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互动(公众号互动内容:小众潮流or下一个风口?)

随着微信在微信官方账号的生态饱和,用户的注意力被分割开来,各种形式的微信官方账号推文不断出现。本文就和大家聊聊微信官方账号里的互动内容。是小众趋势还是下一个趋势?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微信上的长文了?

微信官方账号中微信的生态越来越饱和。这两年流行的趋势是一页文字,不仅指长图推送,还包括“两行字加一张图”的排版方式。

用户的注意力被割裂了,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阅读干巴巴的文字,他们只想呼吁更容易、更有信息量的展示形式,比如图片、视频、互动内容。

我们之前研究过“漫画号”(点击蓝字即可阅读)的广告语。今天,我们将重点放在小部分观众的互动内容上,您将在下面的文本中读到这些内容:

  • 近年来,微信互动推文中有哪些爆款?
  • 互动推文第一阶段的ROI是多少,包括人力成本和传播效果;
  • 哪些品牌和内容适合互动,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 在微信技术的加持下,互动推文未来会呈现怎样的气象?
  • ……
  • 一、公众号推文里的“游戏”

    相比长篇漫画,互动内容还是很少的。虽然早在2016年,国内就有一些编辑推出了类似“左滑”的模板,但大家只是用它来节省/[k0/]个小时,并没有想到“互动”层面。但是三年过去了,技术还是那个技术,只是用法变了很多。

    9月25日,GQ微信官方账号“黑菠萝实验室”发表了一篇题为《脾气最好的女孩看到第五句话会爆炸》的文章。Push由22个向左滑动的文本框组成,其中包含模拟刮刮乐场景的图片。一张图片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张图片是一个灰色的草稿区。一句话分成两半,第一个天使,第二个魔鬼。当读者向左滑动时,可以看到隐藏的最后一句话。



    脾气最好的女生看到第五句话都会爆炸。

    这是一个利用简单模板实现交互效果的典型案例。GQ实验室的内容总监罗科说,他们从去年开始做互动推文,有时自己做,有时外包,主要是增加了沟通成本。有些读者会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但是如果内容不是很抓人,大家看几遍就会审美疲劳

    最新的互动推文爆炸应该是网易王三三9月12日发表的《绝对色觉挑战:不要失算,你赢了》。关于xx品牌的颜色有20多道选择题。比如关于什么是“可口可乐红”,题干会给出六种红色的选择,读者稍微打开就可以得到相应颜色的名称。



    《绝对色觉挑战:不要盲目计算自己赢了》

    《绝对色感》上线两周,阅读量达到44万,超过了《网易王三三》在微信官方账号的平均阅读水平。今年上半年以来,网易陆续尝试了很多互动游戏,比如点击空白字、文字弹幕效果等。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色块挑战的翻牌技术了。

    在《绝对无聊挑战》中,整个屏幕都是模拟的泡泡包,读者可以一个一个戳,得到不同的单词,还有机会得到瓢虫。



    绝对无聊的挑战

    国庆期间,《网易王三三》陆续推出记忆挑战、运气挑战、直男挑战等多篇互动文章。除了回答问题和戳泡泡,读者还可以在手机上给蚊子拍照,捏罐子,找差异...

    GQ和网易的尝试类似于轻量级的H5。蔡介绍,这种翻牌比较适合做4399小游戏。目前也有故事化的思路,比如《我画不出出版社》,把长画和互动结合起来。允许读者选择不同的故事线,得到不同的结局



    单击A/B显示不同的结尾。

    但是因为微信有代码量的限制,两万多行后台会卡死,“我画不出出版社”也没有做太复杂的交互。很多时候,读者的选择只会改变中间的画面。最复杂的是“你真的对不起自己”。结尾有很多图片,读者可以直接影响故事的结局。

    “这种互动能让读者更好地代入,可以理解为一种扁平化的、无声的游戏”。无画出版社创始人王泽鹏说。

    二、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

    创作者最关心的是投入产出比。

    据介绍,网易的绝对色感是三个人两天做出来的。因为现有的技术铺垫,主要时间花在编辑调试上。但是,《绝对无聊挑战》涉及的代码太多。虽然一早就安排在第三方编辑器中,但是复制到微信后台时频繁报错,作者直到凌晨3点才解决bug。

    王泽鹏曾经找过外包程序员,但报价偏高,所以他选择自己写代码。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沟通太繁琐。“程序员不懂内容,很多效果做不出来,但其实有时候磨一磨也有别的解决办法”。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也就是如何使用基础工具达到想要的效果。

    至于最后的效果,也是见仁见智。蔡表示,互动图文的阅读数据比常规的要好,加上爆款验证,他们更坚定了做互动图文的决心。到现在,王泽做了三次互动图文,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但交流和平和没什么区别。

    除了这些内容创作者,我们还发现了深度参与SVG的程序员。他们主要接触哪些客户,进行什么样的互动?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交互式图形和文本,答案有些不同。

    GL曾经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2017年开始探索微信互动图文。据他介绍,2016年,JZ多媒体解决方案与微信团队合作,制定了微信HTML5环境下的SVG AttributeName白名单,但仅在“click 空白显文字”等部分编辑器模板中使用。



    AttributeName对照表(来源:JZH5)

    微信公众平台互动

    到现在为止,微信支持的交互技术代码基本上没有升级,甚至在一些代码层面还增加了一些限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交互图形其实在2016年就可以制作出来了,只是当时很少有人研究。

    微信互动图文没有严格的分类。GL在向客户介绍时,一般分为两种:模块化交互图文和沉浸式交互图文。前者只是在文章中插入一个交互模块,其他内容都是普通的图文排版;后者是全文的矢量插图,通过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元素,用路径位移动画贯穿全文,通过交互动画(比如交互答题)把文中的情节连接起来。

    另一位设计师黄存也写过一篇文章对交互图文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类:文字驱动和产品驱动。前者因为人物多,适用的交互形式少,开发难度大。后者面向产品,与SVG交互,有趣。这类似于GL的分类。

    Aramura说,在技术被滥用的现状下,只有通过创意和设计才能实现差异化。其实简单的交互图文只需要几百块钱定制,复杂的要几千块钱。效果上,黑科技排版更直观,更有趣,还能带动阅读量,有的还会爆炸。但在尝鲜之后,微信官方账号的整体内容和风格才是影响用户关注度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GL的介绍,仅做技术开发,一条tweet的报价从1000元到12000元不等,基本可以控制在3000元以内,制作周期1-2天。根据客户反馈,阅读量一般是之前的1.5~2倍,读者留言也会积极很多。暂时不存在推送后沟通不畅的情况。

    三、为何品牌喜欢,作者却在观望?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创作者对互动图文往往持观望态度,真正有强烈意愿的是大企业。目前GL已经接了十几家广告公司,和大大小小几百个品牌合作。罗科说,然而,许多客户痴迷于形式,想要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形式,但他仍然推荐感人的内容。

    “七年来,因为互动爆炸的微信官方账号推文,两只手都能数。”王泽鹏认为互动是为了体验,比如更好的替代感。网易的“绝对色感”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种形式在H5时期爆发,而且这种尝试“非常稳定”。

    而且不科学的部分是:这个东西技术门槛不高,有基础总有一天能学会。虽然可以开发出性价比高的交互方式,但是这种形式一出现就被复制,复制一百份就变成垃圾了。



    交互式创意模板可以是无限的。

    GL认为创作者很少做互动内容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技术门槛;二是制造周期长,难以抓住热点;第三,互动性取决于视觉效果,对文字创作者意义不大。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互动图文类似于阉割版的H5。虽然很多效果无法实现,但相对来说,互动图文的制作周期和成本更低。同时,互动图文可以直接推送给读者,具有高转化率的优势,因此广受品牌欢迎。整体来看,有定制需求的用户基本都是大企业/品牌。

    GL接触的客户中,18年上半年以手机品牌居多,1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其需求也逐渐从游戏交互演变为产品展示/内容呈现交互。



    部分合作品牌

    “客户不会为了互动而互动。互动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触发不仅仅是呈现一个动画效果。最重要的是给用户增加一个获取信息的门槛,让用户点击一次后对呈现的信息更加关注。”

    Aramura还表示,在企业周年庆、大型活动、新品上市、节日热点等关键节点,品牌会做互动图文。目前尝试互动图文的品牌逐年增多。据预测,未来的互动图文将集中在竞争激烈、品牌细分的行业,如车企、电子产品、奢侈品等。

    他还提到,目前微信支持SVG矢量交互动画,未来可能会放开位图交互,支持参数数字传输,图文整体效果类似H5。也可以添加轨迹动画(比如耐克广告打勾;麦当劳广告画图m)、重力感应(比如金典的广告:北京大兴机场)、AR等新玩法——前两者已经在朋友圈试用过了。



    示例:轨迹动画

    新的内容形式对数据库、服务器、流量都有很大的挑战,微信官方也会考虑运维成本。

    受限于技术,微信互动图文达不到游戏的效果。技术一旦开放,H5、游戏、网页能实现的功能都可以实现,甚至可以携带病毒。这是对微信的又一次考验。不过,王泽鹏认为鉴于目前微信官方账号中视频呈现的不友好,直接冲向更高维度的互动内容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如果2016年继续我们的能力,恐怕微信的互动内容一时半会不会成为主流,只会是小众趋势。不过根据我们得到的信息,微信未来会在内容呈现上有新的尝试。很多同行期待的是,如果微信可以将常用的互动产品功能化,不需要代码实现,那么互动内容创作的门槛会低很多。

    届时,互动图文爆款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技术的普及,工具的使用只会成为基本能力。创意和内容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文雅,编辑:张杰,特别鸣谢:耐心的程序员,小哥哥;微信官方账号:新榜(ID: newrankcn)

    本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作者@王雅雯。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