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费用户权益越来越少的2021年,付费上网服务成了大家唯一不愿采取的选择。尤其是新电视剧热播或者突然要下载一些大文件的时候,自然是先开最便宜的会员使用。这些廉价会员往往绑定了自动续费的消费陷阱,每个月不为人知的自动续费也在默默的侵害着消费者的权益。
相信大家都有自动续费“斗智斗勇”的经历:用户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几个小时的会员时间,却莫名其妙地被软件接连扣了整整一年。有些软件甚至更极端。首先,用户有3或7天的免费试用期。免费试用后,直接从绑定支付方式中扣除一整年的订阅费。
一些软件实践更加微妙。首先,允许用户以优惠的月供价格订阅12期,但下面的小字表示,从第13期开始,订阅将恢复原价。举个例子,我曾经不经意间支付了半年的Adobe CC套件原价,最后和客服人员“斗智斗勇”了一个星期,才退回了最后一个月的订阅费。
近年来,关于自动续费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因为自动续费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悄无声息”地完成。尤其是在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自动续费现象依然无法根除。一边是不知所措的消费者,一边是“基础服务赔钱,增值会员发财”的物联网服务商,一场关于自动续费“知情权”的争论开始了。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自动续费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站在用户的角度,由于二次支付前没有向消费者进行额外确认,自动续费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是从软件的角度来说,用户第一次付费的时候,软件在付费页面旁边用或深或浅的小字清楚地标明了这项服务是“连续包月”,并且还提到了这项服务是开通时自动续费。既然是“自动”,当然不需要二次确认。用户第一次确认的时候,双方就已经达成了长期的扣费协议。后续的扣费只是双方履行约定的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说,软件的言论确实是“无可挑剔”的,毕竟所有的不明扣费都可以计入“用户不仔细看条约”的后果。
但是软件服务商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消费者难道就没有责任吗?显然不是。虽然“自动续费”可以成为软件服务商的借口,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谁给用户勾选了“自动续费”这个选项?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视为默认同意的选项。”也就是说,如果默认勾选了旁边的“自动续费”选项,这种行为可能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的规定。
当然,为了规避相关法律风险,服务商也有很多曲线赚钱的方式,比如设置月会员为默认选项,但将“自动续费”的优惠月供价格放在月会员旁边,比如月会员30元/月,连续包月只需25元/月。
更有甚者,它会对连续套餐年进行价格划分,平均分成每个月,以“低至XX元/月”的方式误导用户,让用户误以为这是更优惠的月套餐,从而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签订一年甚至三年的超长缴费合同,一些运营商和保险公司尤其喜欢这种销售方式。
况且,除了知情权,相关的会员服务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选择权。要知道虚拟电子服务完全有能力以更准确的方式计算会员时长,而不是简单的以“月卡”来区分。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的会员服务,但是开通会员的时候只能在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之间选择。无奈的消费者会选择最便宜的“自动续费”服务,第二次扣费后才发现忘了取消。
在相关报道中,我也看到一些网站将iPhone称为自动续费的“重灾区”。但从标准来看,首当其冲的iPhone,其实在自动续费方面是最好的平台。我无意在此原谅失败。有很多东西是开发者利用内购和触控ID在iOS上为所欲为的扣费。稍后我会看到这个。但不可否认的是,就自动续费而言,iOS确实有很多值得其他手机品牌学习的地方。
首先,我们需要表扬一下广受诟病的苹果店内系统。根据App Store的规定,iOS端的虚拟内容付费必须支持苹果的内购系统(IAP)。这种统一的内购系统虽然有固定的百分比,但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统一、简洁的支付界面。不管你用什么软件,只要通过iOS IAP系统支付,就能清楚地知道软件什么时候启动的,哪个用户名扣了多少钱,购买了什么服务。同时明确说明了自动续费的退款政策。
针对部分用户删除软件后仍在扣费的问题,由于IAP系统由苹果管理,当你删除iOS软件时,iOS会提醒当前软件删除后是否有订阅服务在生效,并给出统一简单的入口取消支付,这在支付系统混乱的Android平台上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iOS IAP的收款方与实际服务提供方是分离的。即使你扣错了钱,因为直接收钱的不是服务商而是苹果,所以苹果在处理相关退款申请时可以保证相对独立性。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是恶意退款申请,如实提交的退款申请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苹果的支付系统在支付和续费方面领先业界,但在过去,苹果的IAP已经颠覆了。iPhone老用户应该还记得,在iPhone 5s/6/6S时代,很多人反映iOS软件自动扣费。
实际上,这是相关开发者利用触控ID识别做出的恶意扣费行为。那些软件在打开后或者用户不经意间会提交一个648元的IAP弹窗,但是对于已经打开触控ID支付的用户来说,在看到弹窗并按下Home键返回桌面之前,因为按下Home键的动作,已经完成了支付的验证,开发者成功取走了648元。当然这样的退款申请肯定会通过。iPhone还在IAP支付的后续处理中增加了额外的验证步骤。正是由于这个原因,Face ID模型需要双击侧面按钮来继续扫描面部。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自动续费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是一个方便的选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二次支付前没有足够明确的提示,而且非iOS支付退订时相当麻烦,没有明确说明的自动扣费总是困扰着用户,尤其是那些不熟悉互联网生态的老年用户。
虽然说困扰自动续费的不只是老年人,但是在互联网老龄化的前提下,关于自动支付的争论完全有资格用形式化、简单化的强制要求来解决。比如统一明确的标志表明某项服务是持续付费服务,让用户第一时间意识到是长期付费订阅。其次,在第二次支付之前,用明确的方式向用户解释清楚。比起给1069网段号的用户发短信,现在软件喜欢用的开屏广告在我看来是通知用户即将续费的最好地方。
再者,自动续费并不一定意味着“无意义续费”。服务提供商完全有能力利用发送广告消息的能量来确认第二次支付。只有用户明确回复“XF”,软件才会在下一个服务期扣费,这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最后,肖磊还总结了微信、支付宝、iOS平台取消自动续费的方法。微信可以在“我-支付-更多(…)-扣费服务”中管理。支付宝可以在我的-设置(档位)-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中管理。IOS/iPadOS可以在设置-Apple ID-订阅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