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支“她”力量以国家需求为己任)

蔡元培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在科学发明和文学艺术贡献方面,有一批不逊于男性的女性。”

在中国科学院,有许多这样的女英雄。

3月7日,中国科学院女工委、中国科学院工会女工委召开聚焦“国事”、肩负“国家责任”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会。四位女科学家代表狄青云、潘秀连、孙立伟、张湘萍讲述了她们“研究国家需要什么”的科研故事。

坚持与创新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研究方向很重要。选择是有趣还是重要?

中国资源能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但矿产资源探明率只有1/3,剩下的2/3在哪里?你能察觉到吗?这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狄青云和他的团队研究了20多年的课题。

狄庆云说,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多为隐伏矿和深部矿。但由于探测技术的限制,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探深度只有1000米左右,而主要矿业勘探国家的勘探深度都超过了2000米。往深处走,最大的障碍是几乎所有大型探测设备都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禁运。

“我心里在想,我研制的设备什么时候能用上?”为了这个目标,狄青云等人持续攻关10多年,攻克了地面电磁探测设备的关键技术,使中国人能用上自主研制的设备。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狄青云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连也选择了一条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的科研道路。2003年,她从国外回来,加入了包欣禾院士的团队。从此开始了与国家限能催化、合成气转化、甲烷活化转化等密切相关的新的研究方向。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日常生活中的水杯、保鲜膜、吸管都是用烯烃做的。然而,传统的烯烃生产技术强烈依赖于石油资源,而中国恰恰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由煤通过合成气直接生产低碳烯烃是潘秀连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2007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失败、弯路和艰辛。潘秀连说,“科研没有捷径,只有努力。”

最终,通过不断创新,团队在2016年取得突破,颠覆了沿用了90多年的煤化工传统路线,首创了“合成气直接合成低碳烯烃”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该研究获得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通过集体攻关,该技术已顺利完成1000吨全流程工业试验,开创了一条低水耗、高选择性的洁净煤转化新技术路线。

“坚持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我们是‘国家队’和‘全国人民’,我们希望继续为‘双碳’理念在该领域的落实做出自己的贡献。”潘秀连说。

关心“国家大事”是一种信仰

野外探险,翻山越岭,挖壕沟,涉水;带几个蛋糕,逛无人区的时候从早上5点跑到晚上10点。如果晚上没有条件一个人搭帐篷,我会和一个基佬挤在一起,在狼嚎声中入睡...

多少年来,狄青云坚持在一线工作:深入矿井,坚守高原,爬雪山,涉险滩。她说,“我把自己当野外的人”。

“我的研究目标是为世界前沿的深部资源勘探技术做出贡献,一辈子做好这件事我就问心无愧了。”狄青云说。

工作的意义

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程三室高轨红外探测集体成员中有很多女性。这个团队有34名女性,占62%,副主任设计师以上岗位有6名女性,覆盖了所有关键环节。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立伟说,20多年来,这个团队瞄准国际竞争制高点,研制了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的有效载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大气探测的三维传感。风云四号B星主载荷开启分钟观测模式,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此外,他们研制的高精度太阳敏感器也为北斗卫星自主控制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空航天工程既困难又紧张。研发的岁月里,有的人不堪重负离开,有的人咬牙接棒加倍工作量。

第一,根据北斗工程的要求,太阳敏感器必须实现小型化和长寿命——减重60%以上的自重,寿命将延长3倍。团队只有一条路——走新的技术路线,试一试。

孙立伟回忆说,面对巨大的困难,大家反复尝试,孜孜不倦。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终于达到了项目要求,技术提升了一个档次。

还有一次,扫描机构控制设计所副所长朱钰脚踝骨折,那是风云四号02星样品调试的关键阶段。于是,实验室里出现了一个坐着轮椅忙碌的身影。同事们帮忙准备午餐,人们在大楼之间推着手推车,从而确保产品按时送达。

“我们都面临过巨大的压力,就像悬在悬崖上,不知道要爬上去需要多大的力气。这个时候为国家做大事,就是支撑我们坚持下来的信念。”孙伟说。

只有后悔和爱了,才不后悔

这些女性科研人员处于工作的最前沿,在扮演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时,难免会有负罪感。

“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但俗话说‘浓缩的往往是精华’。”孙立伟说,因为自己研制的气象卫星上天了,父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女儿,明白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成员的孩子也会把妈妈在幼儿园的工作“炫耀”成“天上的星星”,这让他们很自豪。

孙立伟说:“我们虽然后悔,但不后悔。这是我们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孝道。”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向平也和孩子们分享了他的故事。“儿子小时候,我问他长大后想不想做科研。他说不行,他太累了,他妈妈半夜还在工作。上大学后,做作业很晚,我问他累不累,他轻描淡写地说,你不也是这样吗?什么这么累?”这让她觉得,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张向平的研究方向是绿色化学与化工。该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绿色溶剂,并成功应用于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氨回收等工业项目。每一项技术都经历了近10年的坚持,从小试到中试再到产业化。例如,世界上第一台离子液体氨分离回收装置的建成,不仅解决了企业因环保问题面临停产的瓶颈问题,还使氨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这项技术也让离子液体这种新介质从实验室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大规模应用。

“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勇于承担‘国家责任’。我们应该着眼于国家‘双碳’目标,通过溶剂和材料的原始创新,开发绿色和变革性的低碳技术。”张向平说。

针对女性科技人员越往象牙塔顶端比例越低的“剪刀差”现象,张向平呼吁女性科研人员要自信自强,战胜自我。她说,她领导的科技部项目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女性科技人才。获得各类科技奖和人才奖的情况是“万花丛中一点青”,14个奖项中有13个是女性。

她认为,细心、认真、韧性和宽容是从事科研的女性的优势。跟着内心对科研的热爱走,科研的生命将是无限的。

中国科学报(记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杂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