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突然之间,各行各业开始走向“互联网+”,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旅游等等,互联网+成为提升效率、重塑行业的“代名词”。就连一向被人们忽视的垃圾分类回收行业也找到了新的出路,逐渐走向“智能”和“便捷”。
那么,“互联网加回收”能否解决中国的垃圾分类问题?
垃圾分类一直是个难题。从2000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然而,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国内缺乏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问题仍举步维艰。
针对垃圾分类问题,国家从2016年开始出台相关政策。2016年提出,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形成法治化、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体系,努力提高垃圾分类体系覆盖面。
2017年,46个城市将形成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
但上述垃圾分类实施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机构等。,而产生垃圾最多的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薄弱。
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到,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垃圾分类。于是,“互联网加垃圾分类”开始运行。
“互联网加垃圾分类”主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将回收商与居民、包装分拣中心、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NDRC)发布了“废物再利用”的相关指导意见。这一次,它明确告诉再生资源企业、居民等。实施垃圾分类。
因此,垃圾分类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用手机“一键下单,预约上门回收”的模式,已经像某个群体一样,逐渐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可回收的垃圾卖给上门回收者。
这样的垃圾分类模式给那些人带来了好处?
居民
“垃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变废为宝。家里的废纸、塑料、旧衣服、旧家电、电子产品等等都是不要的。当人们坐在家里时,会有人上门取走,他们也可以赚取利润或积分,既可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垃圾分类。
企业
从2020年开始,一个网站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数量增加了数百家。虽然数量还很少,但已经有不少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垃圾分类”盈利,甚至有企业获得了数十亿的融资。
政府
在过去,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情。现在政企合作,引入资本,整合社会资源,既能分担政府压力,又能事半功倍。
个人[/s2/]
这里的个人主要是“互联网加垃圾回收”行业给一些失业者和创业者带来的机会。行业的发展自然会吸引一批人去寻找就业机会。“互联网加回收”行业衍生出来的回收小哥、回收站老板、包装工厂老板、包装人员、分拣人员、工厂加工人员等等岗位都需要人。
总之,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实施,共同建设健康、绿色、低碳社区的“互联网加垃圾分类”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