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藏的视频怎么发到朋友圈(周末不知道发什么朋友圈?这里有2.9亿浏览量的小红书朋友圈文案)


小红书什么细分可以达到2.9亿浏览量?


就五个字——朋友圈复制。


打开小红书搜索“朋友圈文案”,高级的、跨年的、正能量的、生活化的带自拍的文案比比皆是。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圣诞节、元旦、农历新年紧密相连,朋友圈文案竞争激烈,围观者甚至能感受到火花。





比如,虽然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但已经有无数博主分享了2022年除夕的文案:





比如刚刚过去的大年初一,两千粉博主写的2022新年文案笔记,分别被赞20万和10万。








2.9亿浏览的朋友圈文案,到底长什么样?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不知道这些文案的渗透力有多强,直到编辑部的两个同事说,他们搜了生日文案和秀恩爱文案,用在朋友圈。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家对朋友圈文案的需求,我和几个95后的朋友聊起了“会不会提前在朋友圈准备好文案和照片,只等发表当天按下发送键”这个问题,以下是他们的回复。


p:如果是很多图的朋友圈,偶尔。


乙:我当然会。文案要先在豆瓣走一走,再加上自己的发挥再发。我不选小红书是因为小红书的副本太多了。我要小众。曾经喜欢上一个朋友圈的文案《今天没有流星也可以许愿》,豆瓣获得第一热评,结果在小红书烂大街!(友情提醒:文案在小红书有一万条左右的相关注释)


问:比较重大的肯定会想好文案,提前准备照片。据观察,一般其他人会通过发纪念日、求婚、领证、结婚等方式统一情侣文案。我给你讲个案例吧。男朋友每次发朋友圈都想让我考上。他基本上每周都会发我的图片或者照片,然后问我他选的图片能不能发,排版是否合适。


小红书朋友圈的文案有很多名字,或精致,或有趣,或活泼,或深刻。经过观察,这些文案按照时间节点、人物情绪、发布者身份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节日文案


假期发朋友圈似乎成了新的节日传统。节日是商人的聚会,是朋友的狂欢。


节日朋友圈,氛围很重要。




博主“猫梁”分享的圣诞朋友圈


在与新年或圣诞节相关的朋友圈里,图片通常包含红色、绿色和黄三色,象征着万象更新和全家幸福。新年的朋友圈通常透露着欢聚一堂、互致问候的欢乐气氛,与新年朋友圈相匹配的文案往往是朝气蓬勃的,比如博主“齐琦”在笔记中提到的“年年赢,年年乐”,“前路茫茫,万事可期”。


二。每日副本


节日期间的朋友圈很热闹。节日过后,人们回归正常生活,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也少不了朋友圈。


周末出去玩,回来是不是应该一直上朋友圈的发条?所有图片P好了。应该加什么文案?


平时没事就想发朋友圈,但是没有理由。我应该送什么?


到现在大概有6万个小红书笔记在做朋友圈的日常文案教学。这些文案比节日文案简单,有的只有短短几个字。笔记里写着“陈票价”,“冬日暖阳”,“开心碳水”,“失踪相册”,“快乐女生冠军”等短句,可以作为平时吃喝探店的朋友圈里的文案。





日常文案的要点在于突出首发朋友圈的主角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人,如果是朋友相关的朋友圈,也有巩固友谊的作用。


三。情侣副本


在小红书里,很多女生都曾发帖求助过一件事:男朋友不想在朋友圈发自己的照片怎么办?


一个叫“上海小阿姨”的博主曾经在化妆的时候录过这样一段视频:朋友圈那个男生拒绝发你照片的理由你不用管,任何同事看到不方便影响工作都是借口。同事知道你有女朋友。为什么?现在还有什么公司规定员工不能谈恋爱?


这个视频获得了很多女粉丝的认可:对!小阿姨的三观真好;每个谈论过渣男的人都知道;不愿意发朋友和不愿意告诉别人他有对象是两回事。刻意隐瞒总是有问题的。......


在“送”与“不送”的较量中,“送”与“不送”的声音势均力敌。选择不发的网友表示,这是人品问题,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不熟悉朋友圈的人窥探自己的隐私。


归根结底,想送就送,不想送就不送,双方都能达成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恋人的朋友圈可以发,但是怎么发呢?


秀恩爱炫耀,既甜蜜又不让人反感。


“害群之马”分享了一组日常爱情故事,被赞近6000次。这些故事里有很多感人的可爱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我也来找你了。秋天是我的相遇礼物。”


“做你自己/我会永远爱你”


“要两瓶汽水一起喝才会开心!”


最后,她在笔记的最后建议:加油,Ait,把你男朋友扶起来!总有三十个你喜欢的。


四。社会牛逼的文案/有“重病”的文案[S2/]


除了展示热爱文案,还有一个文案功能,娱乐读者。它有一种“你我他皆大欢喜”的欢腾气质,让人看了忍不住拍腿大笑。


我们来看看在小红书里搜索“大病朋友的文案”会出现什么情况:


“虽然今天什么都没做,但还是很努力。”


“为什么我总是发单词?我看起来像文盲吗?”


“周二车站有四个我,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另外两个是周一分的我。”


“早上好是谁发明的?是谁?”


收藏的视频怎么发到朋友圈




受众年轻化特征显著,内容创作模式易复刻


小红书朋友圈大部分副本的另一个特点是受众相对年轻。我用https://xh.newrank.cn/(新榜下小红书的数据平台)搜了几个分享朋友圈副本,粉丝过万的账号。结果显示,这些账号中30%-60%的粉丝年龄在18岁以下,18-24岁是粉丝第二大分布范围,年龄越大关注的粉丝越少。




《害群之马》粉丝年龄分布,图片来源新红。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量复制小红书都是用表情符号、颜文字、多字体。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天真俏皮,也很适合热爱分享生活的年轻人。




袁小红书博主“樱陌陌”


我和洪欣一起不停地搜索,试图找出与朋友圈相关的文案是什么时候开始火起来的。终于,答案慢慢浮出水面——2019年初,小红书朋友圈文案讨论的人不多,只有少数博主分享。直到2019年10-12月,小红书的朋友圈文案开始成倍增长,相关笔记数量从46条激增至2017条。


原因可能与一个名为“阿良睡不着”的博客发布的笔记有关。


2019年10月16日,她分享了一篇名为《让治愈可爱文案赞朋友圈》的笔记,被4.2万人赞,另有2.8万人收藏。这张纸条一共有100份,其中不乏“做人就是要像饼干一样,又干又脆,又甜又咸”等可爱的描述。





“阿良睡不着”的笔记火了之后,三个月之内,小红书上涌现出大量的朋友圈文案笔记。





到目前为止,小红书上类似的文章已经超过10万篇。





但是,你是怀着怎样的好奇心,把一个非常细分的内容刷到了2.9亿的浏览量?


肖给我分享了一个豆瓣群,叫“单词失语症互助联盟”。该团体的简介显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习惯于做听众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在群里,有人问群友如何“描述照片里的云”,“描述好朋友在一起的烟火”,“描述伟大的虚无和空空虚”,也有人分享可以搜索同义词的网站和适合失语症患者的书籍。


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朋友圈里的文字大多比较口语化,容易读懂。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的情绪变化和最近的生活情况,甚至长期不刷朋友圈会感觉和自己的社交圈脱节。


加好友后,很多人会第一时间刷朋友的朋友圈,了解朋友的气质和爱好。


很多年前,有自媒体人把刷朋友圈比作“批判王座”。每一个新的一天,朋友圈都会出现新的内容。在评论区打开查看图片和好友互动是很平常的事情。


好的朋友圈能有效提高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时不时的点赞和评论互动也能从心理上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也和微信官方账号“别拍乙方,是我”的客户经理袁媛聊过。她告诉我,半年之内,已经有一万人加了她的微信看她的朋友圈。


袁的文章以有趣和切中要害而闻名。她经常在文章末尾放一个微信二维码,配文“我觉得我写的最有意思的就是朋友圈”。因为朋友圈内容太有意思,她的朋友圈被复制搬家了。




袁的文章


她说:“刚开始,我就是爱发朋友圈。我高中的时候曾经把同学之间的搞笑故事写成几行实名制的段子,每周一次在QQ空里,周末大家都在等我更新,然后我就在这一周的段子里找自己。后来参加工作,慢慢发现很多人喜欢我的朋友圈胜过喜欢我的文章。也许我写的东西能很快把大家拉到我的场景里,让大家和我快速同频。感觉每天都在看着我的生活,看着我进步变强,读者老师还私下叫我‘修炼部女编辑’。”


发朋友圈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对于元元来说,是一个维持产出,提升行业敏感度的渠道,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看别人有趣生活,满足自己表达欲望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人发朋友圈是必要的,但不是每个想发朋友圈的人都能拿出让人喜欢的文案。


于是,很明显博主开始在朋友圈写文案了。市场需求旺盛,流量来了总要蹭。


从很多案例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写文案爆款笔记的博主都是“专业”的,有些创作者会分享穿着、护肤、店铺探索、头像等各种内容。朋友圈文案只是其中之一。


朋友圈文案具有简洁、易创作、可复制性高的特点。只要在笔记中列出文字,图片部分即使只用备忘录截图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




收到朋友圈14000个赞,土元博主“圈圈”


但与直接商业化相比,这些票据在账户引流中的作用更大。


【/s2/】新红数据显示,朋友圈与文案相关的17.2万条笔记中,只有6条是商务笔记。


原因可能是这些笔记写的多,针对性强。比如为emo情绪设计的朋友圈文案,和姐妹出去吃饭,植入难度更大。如果非要植入的话,很容易显得广告生硬刻板,很容易伤害粉丝的感情。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董晨宇曾经在一次读书会上读过欧文·高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他聊到,我们的自我可以分为三种,真实自我、理想自我、规范自我,我们都在操纵自己的形象,比如PS自己的照片,来塑造网络上的理想自我。


据此,我们可以从朋友圈长期观察别人眼中的理想自我,感受他们精心安排和展示的生活。时间久了,我甚至失去了点击大图查看照片的动力。并不是这些朋友圈不精致漂亮,而是过于精致漂亮,导致审美疲劳。


人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同感,从朋友圈传递出来的认同感轻如鸿毛,却足以在发布者心中激起涟漪。


可以预期,只要人类有交流的欲望,朋友圈文案的内容形式就有延续的可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