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空港口物流园的中心,有一栋顺丰的四层办公楼,是顺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中转站。它是完全封闭的,不允许外人进入。
办公楼对面是世界顶级物流公司TNT,办公楼顶楼的一个房间里挂满了统一的黑白屏幕,监控着顺丰的仓库收发、实时调度和车辆运行状态。
顺丰速运,一家位居中国快递行业第一梯队的民营企业,人们对它和它的老板知之甚少。投资人只要求50万元与之共进晚餐,花旗银行家族豪掷1000万元只为一次机会。
那么快递之王顺丰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从普通的派送员到快递之王
80年代,当一个普通的派送员背着鼓鼓囊囊的快递袋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快递巨头顺丰的掌门人。
1971年,王伟出生在上海。7岁时,王伟和父母搬离了家,搬到了香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商业氛围浓郁。王伟在广东顺德做印染生意的时候,总是给客户寄样品到香港,时间比较长。
这让王微看到了被忽视的市场空小白,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何不以此为契机,做一家专门收发对象的公司。
1993年,22岁的王伟向父亲借了10万元,成立了顺丰快递,专门收发快件。
刚刚起步的王微,曾经依靠低价策略,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得一小块天空空,迅速成长。"其他人一件商品可以得到70美元,丰收可以得到40美元."王微的“降价抢滩”策略吸引了大量客户。
一段时间后,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上,70%的快递件都由顺丰承运。
早期,顺丰的扩张一直采用加盟模式。这种运营模式推广后,一方面帮助了顺丰的疯狂扩张,另一方面也为顺丰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甚至开始自己招业务,成为“土豪”。顺丰正面临失去公司控制权的威胁。
此时的王伟表现出了极其强硬的一面。
他决定接手经营权,将特许经营权改为直接经营。接管权利的方式是“一刀切”。如果他想留下,就回购所有产权,否则就离开。
收权难度可想而知。有人用“拆”来形容当时的收权之战。其中,王伟压力很大。
王微后来提到:“一个签约的网络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的压力非常大。”
2002年,顺丰完成了加盟直营的改革,也成立了自己的总部,以后的发展越来越顺利。此时的顺丰,从上到下已经完全变成了王卫的“一人企业”。
到2010年,顺丰利润达到130亿元,仅次于中国邮政,占全国市场的18%。“四通一达”只能和其他相比。
高端快递之路
如果说前期价格战,顺丰突出重围,强敌形势下如何打开差异化局面,这是王卫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加盟制的好处在于,快递行业在开疆拓土的时候,扩张非常迅速。因为人多力量大?
用时髦的话来说,这也是一种轻资产模式,因为总部其实不需要多少人,主要是管理和战略职能。
王伟一开始是这么做的,但他很快发现这样的快递公司不是我想要的。为什么,服务不好。
因为在加盟模式中,快递员的直接老板是当地公司的老板,这是强诸侯、弱中央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规范管理。地方变大了,难免会觉得我在抬高你的总部。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在2000年初的“切粉丝运动”中,顺丰彻底转型为直营快递公司。这个型号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除了国家队EMS。
此时,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快递行业也变得繁荣起来。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当时长三角快递行业的情况:快递小子们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消化不了产生的快递单。
为了抢大客户,这些快递公司又开始了价格战,每单最低价达到5-6元,接近成本价。有快递行业人士说:“现在大家都在喝粥,肚子都很大,但其实没什么营养。”
不走寻常路的王微,没有延续单纯的降价思路,而是在产品分类上下功夫。
2012年8月,一向以“次日达”著称的顺丰,推出了首款经济快递产品“四日件”,对于化妆品、光盘、奶粉、电子、酒类等无法通过航空空送达的品类,可以通过该渠道发送,价格远低于之前的标准价格体系。
此后,顺丰一直走差异化营销路线,推出多层次的产品品类,并根据不同的时效、价格、配送要求不断细化产品和服务。
顺丰的高薪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一般送货人员月薪3000到4000,但在顺丰5000到6000也很常见,最高工资3到4万。
曾经有一个很热门的帖子,办公室一个白领女孩爆料:刚刚顺丰快递的快递员在我们公司生气了。“我一个月挣15000元。我会因为你2000块钱的礼物丢掉这份工作吗?!"听了这话,全公司鸦雀无声。
因为收入高,顺丰的快递员也很辛苦:有的快递员在路上出了车祸,起床后还是要继续送快递。
无论是对员工的把控,还是对业绩的把握,顺丰都是行业学习的典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递公司副总经理曾说,“顺丰的每一次发展,真的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也就是说我们要紧跟在王卫的后面。”
SF不好
2017年2月24日凌晨,太丁新材发布股票名称变更公告。股票简称变更为“顺丰控股”,股票代码不变,仍为002352。
一只叫“顺丰控股”的股票终于出现了。
据说一直声称不融资不上市的顺丰,在三通一达后终于登陆资本市场。
在国内七大物流公司中,顺丰是最后一家表现出上市意向的快递公司。
顺丰上市后,市值一度达到3226亿元的神话,无论是业务量还是资本看好度,都位居快递市场第一。
如今顺丰总市值只有1708亿元(2019年11月15日收盘价),相比最高市值蒸发了1518亿元,几乎减半。
近年来,由于快递行业竞争同质化,低价优势对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顺丰的市场份额明显下滑。
西南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顺丰市场份额降至7.3%,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排名第六,排在通达系和百世之后。通达系、百世市场份额集体上涨。今年上半年,五家快递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为71.1%,中通市场份额为19.3%,排名第一。
业内人士表示,快递行业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快递公司分为菜鸟、顺丰和非菜鸟顺丰。
去年,通达系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幅均超过30%。其中,中通以43.83亿元的净利润位列通达系第一,仅落后顺丰1.73亿元,成为净利润最有可能超越顺丰的公司。
京东物流是顺丰的另一个强劲对手。在去年接受央视采访时,JD.COM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表示,“未来能在中国立足的物流公司,只有和顺丰”。
王微自称是一个有危机感的人。他曾表示,电商和零售也是顺丰的重点之一。
2015年,顺丰推出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曲锋海淘。同年,由于零售板块亏损严重(2013年至2015年,顺丰商业板块分别亏损1.26亿元、6.14亿元和8.66亿元),为了准备上市,2015年,顺丰剥离了顺丰商业板块,负责线上线下零售业务。
顺丰商业分拆后,不再披露相关数据。但外界从顺丰“六年换七任CEO”的细节、离职后CEO关于这个“烫手山芋”的话语以及业务的多次变动中,不难看出顺丰的零售业务仍然做得不好。
顺丰自建的零售项目要么跨界,要么生鲜,一般定位中高端,零售业务想延伸顺丰的消费人群。另外顺丰投了四个电商平台,都比较小,但是定位也是高端,可以支持顺丰发货。
在这些业务和投资中,体现了顺丰零售业务的逻辑:做快递业务的增值服务不如做零售业务,零售业务是创造快递业务需求的手段。用“配角”的思维做“主角”的生意,这种主次颠倒的关系决定了顺丰做不好零售。
从时间上看,顺丰的零售项目比别人落后一步,当顺丰觉得适合做的时候,机会已经失去了。在物流领域离开顺丰后,还有很多学费要交,这也可能成为顺丰的Maqnuo。因为在这种策略下,已经很庞大的顺丰还要不断加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难度,这是一个类似于新手走钢丝的挑战。
在快递行业持续增长越来越困难的时候,电商零售业务是王微想要却又似乎遥不可及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