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 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改变命运只有唯一出路,那就是在工作中做到极致)

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不能坚持?


答案是:认知


十年前,如果有人让我读稻盛和夫的《做法学》,我一定会嗤之以鼻:企业管理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想创业。什么?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别开玩笑了。我活着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受苦。我想,那时候,我会从鼻孔里哼出一声冷笑:鸡汤!毒鸡汤!


后来在我可怜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认知”这个词。简单来说,认知可以分为九个层次:


在底层,我只知道好恶。

第二层,墨守成规。

第三,认识到规则的局限性。

第四层,明辨是非,心知肚明。

第五,认清是非的局限性。

第六,认识到现实资源的局限性。

第七,实现人的发展。

第八层,实现永恒的人性和社会规律。

第九,实现人生的至高意义和价值。


所以,“和不同的人交流很难”[S2/]。认知不同,圈子不同。


十年后,以我今天的心态,读了稻盛和夫最推崇的《干法》,我终于体会到了其看似浅薄的语言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哲学。同样是这本书,因为他的认知变了,读它的理由也变了。全部看完,千帆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s2/]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风景依旧,理解却大不相同。




01 工作的意义:苦役还是修行?


前段时间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问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他说:你会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吗?然后,他给我解释了他的人生观:工作是为了谋生,我想要更好的生活。


我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以前觉得工作是苦力,但我向往“诗和远方”,所以我喜欢做一切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做饭、种花、旅游、看书...但现在我觉得工作和生活是一回事,“诗和远方”并不遥远,它在工作中,也在生活中。


对方皱着眉头说,我觉得你是个把生活和工作混为一谈的人。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应该和生活完全分开。


我笑了笑,没说话。


是的,在我最初的信念中,我应该是“自由的”,工作是自由的“敌人”。为了五斗米,我不得不向可恶的“工作”低头。周五下午兴奋的提前化妆,幻想着下班后去哪里聚会,周末去哪里玩。从周日下午开始,一直抑郁到周一早上,要么哭,要么满腹委屈的去上班,要么编造各种理由拖延迟到。


我和稻盛和夫在序言中列举的日本年轻人一样,对辛苦工作嗤之以鼻,热衷于购买股票基金,期待“轻松发财”,害怕工作,把工作当成剥夺人的人性的奴隶劳动。就算创办了风险企业,也只是为了拼了老命上市发财,然后年纪轻轻就离职享受生活。......


然而稻盛和夫先生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工作的目的是提高一个人的心智。投入工作,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对人格的磨练,可以磨练我们的心智,促进我们的成长。而通过心智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相应提升


稻盛和夫倡导的归根结底是一种关于劳动的信念:劳动不是苦的,相反,劳动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人通过劳动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体验磨砺心智的苦与乐,通过劳动修炼自己的内心,获得厚重的人格。当你拥有了稳定的人格,你就获得了人生终极幸福的钥匙:你的心不再像浮萍一样摇摆不定,而是坚定、安详,充满了淡淡的喜悦


所以工作的本质是一个精神修炼场





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什么是精神修养?我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的生存都是问题,我练心,开玩笑!


是的,没有人能告诉你灵魂有多少斤,但如果你愿意看着它成长,你会得到终极的快乐,而你等不及的“成功”其实只是它的副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即道,这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如果你不在乎道,只注重术,注定会在低水平上反复碰壁,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


稻盛和夫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意识。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是个爱发牢骚的青年。当他的父母告诉他“年轻就该付出代价”时,他不屑地反驳道:“受苦?卖了就好了。”。他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想跳槽。好在后来他意识到了工作的意义,及时刹车,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光明之路:在工作中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改变了命运。


当他改变了对工作的态度,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许多别人无法企及的奇迹:


稻盛和夫一生服务过三家公司,都成为世界500强。27岁创业京瓷,52岁成为KDDI。这家公司现在是日本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2010年,70多岁的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患了胃癌,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此时,他奉命再次接管JAL 空公司,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使JAL扭亏为盈,还世界5000年。


这个奇迹与稻盛和夫一生的人生哲学息息相关。


某种程度上,是他的人生哲学改变了他的命运。





02 成功的奥秘:热爱导致成功


孩子们可以蹲在地上一个小时不动,以便观察蚂蚁的移动。大人觉得无聊,孩子却乐在其中。心理学家早就研究过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保持动力


我的一个朋友经营一家健身房。最让他头疼的是,再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对年轻员工的刺激也是有限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年轻员工一方面抱怨生活辛苦,挣钱不容易,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努力去挣高薪提成。他们说:如果生活只是工作,赚再多也没什么意思。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决定论”,推翻了长期以来“奖励是激励行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在这个理论中,他提出的核心概念是“内在动机”。毫无疑问爱是内在动力的生成者。


说到爱情,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自发性”,就像兴趣一样,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稻盛和夫认为,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其实每个人只有两个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喜欢自己的工作。前者的机会太渺茫,只有后者才能实现现实。所以,爱情其实是一种选择。起初,甚至有一些强迫,但很快在工作中发现了乐趣。后来超越了“喜不喜欢”的层面,而是逐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稻盛和夫认为:《天职》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有一个关于稻盛和夫的故事:他曾经成功地研究了一个实验。他对此非常兴奋,高兴得跳了起来。旁边的一个同事,一脸奇怪的表情,不屑地对稻盛和夫说:说句不敬的话,一个男人这辈子难得兴奋地跳起来几次。但是你总是在跳舞,甚至要求我和你一起快乐。我是说,你轻浮吗?是不是轻率一点比较好?


这位同事的话倾泻在当时刚工作两年的稻盛和夫身上,但他只用了一瞬间就反驳道:有一点点成功就能感到幸福和感动该多好。如果你想坚持这种无聊的研究,就要真诚地用研究成果展示你的快乐。这种喜悦和感动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果要继续研究,我们应该


后来乔布斯离职,消失在人海中,但稻盛和夫把京瓷做得越来越大,成为日本市值最大的公司。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像这位同事一样,对工作保持冷淡的态度,那么恐怕他永远也体会不到努力工作的激情,努力工作的奋进,胜利的喜悦,从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归根结底,工作只是一个载体,培养的却是一个人的心态




03 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你有没有经历过尽全力而不留余地的爱与奋斗?你觉得不管什么时候来,人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吗?你是否认同「无论是恋爱还是工作,千万不要百分百付出,否则你可能会输得很惨,受到很深的伤害」?


随着对心理学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所谓的成功,是命运对勇敢者的奖赏。如果一个人不肯放下自己的防备,不肯放下自己内心看似精明的“小算盘”,ta永远也不会获得最终的快乐,灵魂的透彻领悟,真正的成功


这一点在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几乎是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甚至,他还有一个特别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章节:“把欲望渗透到潜意识里”。


稻盛和夫认为:要达到一个很高的目标,先决条件是要持有能不断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欲望


他在稻盛和夫创办京瓷的时候,只有28名员工,但他一有机会就对员工们说:我们要做到西京原町第一,然后是仲井区第一,然后是京都第一,然后是日本第一,最后是世界第一。但他们公司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西景园镇第一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稻盛和夫认为“[S2/]即使是不可企及的梦想,或者是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还是要把这个目标牢牢地记在心里,坚持不懈地展示给同事们”,因为“[S2/]人已经有了让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S2/]。


以前觉得你想要的一切都是理想主义,现在才知道,如果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那就不可能“实现”。为什么不敢想?有很多心理因素,比如最典型的约拿情结的制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们普通人经常会陷入白日做梦的幻想,但真正敢有稻盛和夫那样的想象力的人并不多。


但是,如果你看任何一本传记,你都会发现他们的成功之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敢想”,却几乎是共同的


至于“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可能很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真正的意思不是“就这么走了”,而是无尽的努力。不断推进目标,无限持续努力。


这是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持续的拼命会被耗尽”,但稻盛和夫说:“当你以100米的速度跑马拉松时,所有人都会担心有人会在途中掉队,但事实上,一旦你跑了,用尽全力跑就成了一个人的习惯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为我是一个永远不会付出100%努力的人,所以我总是虚伪的说自己“尽力了”,却很少质疑“尽力了”是百分之几?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尽最大努力”都经不起推敲,但只有百分之百努力的人才能创造奇迹


也许有人说:为什么要创造奇迹?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是的,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觉得付出100%的人都是“傻子”,但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不敢付出任何东西去付出100%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极致的体验,是世界上最美的果实,是最惊艳的美——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


和敢于梦想一样,敢于百分之百的付出,其实也是人格成熟的人的心理素质。这背后是安全感。就像在团体拓展训练中,一个没有安全感,不能信任别人的人,是绝对不敢背对背从高处摔下来的。


卸下防御的外壳,是勇敢者的游戏,是成熟人格的副产品,是获得极致体验,创造生命奇迹的前提。


工作的意义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敢走出这个壳。所以,成功的路其实很宽敞,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





[写在最后]


在认知迭代之前,我会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视为无法实现的“心灵鸡汤”。因为意识不到,所以会用各种方式抹黑,不信任,也会认为自己很聪明,没有被鸡汤洗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功者是孤独的,他们很难被世俗真正理解


甘法同时被三个人推荐:马云、张瑞敏、余。他们的推荐,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认知水平相同的人是可以互相欣赏的


“做法律”看似是关于工作,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并为之努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在过去,我真的是一个把工作当成敌人的人。不仅如此,我还因为他的工作与关系亲密的另一半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你加班,你陪我的时间就少。


这个游戏我玩了十几年了,直到近几年才尝到甜头。


可惜,年轻的岁月转瞬即逝。


现在我也是“工作狂”,就像这一刻,深夜了,将近11点,还在码字。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因为这是我写的。如果这些话能打动哪怕一个人,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工作不是艰苦的劳动,而是生命的实践和绽放。



我是【有梦的唐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态定向,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身成长者。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以及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请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与我产生共鸣的“同路人”。[/s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