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裹裹出现非本人件且已签收(快递面单屡成“泄密单”快递小哥如何为个人信息添把“锁”?)

来源:工人日报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的首个“双十一”,快递信息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记者了解到,快递小哥拥有大量的用户信息,“信息变现”的诱惑很大,而隐私清单很难推广。至于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快递小哥表示,在坚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会提醒消费者尽量减少信息泄露,给个人信息加“锁”。

一张快递单,上面有你的名字、电话和地址,从中可以找到你的社交账号,进一步显示你的消费习惯和经济能力...近日,浙江宁波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应聘获得快递员身份,“卧底”公司偷偷拍下单子批量出售,为犯罪团伙提供精准的诈骗目标。

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的首个“双十一”,快递信息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快递员作为快递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时刻都在和面单打交道。从接收到发送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都带着海量的信息穿梭在路上。那么,快递员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呢?《工人日报》记者开始走访。

信息变现的巨大诱惑。

短短几行字,就能描绘出一个人的立体画像。快递单包含的信息十分惊人,因此经常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一起被盯上的,还有快递小哥。

菜鸟裹裹出现非本人件

在卖面的“黑色生产链”中,快递员通常处于最上游。去年“双十一”期间,不法分子从童渊购买多名快递员,租用其账号盗取面单信息,再转卖给下游各诈骗团伙,个人信息泄露超40万条。在另一个案例中,在健身房销售人员的唆使下,上海大云快递在送货区保留了一万多张,两人以150元的价格成交。

“平均一个快递员负责5~7个小区,处理上万条居民信息。"快递员张聪说,他曾经面临过“信息变现”的诱惑. "辖区内有两家房产中介分别找过我,机智地索要了面单上的户口本信息,要求每份2元,我就发单奖励到1.2元。”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保护客户隐私是我的职业道德。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在小区里跑来跑去,很容易被发现。"

与线下信息交易相比,线上交易手段隐蔽、定向、影响大,对快递员的诱惑更大。最近,快递小哥王磊被同事拉进了一个“高端面群”。根据面条产品的价格和类别,将客户信息细分为不同等级。“车载、保健品、母婴产品价格最高。因为‘转化率高’,卖家大多是快递员,也有人有电商平台和快递网点,一天能做几千笔交易。”

快递员江春霖告诉记者,“黑产”已经存在多年,交易方式有“实时”和“历史”两种。当天流出的“实时面”可以卖到4元,而接触过的“历史面”只能卖到几毛钱。

隐私单很难推广。

为了应对信息泄露问题,从2017年开始,快递公司陆续推出隐私面单。在隐私单上,个人信息被加密,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的一些数字被隐藏。快递员送件时,必须通过APP扫码,用“虚拟电话”联系收件人。快递员签收后,号码之间的对应立即失效。

然而,今年“双十一”记者发现,在很多快递平台,隐私面单已经下线,即使还在运行,也大多出现在增值服务中,并非默认选项。消费者需要手动选择“安全号”和“匿名邮寄”来隐藏面单上的相关信息。为保护隐私而生,使用率不升反降。有什么问题?

“每一单都要扫描识别,配送效率至少降低10%。”张聪说,传统的菜单一目了然,一栋楼的套餐都可以集中配送。如果使用隐私菜单,你在路上的时间会更多,配送费用也要相应提高。“比如这个订单从1号楼扫出去,下一个订单可能是2号楼,如果后面是1号楼,就折回来。”

技术问题也是普及的障碍。菜鸟裹裹负责人曾表示,隐私面单依托电子面单和云打印技术,网购用户能否用隐私面单收快递,取决于商家是否安装了云打印组件。

王磊的公司简单介绍了一下隐私榜,去年“618”活动后宣布下架。“当时业务量猛增,公司引进了一批众包快递员,但他们无法登录使用APP,后台技术支持跟不上,所以停止了‘隐私清单’。”王磊说。

如果不能送到家,隐私单会间接影响用户体验。江春霖告诉记者,客户不在家的时候,一般会要求把快递放在快递架上或者收发室,自己下班再来取。而在成堆的包裹中,很难通过模糊的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快递。

守住信息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泄露他人个人信息。在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中,特别提到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采取加密、去标识等安全技术措施。

"这意味着提供隐私信息成为一项法律义务."快递物流专家赵晓敏认为,保障信息安全是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企业的执行态度应该更加坚定。需要升级隐私面单技术,调整末端激励机制,与平台电商形成联动。

快递员站在物流环节的末端,与消费者面对面接触。能否堵住面单“最后一公里”的泄露,撑起个人信息的“保护伞”?

"首先是不要成为一个“漏洞”. "王磊笑着说,虽然也动了心,但还是退出了“独处”。“买卖的顺序是‘不务正业’,所以会有快递员被困在里面,但这是把客户推向营销和欺诈。每个人都给我们信息,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不违法是底线。”

江春霖熟悉“单脸黑产”的套路,所以经常提醒消费者,尤其是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弱的老年人。“寄快递时,尽量只提供必要的信息,不要暴露真实姓名、地址、门牌号;拿到快递后,及时销毁文件,或者用记号笔、热敏纸修正液擦掉关键信息。”

自从被发现后,张聪知道面条菜单还有“流通价值”,从此非常谨慎。“快递量不大的时候,我会尽量配合客户的时间,送到他们家门口,减少可能泄露信息的环节。如果我放在邮局或者快递架上,过几天路过看到包裹还在,我会再打电话给他们提醒。"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