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漫天的乌云压在这个悲惨的岛上。小岛突然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寂静的沙滩,一夜之间,陪衬搭建的灵堂鳞次栉比,排列成行,连成一片。
宁静的渔村里,每个人都是小个子,争先恐后地用制作棺材的斧头凿东西,噼里啪啦,乒乒乓乓,整整一夜。
北风哀号,海浪呜咽。
整个岛,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人们不再哭泣,只有干涸的泪水,嘶哑声音的嚎叫。伤心难过,心碎。
“快来,”戴奶奶的家人喊道。
快,庄海宝姐姐又晕倒了!
算了吧,刘的岳父是不是疯了!
在乡镇,大大小小的卫生医疗部门出动,高渗葡萄糖和所有可供急救的药品全部用完,到处求援,告急。
这里发生了什么?
目击者想到了战争、洪水、风暴和地震。然而,不,都不是!这里正在发生的是一场人祸,一场昭然若揭的人祸,危及整个舟山群岛的数百个岛屿和数十万各年龄段的人!
谁知,舟山群岛是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渔场,每年为全国和国外市场提供数千万吨的海鲜和海产品。一到渔季,海上全是千帆,港桅似林,螺角声九天。喧闹声不绝于耳,金银堆砌,洋溢着春天的繁华和丰收的喜悦。然而,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恶毒地向她袭来。就灾难而言,渔场就像致命的霍乱瘟疫,一艘接一艘,成对的渔船。突然,它好像着了魔,走火入魔,汩汩入水,突然下沉,堵塞,无法施救。
长途岛东健村的一对渔船出海抓带鱼旺,第一网就抓了五六十担。转眼间,船舱里装满了300多担鲜嫩的带鱼,银亮亮的,水亮亮的。就在我准备返回的时候,突然看到船在漏水,被拖到不远处就沉到了海底。
岱山县中竹村一艘40吨渔船在从渔场回港途中,船壁四面突然漏水,船舱之间的油灰全部脱落。两个水泵未能排出足够的水,突然沉没在朗岗以东的海洋中。
普陀县刘恒运输代理公司是一家大型运输船舶...
大渔船、网捕船、运输船、冰鲜船,一艘接一艘,一艘接一艘,沉入无边的波涛中。
冬季汛期开始,舟山群岛近20艘渔船被毁,近300名渔民兄弟被抛到死亡线上。眼前这个总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的悬浮小岛,在1985年12月22日同一天击沉了两艘渔船,33名渔民兄弟遇难。如此严重的海难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这个已经陷入灾难深渊的吊岛,充满了极度的悲痛和愤慨,向登岛的政法工作者,向10亿中国的正义人民,哭诉着她的巨大痛苦。
退休老板刘,他的两个儿子在海上不幸遇难,留下了一个残疾的女儿,一个生病的寡妇和一个刚出生六个月的孙女。大先生无法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他疯了。
老渔夫庄康宁和他的四个年幼的儿子都没有活下来,留下了四个寡妇,一老一少,痛哭流涕。
戴,23岁,12月19日刚刚结婚。他结婚到那天午夜。他在20日凌晨出海,再也没有回来。甚至他的骨头都不知道落在哪里了。半夜才和郭萍结婚的李亚菊,几次试图自杀。还好被月经等人拉了回来。
方刘光伟,一个17岁的娃娃,读了一本书,第一次随父亲出海,再也没有回来...
12月22日,东海没有风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沈家门渔政监督文书记载,走马塘村7号船夫船长潘哲儿的证言:1985年12月22日凌晨,走马塘5号、6号等8艘渔船在潭头山岛以东约45海里的海域全部正常作业,渔场里充满了丰收的欢声笑语。
天亮前,走马塘的渔船返航了。突然,领头船的对讲机里传来一阵哗啦声。当啷声还没停,6号船老板戴紧急呼叫:“我突然进水了,情况严重!”
村长潘儿吓了一跳:“堵漏,快堵漏!”
“水太急了,堵不住漏!”
此时,潘哲儿村长的领导船和6号船相距十几海里,要一两个小时才能返航救援,无望。但他果断处理:“5号艇!你听到了吗?你的船快淹死了,情况很严重!靠近船一点,下一个带走那些人!快!”
五号船听说自己的船出事了,加大马力,穿过雾和浪直奔小船。船正在急剧下沉。黎明前昏暗的夜晚传来了悲伤的呼救声。
“五号船!五号船!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海上夜色朦胧。潘二村长在反复呼唤。
没有回声,似乎永远不会再有回声。
这一天,上海、浙江、舟山三个电台的天气预报是:东北风6到7级,阵风8级。
风力在警戒线以内。海上没有突如其来的翻船风暴。
翻船的风暴从何而来?
1985年7月中旬的某一天,也许也是个晴天。普陀墩头粮管所的两个小人物,突然揭露了一个事实:他们的顶头上司,该站站长董新发,从外地人手中收购了两三万斤桐油,得到了不少“好处”。有人骗了他。他不知道是麻木不仁,还是想收买人心。他玩得很开心,请大家吃了几包“彦希”和“Xi汤”。
一个一向谈吐温和,举止得体的年轻董新发,会做出这种事吗?这听起来很荒谬,难以置信。有人曝光了,来看看吧。董新发真是个“乖巧”的人。当他被官员检查时,他惊慌失措,泪流满面。他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接受了别人给500元的“好处”。还有双狮东方表和四角录音机。
桐油,当时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渔区,都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在大量的桐油中加入很多“好处”是很可笑的。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果然其进入的桐油细度和折光率与纯桐油相差甚远。送到技术部门检测时,桐油只占3%,其余97%都是劣质廉价的杂油。董新发受贿不是几百块钱,而是几千块钱!
钱买了他的良心和人格,钱撑起了他的胃口和勇气。长发幽灵般的陌生人找到他时,他没有那么大方,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是手表和录音机等小玩意的神奇功效让他屈服了。全船的“桐油”到了,以他多年经营桐油的经验,看细度,试粘度,自然知道真假。老外更聪明,在上级业务部门抽检的第一天悄悄塞给他一张2500元的账单。当时这个“老实人”居然溜进仓库,把原厂库存桐油倒进样品瓶里,送上去检测,欺骗了检验。
一场比飓风灾难还厉害的灾难就是这样酝酿出来的。沉船的死亡之门是在不顾一切赚钱的私欲支配下打开的。
正是从他那里,洋人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将大量桐油引入舟山市场。虽然当时闹事者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但正是他为这起影响整个群岛的血腥犯罪拉开了黑幕。
这要追溯到1984年的初夏。有一段时间真的很热闹。组织,军校,挂招牌做生意。一人公司,两人合资,就像当年炼钢的小高炉一样,遍地开花。出去做生意的人坏了火车,翻了船。时间,世俗的尘埃,为一些人的眼睛蒙上了一点迷雾。就是在那段时间,一群留着长发的外地人,带着疯狂的金色梦想,冲进了舟山这片尚未“觉醒”的处女地。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上发生的事情,在那之后,是赤裸裸的邪恶丑剧表演,是在滴血的金钱下的肮脏交易。
初夏,一个迷人的傍晚,两个长毛鬼敲开了定海白泉村一户农户的门,一个甜美醉人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中:“朋友,你能帮我们卖点桐油吗?有好处。”
鬼上门,不可贸然。他们事先做了一个调查,了解主人的心理和性情。这应该是一个农民,但从不安分的划分到领域,试图做小生意,赚取额外的钱。“利益”这个词对他来说自有其神奇的魅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得到了满意的数额,金钱驱使他张开双脚,开动脑筋,打出了一条“坦途”。
在岱山岛的一个造船厂,成交了一笔生意。受术者看着桐油的成色,微微锁着眉头。应该有人转身塞进去500元,马上“悬崖”变成了“通途”。检测员马上变了脸色和语气:“这桐油有点水分,质量好,可以用。”
在圣山岛的一个造船厂,另一笔生意成交了。验收前,先把这200块钱塞上。检查员很狡猾,200块钱落入口袋,只犹豫着不说话。应该是慌了,觉得这可能不是人数。没想到加了300元后,这位说话更大方了:“不说桐油质量,就挑便宜点的,多进点。”
路不通,钱袭人。应该有人只靠钱开路。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卖出了几万斤“桐油”,赚了几千元的“好处费”。
初夏的另一天,又有两个长毛鬼推开了普陀县粮食溯源贸易公司办公室的门。用另一套诱人的话来说:“朋友,要不要加桐油?”我们的桐油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容易获得业务费用。"
这里所谓的朋友是该公司年轻精明的总经理,上海人牟林。这个人很聪明,很聪明,会吹,会说,会玩,会拍。靠着吹拍这两个杀手锏,他打开了道路,从一个粮管所的小科员,成为了一个粮油公司的总经理,也成为了县级的先进工作者。而且直言不讳的话从不离口:“生意可以谈,桐油可以进口,不要服务费!很多地方都不这样!”
几句慷慨的话把新来的人吓得后退了好几步。等生意结束,把客人送出大门的时候,他突然变得很有礼貌,做出热情好客的样子,邀请客人回自己房间喝茶,顺便报了私宅的门牌号。新人自然明白,1000元的车票是当晚送到他家的。“好处”1000元,油费10000斤。然后,礼貌的打个招呼:“以后有货就来。说吧,说吧。”
钱的子弹太锋利了。
到1985年7月,舟山已购买假桐油近100万斤。仅普陀县就购买了605728斤。在这笔交易中,有141人受贿,其中不少是实权干部和党员。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都知道,桐油在这里采购,不是为了刷门窗,不是为了刷家具,而是为了修船,为无数木船甲板的缝隙搭桥。而这些船需要成千上万的渔民兄弟把它们开进海里。这是什么意思,不是早就知道了吗?
大海在抱怨!
海风没有明显增强,但是海流很急。被推向远处的层层涌浪挡住了船头。5号船破浪前进,在黎明时分靠近它依偎的小船。大哥刘沉着冷静,命令第一艘敌舰上的人员全部登船;然后缆绳挂在船头,开始使劲拖。
但徒劳无功的是,由于偎依艇急入水,艇首大部分已经没入水中,加大马力到顶,也还是拖着不动。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去把缆绳挂在船尾向后拖。波涛汹涌,一望无际,一艘接一艘,别说向后拖,也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
对讲机里沉默了很久,生成突然听到老板刘的吼声,那是悲伤而痛苦的:“阿拉六号舰完了!沉吧,阿拉船!”
“咔嚓!”还没等潘哲儿村长回答,对讲机里传来不祥的声音。很快,戛然而止,再也听不到一点声音。只留下令人不安的寂静...
天亮前,6号艇露出水面的最后一节桅杆尖也沉了下去。五号船又失去联系了。
突然,伴随着刺耳的噪音,generate在对话机中从5号舰发出紧急呼叫:“我突然又进水了,情况严重!”
“水这么急,快,快……”
潘哲儿村长急问道:“你的船位在哪里?”
“在山东东南方捕鱼,四五海里。”
在海上,雾已经消散了。呈现出一片汪洋,一片无垠的海洋。五号船淹没了整个船舱,并突然下沉。汹涌的海浪,嘈杂的,溢出两边,直接打在甲板上。
三十三个渔民兄弟,三十三条人命。起初,他们一起挤在甲板上。谁知,顷刻间,海浪漫过前舱,吞没了船头。最后,他们都爬上了船体的顶部,互相拥抱着,挤在岌岌可危的桥周围。他们中有庄家四兄弟,有刘家三父子,有刚结婚一夜的戴,有刚刚踏上人生道路的17岁娃娃...
突然,一排横浪袭来,船体突然倾斜。桥上传来惊恐的叫声。
“快!把电池放在桥上,保持联系!”
“再坚持一下,我船正在返航救援!”村长潘哲儿在对话机里喊道。
然而,为时已晚,他的哭声没有落下,对讲机里传来的呼救声已经伴随着哑哭和泪水。
瞬间,呼救声被浑浊的海浪吞没。
“五号船!五号船!……"
只有咆哮的海浪回答。
潘二村村长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凝视着远处瘴气波动的地方,仿佛预感到无边的水天要发生灾难...
在一片汪洋中,船体正在下沉,死亡正在逼近。三十三条死去的生命,三十三双惊恐的眼睛,都倾注了最后一丝希望:村长潘哲儿早到了一秒。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潘哲儿村长的情况!他的船也早在古嘟嘟就进水了,情况同样危急。但是老板潘哲儿并没有向他们透露这一点。他一边还在指挥小艇的排水堵漏,一边在对讲机里冷静地呼叫:“5号艇!请再坚持一会儿,我会尽快接近你。再坚持一会儿!……"
“水流太猛,来不及了!帮帮我!……"
generate突然一声悲壮的叫声后,就像突然一阵断弦,对讲机一片寂静,空气成了无声。
潘二村长完全清楚在茫茫大海深处发生了什么。他放下双臂,闭上泪眼。
全船大声呜咽。大海大声呜咽着。
舟山渔政702轮已经出动。
普陀渔政708轮已经出动。
与此同时,舟山群岛,甚至浙江沿海的陆海军的观察哨和观察站都被派去搜寻海面。然而,我们面前只有一片汪洋。
一艘又一艘渔船,承载着无数渔民兄弟的宝贵生命,一次次沉没,全军覆没,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圣山解放渔政队04号渔船突然沉入水中!
岱山大澳渔政队097渔船突然沉入水中!
桃花哲门村12号渔船突然沉入水中!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舟山渔政监督管理局的记录,1985年12月22日同一天,舟山海域突然沉入水中的船只多达11艘!一场可怕的海难!震惊中国的沉船事件!
千里之外的鳌江畔。
在这里,似乎是对应存在的另一个世界。安静一个葫芦形的小山,安静一个走马塘那么大的百户小村,安静一排排散发着油漆味的新楼房。葫芦口外,一条季节性小河静静流淌。目前正是旱季,河道濒临干涸,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空孤独。
这是瑞安县胡灵区的一个小山村,源源不断的桐油之源。1985年初夏,舟山地区政法机关的同志们。带着一个探险者的神秘和使命,走进这个宁静的山村。迎接他们的是寂静的街道和紧闭的大门。就像踏入了一个无人岛,让人怀疑真相,又好像迷失了。
这里是数百万斤桐油的倾倒地。
这就是血腥海难的源头。
政法机关的同志到处找。村前只有濒临干涸的河流,村后只有几片稀疏的竹林和几棵虚弱的杂树。很容易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人的活物,脸上也看不到多少活力。
“请问,你们这里有桐子吗?”
“有吗?我没听说过那棵树。”
“请问,你们村里能有桐油作坊吗?”
“听说30多年前有一个,早拆了。”
精彩!顶部惊人!在这个从未见过一棵桐树、也没有加工桐油作坊的小山村,数百万斤桐油要从千里之外进口。而且有资料显示,桐油就是从这里进口的,不只是一个舟山群岛,而是七个沿海城市。
这就像一个荒诞的故事。据考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穷山村,土地贫瘠,一贫如洗。人们依靠几亩山地和竹林谋生。不知从何年何月起,村民林挑起桐油重担,到各乡镇推销桐油。先是以次充好,再是假货,油费负担越来越远,口袋越来越大。几年后,他成为了山村里的第一个暴发户,建起了第一座崭新的楼房。村上人看着,眼红的人很多,争着挑起桐油担子,拉起桐油车。生意越做越红火,生意越做越开心。后来有兄弟,有朋友,有亲戚,组织成十几个帮派,以发展的名义发了财。
1984年7月,为了应对生意的红火,其所属的坑源乡打出了“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大招牌,将这种贩卖假桐油的活动纳入了半官方的轨道。一个招牌,一纸许可证,一个印章,一个户口,这四样加在一起,让这些桐油贩子,可以所向披靡。钱袋越大,冒险的勇气就越强,商品所含的成分就越荒谬。据供述,刚开始掺了点桐油进去,后来觉得麻烦,干脆放弃了。干脆从宁波、绍兴一些地方,就地取材,便宜买到米糠油,整车整船直奔岛上,连桶都省了。
在此期间,有意思有讽刺的是,舟山地区发现上当后,在省内抽样检测,居然检测出了3%的桐油含量。事实上,这是一个纯粹的错误。一滴桐油也没有!
据记载,这个由数百名桐油经销商组成的团伙从1984年6月开始在舟山几个县销售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假货,当地行贿者有145人。但直到一年之后的1985年7月才被发现,并在地区纪委编辑发行的一份党内刊物上首次披露。
据记载,自1985年7月以来,舟山地区纪委连续多次在其党刊上披露了这一犯罪事实。但那是三个月后,1985年10月,事实反映到省里,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下令调查。
据记载,1985年10月23日,省政法委负责人遵照省委意图,就假桐油案召开专题会议,在安排办案工作的同时,制定了保证渔业生产的紧急安全措施。然而,两个月后的1985年12月22日,一场灾难性的海难发生了。
这个简单的时间表里隐藏着什么?反映一些什么?
现在,我想带着这篇短文,站在远离南方的地方。我愿在东海浩瀚的海水边,告慰1222沉船中逝去的灵魂和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