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防疫时期,就医需求推动了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线上服务让患者看病越来越方便。
基于云的评估对患者来说很方便
“医生上门给我检查治疗,我去医院的路上就不用翻来覆去了。”刚刚做完手术的81岁老人童德生在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的老年公寓里说。让童德生赞不绝口的是天津基层数字健康社区“云服务”中的家庭医疗项目。患者只需在线预约服务项目,云平台会自动匹配最近的社区医院,第一时间评估患者需求和病情,并派出相应的医护人员。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服务。比如网上开具电子处方,药品直接配送到家;远程诊疗,还可以在乡镇卫生院享受省级专家会诊;打开电子社保卡,手指就能注册缴费。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互联网医院超过16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在线服务超过7700家。中国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借助“互联网+”,医疗资源可以跨时间空优化配置。互联网医疗借助防疫时期庞大的用户需求,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不断向潜在用户渗透。很多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接受相关服务的习惯逐渐养成。互联网医疗市场空还在增加,发展趋势还会进一步延续。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健康咨询、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等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推广基于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的家庭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养老等新模式。
在政策鼓励下,互联网医疗赛道持续火热。很多第三方平台都开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方便了患者。比如今年2月,京东健康和百度健康相继推出罕见病服务平台。记者了解到,互联网公司正在加快发展医疗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医药供应链、医疗服务和数字健康管理。
新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民生的刚性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共享困难、监管力度不够等造成的“信息孤岛”。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加强引导和监管。
防疫期间,互联网医疗迎来一系列新规。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进互联网加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防疫期间常见病、慢性病网上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无就诊”购药服务。2020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处方流转。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对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文件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互联网诊疗要最大限度地与实体提供的诊疗服务同质化,让互联网诊疗回归医疗服务的根本取向。
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发布,从政策层面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使行业告别了过去的野蛮生长,走向了规范、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构建共享医疗平台
在各方努力下,互联网医疗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有258个地级市依托区域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一卡通”,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共享。在监管方面,30个省份建立了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监管,督促医疗机构规范医疗行为。各地卫生部门也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各地积极探索基于国家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辽宁省实现了10多个健康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重庆实现了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跨地区、跨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湖南省实现了健康档案共享读取、检查结果互认、统一预约挂号管理等。多个省份出台“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文件,重点制定互联网随访、远程会诊等价格项目,规范收费方式。
如何推动互联网医疗进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此话题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江浩然建议,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医院的属性;明确医生多点执业标准,在时间和时长上探索最佳会诊渠道;明确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属性,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加快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整合全流程服务终端等。
“如何避免现阶段互联网医疗资源闲置、效率低下,成为当前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疗中心主任顾文健建议,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建设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多点执业,享受线上优质医疗资源;调动医生在互联网医疗线上的活跃度等。
李家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