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线下资源。只有拥有线下资源的平台,才能从稍纵即逝的烟火,变成持久闪耀的星星。
本文基于对跨境创新平台(COIN)创始人白洪和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林采宜的采访。以下是林采宜的主要观点:
2.银行“存、贷、汇”三大基础业务受到冲击:
据最新统计,今年互联网金融推出的大型产品超过100款,互联网金融整体规模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银行理财的1/7左右。
从银行资产“贷款”的角度来看,如果未来所有网店都推出自己的虚拟钱包(如JD.COM借条),并为消费者提供透支功能、低利率和各种信用积分,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信用卡业务。
从银行中间业务“支付”来看,第三方支付吞噬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支付。
3.行业监管和创新是前进的两个轮子,商业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博弈永远存在。但博弈的结果通常是业务的创新推动了监管的创新。个人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的“机构监管”可能会走向“功能监管”或者“业务监管”。
4.与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的优势在于信誉。首先,由于监管严格,银行形成了独特的公信力。第二银行存款有保险,支付宝之类的账户没有。大宗交易不会离开银行。PK互联网公司,券商会说“你是要赚钱还是要省钱”,银行会说“你是要安全还是要省钱”。
5.互联网金融不是异军突起,而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6.建设征信体系,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动员民间力量。民间可以是一种商业运作形式,但需要监管。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覆盖8.5亿人,数据类型有限。三大电商的数据可以引入互联网征信,社交大数据可以引入征信,互联网金融的行为数据也可以引入征信。
“拥抱”还是“接受”
一个
白红:你好,林博士!作为一个立足金融领域的宏观经济学家,你是如何理解和定义互联网金融的?
林采宜: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互联网为金融提供了:第一营销渠道,第二交易平台,第三信息交流路径。
互联网金融似乎只是一个延伸。能对金融本身产生影响吗?先说证券行业的两个变化:
一方面是证券业务的“终端移动化”。虽然基于互联网的证券交易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但近年来已经从固定终端发展到移动终端。一是营销渠道更丰富(如券商与腾讯的合作);二是交易渠道与互联网入口结合更紧密(如基于iPad和手机的交易)。
另一方面,证券业务植入“生活场景”。证券交易与社交、阅读等相结合,切入生活的一个细节。
尽管如此,交易形式和资本转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以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并没有对证券造成很大的冲击。
2
白洪: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对证券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对银行业的影响呢?
林采宜:对于银行来说,互联网金融意义非凡。确切地说,三大基础业务“存贷汇”受到了冲击:
据最新统计,今年互联网金融推出的大型产品超过100款,互联网金融整体规模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银行理财的1/7左右。阿里的余额宝、腾讯的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把银行的存款业务或类存款业务变成了货币基金。所以,去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暴涨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
从银行资产“贷款”的角度来看,如果未来所有网店都推出自己的虚拟钱包(如JD.COM借条),并为消费者提供透支功能、低利率和各种信用积分,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尤其是80后、90后的信用卡透支额,在类似借条的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下降了20%到30%。
从银行中间业务“支付”来看,第三方支付吞噬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支付。淘宝购物首选支付宝,滴滴打车首选微信账号。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4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9.2万亿,且仍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网络经济和O2O经济的发展,银行也在不断减少支付。
还有P2P平台,让融资者和出借者直接“见面”,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就没必要了。P2P平台实现了资金的直接匹配,不再需要银行的现金转换功能。
所以互联网金融对证券和银行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三
白洪: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行、证券、保险、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证券业是最愿意也是最有可能拥抱互联网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林采宜:我觉得“证券”和“基金”是最愿意拥抱互联网的,互联网可以让他们突破地域限制。一般来说,证券公司的营业部数量和银行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是上网之后,网点不足的缺陷就没有了。因此,对于那些网点较少的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更愿意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跨区域经营。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证券基金在“拥抱”,银行可能在“接受”。
“传统”和“新兴”各有所长。
四
白洪:证券机构会采取哪些模式“拥抱互联网金融”?
林采宜:我认为有两种长期模式:
第一是大券商倾向于自建平台实现交易功能、服务功能甚至支付功能。大券商可能有实力做这样的平台。
第二种是中小券商选择嵌入互联网企业平台。有两个好处:一是成本比较低;第二,可以引入社交网络的流量。但它有缺点,业务布局不如自建平台自由,叠加功能可能也有限。所以这两个是不同的模型。
国泰君安选择自建平台,国泰君安推出的“洪钧一户通”就是一个理财超市。除了证券交易,还可以买基金,理财产品,进行支付等等。
五
白洪:国泰君安的“洪军夷户通”就是典型的自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实现了混业经营。但目前在监管层面,仍然是“一行三会”的分业格局。未来会怎样?
林采宜:我认为行业监管和创新是进步的两个轮子,商业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的博弈会一直存在。但博弈的结果通常是业务的创新推动了监管的创新。个人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的“机构监管”可能会走向“功能监管”或者“业务监管”。
美国的监管模式主要是业务监管。无论什么样的机构,只要从事某项业务,就会接受监管机构对该项业务的监管,这就为混业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混业经营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效果上看,实际上有利于满足消费者,激活金融市场,增加竞争强度。如果其利大于弊,监管部门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调整监管机制,包括组织架构和监管模式,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六
白洪:互联网给证券行业带来了有趣的现象,比如免除证券交易手续费。这是否颠覆了证券行业的盈利模式?应该解读为一种混乱还是一种趋势?
林采宜:我认为如果券商经纪业务只提供交易渠道,佣金率下降是趋势。电子平台的边际成本在不断降低,券商佣金和手机话费一样,也会不断下调。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市场也是如此。
你能说这是一场混乱吗?我不这么认为。从国外到国内,大券商的生存模式和小券商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券商来说,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不到40%。它不是佣金,而是服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让你能够实现交易,更是给你一种信息或者建议,让你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标的,了解宏观经济形势和不同行业的变动周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想享受这种服务,在提成方面可能要接受他定的标准,当然不能超过国家规定。
对于小券商来说,他们的信息服务相对较弱,更愿意通过低佣金获得部分投资者的青睐。
所以针对的客户群体不一样,生存模式也不一样。
白洪:刚才林博士也谈到了BAT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向证券行业渗透。凭借他们的社交平台优势、入口优势和场景绑定的天然属性,会成为未来竞争格局中的最大赢家吗?会不会抢了现在证券机构的饭碗?
林采宜:如果你指的是证券,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可能!为什么?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投资股市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省钱?
零佣金是让你省钱,投资咨询服务是让你赚钱。你是想知道哪只股票能赚钱,还是更在乎千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佣金?如果你买的股票亏了,即使手续费为零,你还愿意拿吗?但如果这只股票能赚钱,或者你在这家券商买的时候赚钱的概率远大于另一家,你还在乎那千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吗?
最终,投资者会明白,买股票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省钱。找赚钱几率比较高的券商。在咨询能力上,百度、阿里、腾讯都比不上券商,尤其是大券商的专业能力。
在银行业务中,如果支付,这个渠道和那个渠道的信用有区别吗?差别可能是几分之一秒。只要安全没有疑问,你不在乎那几分之一秒,但是你愿意省几块钱。在证券投资中,你更愿意赚钱,而不是冒着赔钱的风险去省几块钱。
互联网金融在银行PK沉淀在改变基因
八
白洪:刚才林博士讲了很多次,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远远大于证券机构。展望未来三到五年,银行领域会不会异军突起?银行会成为恐龙吗?
林采宜:银行其实是新生。恐龙不想再做恐龙了。它正在改变自己的基因。银行继续按照过去的模式生存是有风险的,但是银行越来越“投行化”。
如果是小户,可以小额配置,哪个渠道都可以;如果你有一个大家庭,分配了一大笔钱,支付安全比支付成本更重要。
与互联网公司相比,银行的优势在于信誉。首先,由于监管严格,银行形成了独特的公信力。第二银行存款有保险,支付宝之类的账户没有。大宗交易不会离开银行。
PK互联网公司,券商会说“你是要赚钱还是要省钱”,银行会说“你是要安全还是要省钱”。
九
白洪:金融消费者的价值诉求无非是安全、回报、便捷。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这三个要求之间是否存在普遍的优先性?还是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业务会有不同的分类?
林采宜:我认为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优先考虑。对于富人来说,安全第一,其次是方便和实惠。但是对于穷人来说,收入(包括存钱)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方便和安全。
银行和证券的优势在于安全和收益,互联网公司在于方便。可能会有轻微的好处,但这个好处是小好处,不是大好处。
10
白洪:这种价值供给模式会长期存在,还是会被改造?比如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安全,银行可以方便?
林采宜:我不这么认为。就像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能力。
比如余额宝,在它吸金盘子不大的时候,收益高,风险小。但是基金涨到几千亿之后,马上面临一个大问题——主动管理资金的能力很差。这个生意应该是金融行业的大佬做的,他们养了专业的研究团队和高端的投资团队。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PK需要很多年才能沉淀下来。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公司的研究团队比大券商、大投行还大,投资经理比华尔街的量化专家还高,那么他们就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变成了金融公司。
11
白虹:那不是很容易实现吗?如果我是BAT的金融集团,我会付你现在工资的5倍或者10倍。请重新组建一个研究团队。不能马上实现智慧的再转移和利润的再分配吗?
林采宜:是的。但是有一点,你要不要接受证券公司的监管?如果百度也接受监管,百度就成了百度券商或者百度银行。就像男生坚强,女生柔软。男生也可以有女生的台词,那他还是男生吗?(笑声)。
白洪:那么如何理解互联网公司在金融业务上的异军突起?
林采宜:你说的“异军突起”应该是以非金融的方式融资,P2P是脱媒的投融资,众筹(股权)是脱媒的IPO。但这些“突如其来的新生力量”的规模是有限的。
当你把钱投给另一个人的时候,他需要向作为股东的你披露很多信息,应该受到法律框架的规范。股权融资的监管其实比存款更严格。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异军突起,而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
西方国家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申请贷款时,银行可以查询大量的信用信息,然后进行风险定价。这样银行的坏账率和借款人的融资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征信体系。不仅有央行征信局的信息,还有你的社交、消费、借贷或类借贷行为等。,汇总成一个综合的信用记录。这样的征信系统会大大降低P2P、众筹等风险。只要风险含量下来了,风险溢价就下来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就相应解决了。
另外,俗话说,大鸡不吃小米,国外通常都有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专业机构。风控成本相对较小,坏账率相对较低。大银行做大生意,小银行做小生意,这才是健康繁荣的金融生态。
所以我认为,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征信体系,大小金融机构并存,是根治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两张药方。
“圈地运动”还是要把“云”变成“雨”
13
白洪:林博士最近对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深入的研究。能详细说说吗?你认为这个体系中谁应该是操作者,谁应该制定规则?如何建立使用边界?
林采宜:至于谁来操作,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动员民众。民间可以是一种商业运作形式,但需要监管。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覆盖8.5亿人,数据类型有限。
我们可以把三大电商的数据引入互联网征信,比如买口红800元起或者18元起。从各种行为(消费、支付、纠纷等。),我们还是可以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可以将社交大数据引入征信,比如吃饭地点、吐槽内容等。,让你了解自己的消费水平和社交圈,判断客户的商业含金量;
互联网金融的行为数据也可以引入征信,比如P2P平台的借贷行为,众筹平台的集资行为,都可以形成征信。
相比静态的收入证明,这些动态的行为数据更加全面真实。在互联网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网上留下痕迹。如果国家在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下,允许不同的机构从不同的纬度收集、使用和评估这些痕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不能完全解决,至少会大大减少。只要信息不对称,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大大减少,也会大大缓解。
互联网征信应该由谁来做,怎么做?答案很明确——政府和社会要一起做。政府的角色是监管,社会各方利用自己的渠道资源和信息资源,在法律框架下对信用数据进行商业化的收集、处理和使用。
14
白洪:林博士,您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的陷阱是什么?
林采宜:在我看来,未来最大的陷阱是“互联网泡沫”。从目前PE和VC的投资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泡沫期,至少是一个泡沫酝酿期。互联网平台的边际成本很低,一家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是赢者通吃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小平台几乎是死路一条。
形象来说,大家都觉得投资互联网是在圈地,圈地是我的。事实上,如果互联网上没有+,那就不是“地”,而是“云”。一阵风来,云圈就散了。
15
白虹:很生动。然而,这也是对互联网的巨大打击...
林采宜:互联网创业,残酷地说,只要“马”的蹄子一踩进去,蓝海立刻变成红海。线上(Online)的东西“大即是美”,一个大的互联网平台可以有一片天空空,一个小的互联网平台只是拥抱一朵云。
16
白洪:那么如何才能把“云”变成“雨”,让互联网金融真正落地呢?换句话说,什么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林采宜:只有能落到地上的雨,风才能吹走。落下的雨是什么?是另一个O,O2O的线下资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地面和现实。互联网+的概念本质上是来自于点击和砂浆,它的核心是水泥而不是鼠标,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它的核心竞争力是线下资源,包括信誉和面对面的服务。
如果你没有线下网点和资源,线上优势可以“一键转让”——只要那里的收益率比你高0.1个百分点,我就可以把我的钱全部拿出来,转到那里。
现在拥抱云的互联网平台不计其数。他的云不被风吹的时候很美;但是风一吹,云就不知道在哪里了。所以互联网金融的泡沫已经在酝酿了。
大风刮过之后,只剩下几个大玩家,资源独特的大玩家。比如平安的lufax,对手是14%-16%的融资成本,lufax的8%就能把钱拿进来。
17
白洪:我们看到在O2O发展的浪潮中,一方有陆金所这样的“从线下到线上”的模式,另一方也有蚂蚁金服这样的“从线上到线下”的模式。如果以后有阶段性的答卷,你觉得谁的分数会更高?
林采宜:我觉得现在不好判断。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但O2O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线下而非线上。当然,线上的竞争力、效率、便捷性、市场敏感度也很重要,但对手无法撼动的是线下资源。
毕竟互联网只是一个渠道,一个工具,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
18
白洪:能否请您用一句话来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林采宜:我觉得未来三到五年,互联网金融会满天星。现在有烟火表演。烟花开的时候很美,开了就凋谢了。哪一朵烟花会一直发光,最后成为明星,取决于它拥有怎样的线下资源。
(来自: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林采宜,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新媒体广告传播合作
高小姐:15876519013
杨小姐:020-83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