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能赚钱吗?必须通过取款检查站。
刷视频,看小说,玩游戏都能赚钱。甚至有人声称月入八万,年薪几十万,就去4S店提车...这样的广告在网络平台上比比皆是。忍不住诱惑的小柯,专门下载了一个农场种菜的游戏软件。“新人是有奖励的,但是没有宣传的那么多,所以多一个就是了。”
然而,令小柯没想到的是,提现是个大难题。新注册用户有一次提现机会,金额只有0.3元,如果要继续提现,必须满足持续签到等要求。“现在流行的应用程序都有这个共同的问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就要不断的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此为副业赚钱,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第一关:升级赚“红包”,还要拉进一定数量的新用户。
二级:持续做任务赚取金币,每日提现机会有限。
三级:不想被广告娃娃轰炸,需要花钱充值VIP会员。
四级:一不小心就会自动下载未知软件。
很多玩家反映,打卡60天没拿到,还会有附加条件,更别说每个月上万的新车了。
“赚钱App”涉嫌虚假宣传和恶意营销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数据库)主任任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统计,现在大量app以福利、红包为幌子,增加阅读量、平台曝光来吸引眼球的行为,属于恶意营销。“以金钱为诱饵诱导下载,声称可以获得现金,实际上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最终没有信守承诺,这不仅是虚假宣传,更是一种恶意营销。”
任指出,这种赚钱的App有很多针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金融诈骗。此外,用户在注册时还会被要求填写各种个人信息。在被后台记录或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监管不严或操作不规范,个人信息就会被泄露甚至出售,用户面临的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对于这些行为,网信部门、网警、平台都应尽到监管责任。如果发现资金流向,可以借鉴银行在金融诈骗中采取的措施。对于异常情况,您可以在汇款时设置更严格的程序。
“从个人角度来说,要记住不要相信空手套白狼,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涉及到钱,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弦来防范风险。”任提醒道。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表示,“赚钱App”的常见模式可能涉嫌违反不同的法律法规。用新投资者的钱给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通过制造赚钱的假象骗取更多投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注册时没有要求缴纳一定费用,但返利必须拉人头计算,涉嫌构成传销;鼓励用户通过在线任务,根据App的使用时间计算收入。用户在网上点击或转发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收集超出授权范围的信息,平台通过窃取、出售、泄露用户隐私信息获取利益。宋刘侠刘畅威远
(来自北京青年报)
来源:本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