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运营规划(最简易的小型工厂布局规划方案-缘起)



最近接触到一家新能源行业的民营工厂,新建了一个全自动化的厂房。可惜的是,因前期评估过于草率、规划方法不科学,后期量产阶段对生产运营造成了很大困扰,远远达不到公司设定的产能目标。我收集数据重新复盘过,结果是相当的怵目惊心, 这种投资损失绝对是以“亿”为单位衡量的。试想下,全中国有多少家民营企业每年纯利润能过亿的?

  我大学毕业出来就在外资工厂上班,那时候做一个小型车间甚至一条线体的规划,每天加班都要翻来覆去地评估各种方案,计算所需求的设备、工具、仪器的数量以及最佳配置。当时的我觉得这些工作太基础,太low了,根本算不上有什么技术含量。

  十几年之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我见识到这家规模还算大的民企,投资几个亿新建一家现代化的工厂,最后却搞成了堆满机器设备的巨型作坊,用毫无章法、惨不忍睹都不能准确地形容工厂的混乱。此时反思我当初所认为太基础、太小儿科、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突然觉得是十分有必要的。

  有些事情经历过对比,才能领悟到当初外资工厂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现在发现,外资工厂一些基础的工作,有些民企只要稍微重视一点,降本增效的成果非常好。很多工厂轻于管理,不从生产中降低成本,却想着法子压榨员工来节约成本——真是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一棒子全都打死,国内还有很多民企是不错的,管理方法和理念都值得学习和探讨。

  后来我反思这家工厂新厂房的规划,对我的感触有两点特别深刻:

  1.做任何事情,底层基础很重要,不要因为没有技术含量就轻视它(这是我发自内心刻骨铭心的感悟)

  2. 隔行如隔山,专业的事情必须由专业的人做。

  这家自动化工厂的布局规划,完全颠覆了我的思维认识,对我是个极大、极大的震撼,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么大规模的、已经发展二十年的工厂,新建一个工厂是如此草率,管理理念是如此的落后。这种差距,就像别人家的工厂加满汽油开着BBA往前奔跑,而它却像赶着一头小毛驴拉着一筐饲料慢慢地往前挪。

  很多大工厂都如此,更不要说我们国内的一些小型工厂——事实上,我参观了不少小型工厂,事实的确如我所说。借此机缘,我想将我所做工厂规划的经验总结,逐步分享出来并愿意与大家探讨、完善。

  工厂布局规划,英文是layout,有一整套方法论。相信绝大多数小型工厂,没有资源聘请专业的人员规划。当然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因为很多老板见识的原因(请原谅我这么说,但的确是事实),不知道聘请什么样的专业人员规划工厂——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不知道工业工程师(IE)在工厂里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这套方法我抛弃了教科书上一些理论,因为对小型工厂来讲,没有多少人有能力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而且很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不是很实用。我尽可能地将规划方法浓缩并简单化,提炼出适合小型工厂最简易的规划布局方法。

即使如此,我还是要强调说明:  

  1.方法再简化,有些基础的数据计算,万万不能省掉,这一点必须要强调说明。简易,不代表随意。一些决议是在数据计算后的基础上做评估,而不是拍脑袋、根据以往的经验瞎做决定——要知道,不好的经验会适得其反的。

  就像木工打家具一样,要把有限的木材,切割组装成一套漂亮的家具,基础的数据量测、尺寸的计算,能省略吗?更何况是规划一个新工厂。

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划方案

  2.本套简化过的规划方法,已经不能再简化了。至少我认为如果再精简,就不能算是规划布局了。

  而且我相信,不管是什么文化层次的人,只要认真看完,肯定会有点收获。

一家老板开玩笑地说他是初中文化,脑子笨,实在是学不会那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我当场反驳他的话,直接告诉他并没有努力去尝试。他经营一家小工厂,搞得有声有色(当然压力也很大),每年净利润是400万~500万之间;而我在外面打工,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每年只能赚个小小几十万。我问他,以结果导向来看,我们俩到底谁笨谁聪明?

  都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很遗憾地发现实际规划中的一些经验,有些地方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描述。一方面,是我的文笔比较差,大学读的IE专业而不是文学;另一方面,都说慢工出细活,我白天工作算是比较忙的,晚上抽空写文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细细斟酌。

  此外,我的经验和见识也很有限,仅局限于电子行业、机械行业、汽车行业以及新能源行业。所以我分享的小型工厂规划方案肯定有片面的、不成熟的地方,请多理解、担待。

  另外声明:这系列文章差不多20000字,虽然写得差强人意,但至少是我的原创,在互联网上分享,仅做参考和交流使用,不做其他商业用途!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