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去掉了,加上了“科技”二字。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变化,但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本质上改变了公司的定位。之前专注于金融服务,现在是以技术为金融服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果上市,两者的针对性完全不同。
然而,就在最近,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突然宣布暂停上市。上交所给出的理由是“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不符合上市或信息披露要求”,蚂蚁集团在香港的同步上市计划也相应暂停。随后,蚂蚁集团表示将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相关事件进展将及时披露。那么,蚂蚁集团推迟上市是坏事吗?接下来应该怎么走?
金融还是科技?蚂蚁的选择已经有答案了
蚂蚁金服的核心是支付宝,支付宝的定位是第三方支付工具。功能上是移动支付平台,属于互联网工具的产品范畴。但其独立后,逐渐推出了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同时,得益于其早期的信用体系,推出了花呗、借呗、备用金等多种点对点借贷产品,业务链条复杂多样。
这些金融服务产品虽然都是以传统金融服务为基础,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但应用于平台自身的互联网技术工具,在产品端也具备传统金融服务和先进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推广能力和技术,因此可以定义为金融公司,也可以规划为互联网公司的范畴。蚂蚁金服改名是因为金融行业对新兴企业平台的定义并不完善,导致蚂蚁在行业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所以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改名字其实是改变了公司的定位和属性。传统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方法进行估值计算,可控。而互联网公司,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不同,估值方法也不同。蚂蚁会有更高的估值,在资本市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空。
但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是从支付平台起家,现在主要从事数字支付、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把自己定位成金融或者互联网科技公司没有问题。至于科技公司估值高,这是业内公认的,蚂蚁集团做出这样的选择很正常。
行业监管和投资者利益是底线
从各方给出的信息来看,蚂蚁集团涉及的网贷业务存在监管缺陷,事关投资者的集体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商业价值。上交所暂时不让蚂蚁集团上市,确实是有道理的。蚂蚁集团给出的回应是,会积极与各方沟通,短时间内很难上市。只要行业监管的相关问题不解决,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就会继续推迟。
其实现在讨论蚂蚁集团上市是金融股还是科技股已经没有意义了。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委,更关心的是蚂蚁集团目前的财务风险程度。以花呗为例。可以在阿里的电商平台购物,也可以在一些合作店铺消费。这部分钱有没有风险?有分析认为,这些钱大部分来自蚂蚁金服的合作金融机构和银行,这些机构不受控制。当然,重要的是,蚂蚁金服在风险控制上有多少实力?如果没有监管干预,这个度怎么控制?
也有人说,蚂蚁在金融创新上走得太快,导致现在的金融机构处处落后,这是必然的。传统金融机构创新不够,自然需要市场压力。如果没有蚂蚁金服在市场上不断推出创新的应用产品,现在的金融市场产品还会像现在这样方便用户吗?通过控制蚂蚁集团上市,对金融行业市场的监管环境提出要求,是此次事件的焦点。
蚁族的未来会怎样?
目前蚂蚁集团并不缺钱,所以从融资角度来说,没必要急着上市。即使蚂蚁集团上市延期,也不会出现资金问题。他们可以慢下来,解决所有问题,然后上市。在此期间,蚂蚁需要稳步创新,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共赢,与更多的行业伙伴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继续把市场做大。
但蚂蚁集团在业务上仍可与传统金融机构、公司合作,在产业结构改革中帮助传统金融企业平台架构打造新的高效运营体系,使改变现有市场格局成为可能。所以在行业的后续发展中,蚂蚁集团扮演的是排头兵和领头羊的角色,责任还是很重的。
笔者认为蚂蚁集团推迟上市并不是坏事,行业监管和金融市场需要行业领导者共同努力,完善这个行业的发展体系,这才是当前行业市场的重中之重。
特别声明:本文由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立场。授权请联系原作者和原出处。(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