东街、后海的几家小店供货。你觉得好笑吗?
第三,流量稳定。
这和开店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我们的流量一样稳定。
我们是跟淘宝店比的。前面说了,我开始摆地摊是因为当了淘宝店,受不了了。
说实话,淘宝上竞争太多了。不管卖什么,都有几百家店。别的不说,我卖明信片,够小的。可以搜淘宝,海海的店。
成本再低,我也做不到。淘宝真的要看数量。我带3块钱的明信片。人家永远是9.9元。这不是重点。重点是9.9元还是做包邮的。你说我能不能活下去?人家总来买二送一,买五送三,你说我不能死?
我没有钱在淘宝上买那些东西来训练。我的关键词再怎么优化,用户也要翻到N页才能看到我。谁会翻到N页?那时候每天看着后台的浏览数据都让我热血沸腾。
摊位不一样。学校门口,食堂门口,商场,南锣鼓巷的人流量都超级稳定可控。如果你站在那里,流量就是你的,而且不花一分钱。
[S2/]03
在我摆好摊子后
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
我就零碎的说几个点,你自己看。
第一,到处都是特权阶层。
南锣鼓巷北口附近有几家摊贩。保安来了从来不跑。唉,就算你装,也会让我们这些“摊贩”好过一点,可是人家连装修家都不装。
时间一截,我们就严打,在北京开会连摊位都摆不了。然而,人们总是设置它。严打期间去南锣鼓巷看能不能放上去。每次我去那里,我都很生气。一条街没有摊位,只有几个还在。
第二,摊贩没那么同情。
我不拿别人举例,就说我自己。
首先,我绝对不是绝望。找不到好工作,但一般还是能找到的。我多次在这里摆摊。为什么?因为可以赚更多的钱。
所以,我每天都像孙子一样被人追。值得同情吗?号码
其次,安保和城管我就不说了。我去过附近的警察局两次。每次警察教训我的时候,我的态度都很好。我点头答应,写了保证书,收拾东西回家。然后什么隔一天,第二天再穿上。我值得同情吗?一点也不。
第三,城管保安没那么可恶。
摆摊之前,寒暑假在青岛做保安。在青岛小芸路的街道上,我们每天都站岗巡逻。我们一天工作八小时非常累,一天只能挣80元。我们可以自愿选择晚上不加班,加班的话多拿40块钱。
我们没那么糟。这是我们谋生的工作。上级给我们安排了,我们就得执行。
这部作品的逻辑是:做得好,商家和商贩骂我们;领导骂我们做得不好。
所以不管我们做得好不好,我们都不是人。
城市管理也是如此。
我摆摊了,我知道我们有多难缠,多狡猾。每天除了卖东西,还研究如何处理城管和治安。
你在网上见过城管打人,我也见过好几个摊贩打城管。而且说实话,你没有把城管逼到一定程度,人家也不敢轻易动手。他们都知道,在舆论上,城管小贩是政治不正确,是压迫弱势群体。
我曾经看到一个保安和一个小贩打架。说实话,摊主的嘴太脏了。“你知道你是谁吗?你一天挣多少钱?你在假装什么?!"如果你是保安,你有什么感受?
当然也有不好的保安和城管,但总的来说,大部分都还不错,都是为了生计,不容易。他们长得不好,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我特意买了一本叫《城管来了》的书。作者是“随风打酱油”。一个曾经在网上闲逛的80后愤青,从警校毕业后,成了城管队员。从整天在网上骂人,到整天在工作岗位上被骂,这种变化让他变得不平衡,消瘦,暴躁,甚至失去了女朋友。
后来他在网上更新了执法生活中的日常知识,比如城管执法中暴力执法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路边大排档的一些令人震惊的秘密等等。,也刷新了这两个群体看完之后的认知。
第四,生而为人不易。
说实话,还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想多挣点钱有什么不好?
首先,我和很多街头小贩聊天,他们都只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结婚攒钱买房,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攒钱养老。他们平时喜欢说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一点,他们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摆地摊,不管这有多赚钱。
其次,摆地摊是一件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事情。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毕业后我就不摆地摊了。那时候每次我爸打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我都替他感到愧疚和尴尬。
最后,这钱赚的不容易。那时候我住在北五环外的西三旗。我一般都是早上七点从家里出发,拉个行李箱,背个背包,提个装满明信片的便携健身包。
我为什么去得这么早?因为摆摊就是磨时间,多呆一个小时可能就多卖几箱。我通常在晚上11点离开,以便赶上最后一班地铁。算算,我工作时间比雷军长。
为什么我要背这么多明信片?因为品类越多,卖出去的概率越大,我会尽量多拿明信片,明信片真的很重。我每天用骆驼驮着这堆货物去赶地铁。
最近在讲line课的时候,一个学生跟我说:粥老师,我们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你,因为你一点都不装,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大咖风范,人也超级好。我写文章的时候,有用户给我留言,说:你有根深蒂固的能力。
我说,因为我真的在社会上混过了,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家都见过的东西,和底层的人打交道,和新媒体之后的各种老板打交道,其实都一样,都是为了谋生。很多人羡慕创业者,觉得当老板很牛逼。说实话,哪个企业家不活得像条狗。
经历了这一切后,我再也没有对餐厅服务员大声说话。我喜欢对别人说谢谢。我从不羡慕比我优秀的人。他们肯定比我付的多。
做人谁都不容易,不要装逼。再坏也是人,再坏也是人。
04
流量、营销、数据等新媒体思维
地摊教的太多了。
第一:流量思维。
很多新媒体朋友问我:现在不知道后期的商业模式怎么办?
我说:“那就别想了,专心成长吧。”流量没起来,想通了也是个屁;流量上升,一堆人抢着给你送钱。
很多不做新媒体的朋友问我:你们微信官方账号是怎么赚钱的?
我说:你不懂新媒体,你懂旧媒体吗?你知道报纸和电视台是怎么赚钱的吗?他们能赚的我们基本能赚,他们赚不到的我们也能赚。抓着用户和流量,钱无处不在。
流动是所有商业的本质。这是我摆摊得到的启示。
不是所有的摊贩都赚钱,人多的地方都可以去。所以,我在学校摆摊的时候,我会去食堂门口,整个北京选举,我会去南锣鼓巷。
第二:情景思维。
是什么场景?场即场,景即触景。
线上和线下都可以创建一个场。用户进入你的领域,就能有你希望用户有的感受。
特定的交易必须建立特定的场景。
南锣鼓巷在哪里?文学、情感、怀旧...一个人来到南锣鼓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进一家漂亮的商店,他会买一堆他从来没想过会买的废品。
淘宝和微信官方账号有什么区别?
淘宝,你先需要,然后去淘宝,搜索关键词,货比三家,然后买。你买的是数据和参数。
微信官方账号,你什么都没要。你点进去看了一篇文章,然后莫名其妙买了一支口红什么的别人推荐的。
所以微信官方账号卖货,软文最大的目的是营造场景,激发情绪,而不是在参数堆里。
第三:数据思维。
我在南锣鼓巷摆摊的时候,不管多晚回家,睡前都要做一件事:盘点。
盘点什么?我有一个笔记本,每天记录近20种明信片的销量,然后汇总数据。所以,每天,每周,每个月,我都知道每一个卖了多少盒。
熟悉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第一,明信片很重,不能盲目携带。明信片种类繁多。当然,每种类型的几个盒子不可能均匀分布。否则很容易出现供需矛盾:这个运五箱,一天卖一箱,那个也运五箱,一个上午就卖完了。这肯定行不通吧?
第二,这不是虚拟产品,肯定有库存。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最小化库存成本。你购买的时候要计算哪个走的多,哪个走的少。
第三,不同的人流,不同的销售。你不能傻了。平时背的和周末背的一样多。你拿两个周期的数据,就知道平时应该背多少,周末应该背多少。
做微信官方账号,要有数据思维,选题和数据的关系,标题和数据的关系,阅读量和用户净增的关系等等。这些数据每天都要读。数据是冰冷的,所以比人更理性客观,多一些数据思维,少一些意淫,这也是摊贩教给我的。
第四:热点之后的思考。
摆摊一定要追热点吗?
你想!
这个热点就好比是新媒体的热点。新媒体分为突发性热点和规律性热点,比如明星作弊、高考。
我也在街边小摊卖明信片。突发热点比如五月天来北京开演唱会,我就要多带五月天了。4月1日、9月12日等常规热点,我还得带上我哥张国荣;我一般会带各种题材的,因为疯狂大街都是北京的;在周末和节假日,我会带更多的北京主题,因为更多的游客去购物。
第五:用户思维。
我研究过我的明信片产品。
你是外地来的游客。你买北京主题明信片,我就开一盒12张明信片,12个北京景点。我一个一个告诉你。我看过百度百科。
如果你买电影主题的明信片,我会打开一个盒子告诉你关于天堂电影院,黑仔不太冷,女人的气味和楚门的世界。......
从张国荣买明信片甚至更容易。我几乎看过他的每一部电影。《春天里的春天》里的这个怎么样,还有《时间的灰烬》里的那个怎么样......
我是卖明信片的,就是聊的开心,顾客付钱开心,一般都会加上一句:没想到你当摊贩还挺有天赋的...
曾经,我印象深刻。我卖的明信片里有一盒古诗。封面上有一句话“人生就像第一次”。一个文艺女青年路过我的摊子,扫了一眼,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叨着一句“人生就像第一次”。我回答了一句“秋风怎么了?”然后她停下来,用一句“闲着没事,真的红了”来回答我
最后,她买了五张明信片就走了。我能记住这一辈子,毕竟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巅峰时刻。
第六:营销思维。
比如价格本身就是一种营销。
新媒体卖课,大家都喜欢用涨价策略,比如新世界的营销课,每万人涨价5元,提高消费的紧迫感;
我摆摊的时候会对那些只想买一份的顾客使用降价策略,第一份30元,第二份25元,第三份20元,第四份15元.....为什么?网上卖课有回购,街边摊几乎没有回购。你思考的底层逻辑是:怎样才能一次做更多的交易?
我的策略很简单。只要你决定买一本,哪怕第二本我只赚你五块钱,我也会多赚你五块钱。
比如买赠这种营销。
新媒体卖课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一个免费N个,你给我买一个课,我给你这个信息包和那个信息,这个PDF和那个PDF,其实本质上都是在给一堆不值钱但是看似值钱的东西。
卖明信片的时候发现,再有钱的人也喜欢占便宜.....我批发一堆很OK的文艺文具,信封,打折邮票等。用低成本作为赠品,客户很高兴,而且我没有增加成本。后来批发了一个比较通用的东西,简易手机支架,作为礼物很受欢迎。
第七:排版思维。
微信官方账号排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通过对用户注意力和阅读节奏的设计,提高文章的阅读率,同时打造品牌。
这一点非常重要。摆摊需要排版吗?当然可以。
比如摆摊的人,会有一个一秒关门的摊布。他们在淘宝上买的,很多商贩都用黑的。为什么?很脏。
我用的是什么颜色?非常醒目的荧光绿。我想让你在南锣鼓巷的人群中多看我一眼。
再比如,新媒体里有个词叫“精华锋”,地摊也是。我想把销售数据最好的明信片放在两边,最左边的面朝左,最右边的面朝右,中间的面朝前。不管客户是左来还是右来,我都能第一时间让他看到我卖的最好的明信片。
再比如,用户的标题一秒钟定不下来就不是好标题,不是因为用户傻,而是因为用户只给了你一秒钟,没注意你就溜过去了,所以我们会仔细打磨标题里的关键词。
同理,一秒钟处理不了客户的地摊也不是好地摊。大家在手机上称之为“移动阅读”,顾客逛街看地摊也称之为“移动阅读”,所以挑战更大。当他们对你不感兴趣时,他们就与你擦肩而过。于是我找了很多鞋盒,打开,用最粗的黑色马克笔在上面写了一些关键词。“明信片”这几个字要够大,不然很多用户会以为我是。
如果把一条街比作一个微信官方账号列表,把每个摊位比作一个数字,我的打开率一定是最高的。
......
之前很多人好奇我摆摊的经历,所以我干脆写了一个完整的讲座,这里写了8000字。发现还是不完整,要说的太多了。如果你想看,可以以后再写。
写完这篇文章,真的印象深刻。这几年经常去南锣鼓巷,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几乎再也看不到摆摊的老朋友了。这几年北京清理得很厉害,尤其是南锣鼓巷,是重点整治对象。
2010年来北京读书,2014年大学毕业,然后开始在北京生活。毕业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各种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没有任何人脉和资源,也没有人给我指路,所以当时很迷茫。我不得不试着犯错,独自在北京探索和生存。毕业后,我只好先继续摆地摊。
后来南锣鼓巷严厉打击,放不上去了。我仍然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所以我做了8个月的服装店员。2015年7月从服装店辞职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计划。我不能继续这样迷茫下去,认真写简历,看看招聘网站。
进入新媒体行业后,是一个错误。
2014年毕业的时候做了一套华北明信片,当时还没卖完,所以找工作的时候偶尔回学校摆个摊。当时一个买我明信片的人很健谈,我们聊了起来,因为我们都有同样的穷游西藏的经历,所以聊得很开心。他当时认识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想招边肖。他觉得我应该很适合做新媒体,就想尽办法撮合我们见面吃饭。因为真的不懂新媒体,拒绝了好几次。后来他说只是聊天,我们约好了一起。......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的进入了新媒体行业。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我从边肖走到了今天。其实我挺幸运的。感谢这一切。
嗯,这是我摆地摊的经历。做了八个月服装店店员,也找机会写写。我这辈子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不是白走的。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启发。不管现在的情况有多糟糕,都不要放弃对明天的希望。
2016、2017年度十大优秀科技作者自媒体。互联网风云榜已入驻百度百家、一点资讯、雪球、搜狐IT、天天快报、新浪观察、网易新闻、凤凰新闻、UC大鱼、天体传媒、创业家、亿邦、金评传媒、艾瑞咨询、驱动中国、品途商业评论等专栏作家,各大专栏平台粉丝覆盖超过100万。文章转载商务合作,加微信:zhaicaihua00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