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一个八大赚钱机会,最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以2019年为元年,中国商业正在进入万象更新的阶段。只有大破才能立起来,建设和破坏必须在一起。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看看商业变革的逻辑。本文结尾的八个特征,就是未来商业的新逻辑。这篇文章不长,但很有价值。可以慢慢看,戒骄戒躁。

中国经济的三个阶段
宏观上,中国经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1992年到2002年;
第二阶段为2003年至2012年;
第三阶段为2013年至2018年;
01第一阶段(1992 -2002年)
材料缺乏
暴利时代
1992年以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1992年,当邓小平南巡讲话时,中国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这种转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靠饭票和粮票来代替包括衣服在内的柴米油盐,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
那样的话,一旦可以自由生产和交易,必然导致社会物质产品的爆炸,随之而来的就是丰厚的利润和财富。所以改革开放一来,中国马上进入暴利时代。

无论你生产什么,转售什么,都是可以赚钱的,因为社会需求的缺口就像黄河决堤一样一下子被打开了,而且这个需求远大于社会的生产能力。现阶段的经济特征是“以产定销”,我们生产的东西都可以卖。市场的活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是一个小批发小零售的阶段,一直持续到2002年。
02第二阶段(2003 -2012年)
从“以销定产”到微利时代
随着这种分散的商业发展,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大批发大零售阶段,也可以说是“以销定产”。渠道商先从品牌下单,然后卖货。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买东西。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商品的品类越来越丰富,于是一些商品就形成了所谓的品牌,这是野蛮的。
最典型的就是福建运动品牌,比如安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老板自己筹集了一笔钱,去央视做广告,用最快的速度做了一个叫“安踏”的品牌,然后做批发。其实是代理商批发给经销商的路线,没有做品牌的基因。真正的品牌需要大量的文化积累和自己的原创基因。品牌的本质是信誉的保证,同时需要工业设计的基因。但是中国商业的土壤环境决定了我们现阶段不可能培育自己的品牌。
与此同时,另一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2003年,中国突然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非典。那时候我高三,全校封闭,家长要隔着学校围墙给学生送饭。当时的情况有点壮观,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第二件事是阿里巴巴推出淘宝,易贝今年差点在中国爆发。

这两件事为什么会有关联?因为电商的爆发让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我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我想要的东西,而非典事件让大家感受到了电商的优势。
2006年,易贝易贝宣布出售部分股份给TOM,被大众视为易贝退出中国的象征,淘宝开始称霸江湖。
电子商务也开始越来越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从经济结构来看,这也促使商业从大批发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微利时代。
首先,我们在商场买的衣服基本都是八倍以上的费率,也就是100元做的毛衣至少要卖800元。如果费率不到八倍,我们就亏了,因为第一,只要商场搞活动,一件当两件五件,相当于打六折。况且商场会扣30%的扣点,加上团队工资的12%,还会扣税点,留一点折扣。也就是说,工厂里同样的衣服只需要支付八分之一的价格,而专卖店等实体店至少是四到六倍,只要扣除成本就一样。这就是电商和代购之间的生存空空间。

电商的利润环节被压缩了,直接导致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无论是小额批发还是大额批发,曾经一个成本100元的东西,即使以最低折扣价卖给消费者,也得在300元左右。去掉中间环节,100块钱的东西只能卖120或者150。而且它把所有的商家都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便宜的消费者可以识别出是哪家,商业竞争变成了赤裸裸的价格战。
消费者占了大便宜,商家却有点郁闷,因为你不卖,反正有人卖,你卖便宜了才能卖,所以商家越来越无利可图。再加上人工上涨,利润越来越低,大家都不如我去死。如果不误入歧途,工厂可能会倒闭。只有商家开始偷工减料,造假,模仿。因此,各种假货、毒奶粉、瘦肉精等等。在这个阶段爆发。所以,表面上看,消费者被电商省了钱,实际上也吃了亏。
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彻底打乱了原有的大型批发产业链。原来生产商赚的是生产的钱,品牌赚的是品牌的钱,物流公司赚的是物流的钱,渠道商、批发商、零售商都赚的是自己的利润。除了以上角色,每个人也是社会的消费者,社会按照既定的逻辑运行。
随着电商压缩产业链,很多角色不复存在,很多人变得无所事事,于是社会的消费力开始下降。
03第三阶段(2013 -2018年)
混沌的产生
这五年是中国商业最纠结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传统行业不断倒闭。当然,仍有一些企业吃老本。大家都找不到方向。他们很困惑。淘汰了一批人之后,电商开始陷入困境。大家都是低价,无利可图。甚至十家网店只有一家赚钱,其他九家都赔钱。线上红利几乎被吃光了。
我该怎么办?别忘了,电商还有一个优势。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以吸纳社会资本。电商一直在不断尝试。比如JD.COM一直在烧钱建物流体系,顺丰开始做线下连锁,阿里开始收购银泰,他们的战场从线上变成了线下,从蓝海变成了红海。
同时,由于生产和消费的持续脱节,产能过剩也出现了,加快了工业关闭的速度。随着消费能力的下降,需要承担库存,经销商的订货速度变慢了,所以这五年来,我们一直在拼命喊新概念,比如互联网思维,o2o,互联网plus等等。有句话说:一个人越是炫耀,越是缺乏,似乎只有这些新概念才能应对库存问题。

这就是混乱的商业状态,这种纠结会持续到2018年。
我常说,2018年是大突破之年,2019年一定是大有作为之年。因为物极必反,既有盛极必衰,也有盛极必衰。中国经济也是如此。
2019年是中国下一个商业年。其实商业的本质很简单。我们无非是为客户提供我们独特的价值(服务或产品),实现自己的利益(副产品)。我们获得的收益的多少只取决于我们提供的价值,与任何其他因素无关。商业越来越接近这个逻辑。
让我们从零售的角度来分析未来的商业状况:
未来商业的八大特征
01
侯莉时报
世界上能让别人忘记成本、渠道、价格的东西,基本都是那种,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各种世界名牌。
世界名牌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传承价值。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传承文化,增值文化,创意文化,所以100块钱的东西可以卖到1000甚至10000块。如果仔细追溯,欧洲的奢侈品大部分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以随着国家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其文化输出是必然的,文化输出是依附于一定的实物产品的,所以必然有文化附加值。
品牌必须与文化挂钩,文化辐射必须与经济实力紧密挂钩。如果十几年前,有人说中国会有世界品牌,那肯定会让人发笑,就像现在有人说老挝有世界名表,我们也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文化在中国很流行,因为他们的经济比我们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很多港台明星都要去大陆唱歌,演戏,参加综艺,因为大陆变得比他们有钱了。随着大陆经济的增长,大陆文化的影响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以前大家总是崇洋媚外。这几年突然发现自己的东西挺好的。传统文化复兴了,国学复兴了,中医得到了认可。中国文化正在积聚能量,这将影响业务,即我们的产品将有机会提高附加值。下一阶段,中国会出现一些国际民族品牌!
文化能增加多少价值?一百个东西卖一万块不贵。一张宣纸只要几毛钱。一个书法家可以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把一坨泥捏成烟灰缸可能要几十块钱,捏成菩萨可能要几万块钱。这就是文化的附加值。
对于实体店来说,另一个提升价格的方法就是提升体验。比如很多餐厅在你吃饭的时候会有特别的舞蹈,这是从业务关系升级为服务关系,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表现。
02
消费的准确性
以前中国人真的是穷惯了。那时候物资极度匮乏。他们穷的时候,中国提倡野蛮生产产品。任何从野蛮生长中分得一杯羹的人都是富人。他们富起来以后,对世界上那些大牌如饥似渴,吕之类的来了什么就买什么。只要把品牌甚至店面装修成品牌的样子,就会有人买,因为钱突然多了。
现在不同了。微利时代,所有的产供销环节都被压缩了,中间环节长期得不到报酬。这就淘汰了一批暴发户。接下来,消费会变得更加理性和精细化,更精准地找到消费者非常重要。优衣库、无印良品等百元以内的东西特别好卖。根本原因是产品定位的成功。

未来,需求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要想找到消费者,传统的方式显然太落后了,必须有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匹配。
03
公司资产证券化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总生产量乘以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革命。
货币转数是多少?银行借给一个人一百元,然后那个人把它还给银行。这是一个圆。
当总生产和商品价格固定时,货币转数越低,货币流通量越高。以前我们的货币发行量很高,但是货币革命太低。因为革命太低,我们不得不用大量的钱来抵消。同样的东西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东西涨价是必然的,房价也会涨。
这个国家发现这是行不通的。就像段子里说的,从秦朝到现在辛辛苦苦的人,买不起房子,那么下一轮经济就靠加大资本革命,比如一百块钱给一个人然后传给另一个人,再传给下一个人……然后十转之后还给银行,也就是一百块钱当作一千块钱,这就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

简单来说,之前我们贷款买房,房价是一百万,其中60万是贷款,但是房子不能卖,不能抵押,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40万是你自己的,可以随资产转让,所以买房叫吃贷款。也就是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自己的资产可以变成110万元的账单。卖了之后一个就亏了60万,手里还有50万。买的人可以继续增加转数。
资产证券化和消费金融一定是未来融合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04
市场分割
传统零售经历了小批发、大批发、品牌、商场、专卖的路线,也是随着城市化大量街道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电子商务也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阶段是淘宝,各种批发商上来直接卖货。后来到了第二阶段:天猫(品牌店)、JD.COM,都成了巨头。对于集成平台来说,这几个字可以概括为:只有一个最好,没有区别。
除非是细分市场,专做库存的会变成唯品会,专做化妆品的会变成聚美优品,专做t恤的会变成凡客,只有做书的会变成当当。但是,随着细分市场的不断增加,平台上商家的离开,电子商务最终会导致这个统一市场的分割。
既然传统商业和互联网逻辑都是这么走的,那就是细分说明这是时代的需求。
05
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等机构,最终还是要靠零售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变现。一个企业生产一个成本为100元的东西,在渠道里至少是200元,在消费者手里至少是400元。在这个价值链中,前面的100元是实体产业创造的,中间的200元是服务业创造的,制造业和能源企业都是靠前面的100元。我们最先抓到的是第一个100元。后来发现真正刺激消费的是200块钱里的环节。只有把这个环节做大做强,才能刺激经济增长。
只要零售和终端稳定,能够发力,渠道商或者服务商,厂商,甚至能源制造业也会被拉动。就像我们的祖先以前治水一样,哪里破就堵在哪里。后来发现这是不行的。大禹上台后,堵住主干道,开通其他辅路,使一个系统稳定下来。最好的办法是疏导而不是遏制。
商业也是如此。只要一个一个找到消费者的需求,就去疏通一个,最终新零售的局面就形成了。
06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道理:互联网是不可能走向+产业的,因为它颠倒了轻重缓急,只能制造虚拟经济的泡沫,因为互联网并没有创造实际价值,只有就地开发地球的自然资源或者用劳动技能加工才能创造价值,互联网只能提供一个再分配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合作的阵地。
要让工业走向互联网,这个逻辑强调的是要重视互联网的应用。你饿了吗?滴滴打车等等都是互联网加行业。没有餐馆饿吗?不,没有汽车滴滴。

所以很多人开始做平台的电商、微信业务,往往以失败告终,核心问题脱离了实体。他们不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是用空自己想象了一个商业模式。
07
列成为队列。
众所周知,排队的时候,个子矮的队长是看不见的,有没有小动作也不清楚。塔罗牌效应也容易发生。一个环节死了,就什么都没了。这是专栏。
这个逻辑映射到产业链如下:消费者面对渠道商,渠道商面对品牌商,品牌商面对厂商,厂商看技术,技术就是资本,资本就是金融。经过层层隔离,消费者很难看清整个产业链。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信息越来越开放,不管你在哪个环节,你的信息和你掌握的信息几乎都是公开的,所以栏目就变成了横向的队列,队列一横就能一目了然,大家就一起面对大家。这时候你想知道产品是怎么加工的,或者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很容易在哪个环节搞小动作,这样就形成了自然淘汰。图:

开放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企业结构也是如此。你的股东,你的员工,你的渠道,你的产品永远是开放的,这样品牌可以合作,渠道可以共享,流量可以连接。我们必须适应在公共场合工作。
同时,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你能赚多少钱,但是为什么还让你赚这个钱?因为大家都认可你的价值,所以所谓的未来一定会进入价值决定一切的状态。做专业的事必须是专业的环节,你得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大家都认同对方能赚到这个钱。
只要你有技术,就能找到消费者;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找人来执行你的想法;只要你形成一个模式,你就可以建立一个价值渠道,然后借助金融力量,你就可以做一个渠道渠道渠道。然后一个新的行业出来了,未来的生意就是这么简单。
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员工,品牌商和工人,技术有它的道理,资本商也要请人干活。这些人是平行独立的,每个人都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都是消费者,一切都是驱动集合运行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自从栏目变成了横排,越靠近消费者越有发言权,最有钱。
08
决定商业模式的三点
数学上有个概念,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本周生意是面,不是直线,不是点。也就是说,所有商业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三点。第一点:你们提供什么服务?第二点:你的消费者在哪里?第三点:你的通路应该怎么建立?
往往很多人都是有一点就创业。比如很多人只是知道我们的产品好,可以卖给谁,但是这里只确定了两点,只能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还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第三点一定要把握好。
未来如果不能考虑全局,比如理清整个产业链或者供应链的逻辑,再贸然创业,肯定会失败。
总之,只有抓住商业变革的本质,深刻理解商业变革的规律,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