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视频怎么发到朋友圈全部播放(深夜发了一张自拍照,我成了朋友圈的三等公民)

自从儿子上了小学,我感觉我和他每天都在参加极限挑战。

儿子挑战的极限是:看我死多远,我妈就打我。

我挑战的极限是看我还要生气多少次,我的生命才会消亡。

一天10: 30,儿子还没有完成作业。

他用工匠的态度对待最后一道应用题,就是反复修改。

他读书写字,时而皱眉,时而低头,那种雕刻,那种严谨,仿佛面对的是一个积分方程,而不是一道求和应用题。

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8小时,做饭打扫卫生2小时,陪他做作业2小时。我的血槽接近满空,我的头脑几乎僵硬,我的神经快要崩溃了。

我忍住内心想要咆哮的冲动,告诉自己:再忍一次就好了,他完了就没事了。

你骂他哭,场面就更不可收拾了。

终于,他写完了,预计11点前睡觉!

可是刚收拾好书包,他突然大叫一声:“啊!我又忘了写作业了!”

我最后骂了他一顿,哭了。

骂人,写作业,哄,整个过程结束,已经过了12点。

我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发了一张崩溃的自拍朋友圈:

“科学家说生孩子的女人寿命更短,可能是因为她们幼稚。”



没想到会引来很多不眠不休的老母亲的赞美:

“我也刚骂完宝宝。”

“别想太多,早点休息。”

“三等公民都是这样。别问太多。”

等等,什么是三等公民?



一等公民,子女离巢,有钱有闲

据说网上有一句话:

父母的成绩分为三个等级,以孩子的年龄为标准。

不同层次的家长的朋友圈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一等公民是孩子考上大学的父母。



在他们的前半生,他们为共和国而战,为金色吞噬者工作。现在他们终于可以休息了。

孩子,享受生活的最大绊脚石,已经上了大学。

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对自由的向往。

不仅有充裕的时间,一流的公民和父母,而且一般都有财务自由。

钱,时间,不延迟退休,身体强壮,绝对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他们的朋友圈有两个特点。一是活动丰富,以旅游和美食为主。

这么说吧,一流父母的朋友圈就像《国家地理》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混合体。

每次看到都会使劲点击收藏,心想:等我孩子上了大学,我也要去那里玩。

他们朋友圈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有太多时间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有一种奢侈感。

他们经常会发一杯茶或咖啡的照片,然后写下:“停下来感受时间的脚步。”

普通家长如果停下来,只会觉得时间在鞭打自己的屁股。

当然,一流的父母偶尔也会和孩子分享生活的温暖,比如寒暑假的时候。

在他们的朋友圈里,看不到亲子关系的崩塌,只看到孩子一年两次的欢乐。

都说最让人羡慕的亲子关系是牛郎织女,就是一年见一次孩子,其他时间只是往前看。

一等公民的父母让童话变成了现实。





二等公民,孩子还小,母爱高

二等公民的父母是指孩子还在学前班的父母。



他们的朋友圈是天底下母爱最浓的地方。

孩子们又哭又笑,都很喜欢;孩子们会跑会跳,他们很自豪。

我喜欢看二等父母的朋友圈。

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可爱的,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

这种幼稚而坚定的信念,常常让我落泪。

二等父母的朋友圈,全是九宫格。

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么可爱。

两张照片哪怕有一点点差别,都值所有PO。

比如这个露齿笑看起来很温柔;那张大嘴笑着,看起来很健康。

看看二次元父母的朋友圈,喜欢看连连看,喜欢看定格动画的分镜头。

如果微信允许发12帧和18帧,他们会把这些空帧都填满孩子的可爱照片。



二类家长朋友圈的第二个特点是很多视频。

孩子会唱字母表歌,会背《唱鹅》,10分钟内加减,一定会视频分享。

表面上的文案是:记录孩子的瞬间。

实际心理活动:快来看!我的宝贝是个天才!

二类家长也喜欢拿一些很有诗意的句子作为微信的个人签名:

“带蜗牛散步”,“养孩子就像在盆栽里等花”。

没想到只要孩子上了学,他们的蜗牛孩子就会遇到一大批兔子同学。

当开花的铁树子被一束盛开的鲜花包围时,那种挫败感真是无以言表。

他们是放养论的忠实粉丝。

还有,6岁前宝宝的妈妈,就算她竭尽全力去想象,也想不到未来十年还会有这么多需要密切关注的学科项目。

这是他们的福还是他们的罪?

不要告诉二等父母这个世界的真相,让他们和孩子享受蜜月。



三等公民,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天都渴望活着

所谓的三等公民,就是那些孩子已经上学但没有考上大学的父母。



白天上班搬砖,晚上在家补习的秃顶中年人;那群工作日忙着考勤,周末忙着带娃训练的微胖社会动物。

也就是你和我,以及我们朋友圈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朋友圈有以下特点:

第一,孩子出现在朋友圈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孩子在学校出道,就是在妈妈的朋友圈退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突然没有可干燥的材料。

现在上学了,不好意思晒自己随便画的涂鸦,捏橡皮泥,乱涂乱画的字。

至少晒晒一些完美的试卷,五星作业,班级达人,校园明星之类的。

但是你有这些东西吗?抱歉,没有。

不仅如此,进入阶级对比系统后,妈妈们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黑点”越来越多。

你的作业为什么这么慢?

为什么每天都会丢一些文具?

为什么总是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

日常的亲子活动,从接吻到拥抱,都变成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收藏的视频怎么发到朋友圈

当然,在你幼稚的时候,也要发朋友圈,因为会有朋友在最下面留言,和你分享她也幼稚的瞬间。

突然之间,为人母的心理创伤被治愈了80%。

真正能治好渣娘的,只有另一个渣娘。



二、朋友圈内容逐渐出现精神分裂症状。

三等公民的朋友圈会在中期逐渐发展成精神分裂的状态。

他们思维跳跃,情绪不稳定。

前一秒我转发“善待人渣,他们是来报恩的”,下一秒我赞“孩子,我后悔没有逼你努力”;

前一天信誓旦旦说要和孩子永远做朋友,第二天就把淘宝买的尺子拍了下来。

早上六点的帖子:今天也是充满活力的第一天。

到了八点,我又发了一条信息:我已经用尽力气,用打铃的方式送孩子去校园了。

不是三等父母不坚定,而是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会遇到新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所以什么理论都要听,什么方法都要试。



况且三等家长的情绪变化也是相当激烈的。

简单的题目重复一遍,孩子听不懂,肾上腺素开始飙升,忍不住骂孩子。

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多巴胺开始分泌,然后开始疯狂的亲吻孩子。

偶尔,孩子会提出一个额外的问题,并开始展望未来,觉得高普还有机会。

如果孩子在班级平均成绩以下,会突然泄气,琢磨着怎么加盟楼下的面馆。

一秒钟前,我告诉自己,算了,不要做鸡。如果孩子们学习不好,我们将改变轨道。以后做产业工人挺好的。

下一秒,我在黑暗中自问自答:这是哪里?你就这样放弃了吗?

三等父母是如此复杂的矛盾体:

情绪在喜与怒之间反复摇摆,志愿者在三本和蓝翔之间来回切换。

持续焦虑,间歇性鸡血。

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会立刻被激励,遇到困难,会立刻自暴自弃。

现在每天都是各种激素轮流分泌,一直处于刺激状态,为心、肝、脾、肺、肾而累。

第三,最后从微信头像、签名到文案,会完全无所谓。

无一例外,到了后期,三等公民的父母都选择在微信上集体出家。

他们把头换成这样:



朋友圈很久都是一条直线,因为没有分享的欲望。

看到其他家长在朋友圈里为孩子哭,为孩子笑,三等家长笑而不语。

这么多年,我已经厌倦了和Eva的各种敌人战斗。

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他们选择为了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的野心,一切顺其自然。

毕竟孩子已经奋斗到初高中的关键阶段了,不知道怎么自学。那就闭嘴小麦。

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和的心理状态,是他们目前能做的。

看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书,比如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不打不骂的管教,怎么说孩子会听话等等。,我发现默想不要生气是最有用的方法。



所以,如果有朋友生了孩子,还一直发朋友圈,请不要嫌弃。

每个层次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

他们真的很想分享养宝宝的快乐。

他们也希望有人理解生她的气的苦恼。

请为那些努力做妈妈的人多多点赞。



作者:火星主妇,来源:女儿派。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