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些公司正在实施每周两天去任何地方工作的政策,但一些公司对不回集团的员工进行了罚款。
今天这条新闻被“社会动物”上了热搜。
近日有消息称,广东一公司员工在群里不回应消息被罚款200元。2月15日,广东中智华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回应称,处罚依据公司规章制度。
网站上发布的图片显示,在该公司的一个内部聊天群里,相关人员发布了一条行政处罚消息,称鉴于2022年1月10日17: 56在公司群里发布放假通知后2小时内所有员工未回复,即公司将对其进行处罚,全体员工处罚200元。
这样的条条框框引起了很多吐槽。有人认为不回消息就罚200。公司该不该借机“骗”员工的钱?
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规定本身就很不合理。如果真的想保证大家都收到消息,有很多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罚款。
新闻是否应该回归?下班后需要回复工作信息吗?即时通讯软件让上班和下班的界限变得极其模糊,这也成为了很多工作者的槽点。
虽然微信严格来说是聊天社交软件,不是工作软件,但事实是很多用户使用微信是为了工作交流。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动物”,不仅微信顶聊是部门工作群,聊天界面往下翻几页,都还是各种工作群。
牲畜受微信之苦已经很久了。因为这意味着即使你离开了公司,你也不能离开你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用户在豆瓣上发帖,说看电影的时候回复工作消息,被后排的大哥骂了一顿。这位用户表示,虽然知道屏幕背光影响了大家看电影,但心里充满了无奈,只能向陌生网友哭诉:“明明我开了个工作群,不要打扰,谁知道老板还在里面@大家。”“公司要求所有员工在五分钟内回复所有通知。我真的没有办法。”
通常,这些工作组有一个共同点:组的数量没有上限。如果你之前群用完了,你就不会在意了。下一次,你将拉一个新的组。这样一来,一个业务部门就有十几个组,包括总组、大组、分类组、地区组、集团组、集团组和分类组...
《解放日报》曾对1000名职场人士做过调查,56.6%的受访者表示,老板已经习惯于在群聊中下达工作指令,而不是通过正式流程。而35.8%的受访者表示,非工作时间(8小时以外)的作业指导书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因未及时回复微信工作消息而被处罚的并非个例。
2018年,宁波某饮品店店长王女士因早睡,未能按单位负责人要求在10分钟内回复新闻,10分钟后被辞退。
也有微博网友抱怨休假时因时差没及时回复微信,这个月的绩效考核被扣。
科技是以人为本的,科技的发展要为劳动者提供便利,减轻劳动负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也是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如何让“工作微信”得到更科学的使用,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所有职场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你的微信是职场的延伸版吗?
下班后会屏蔽工作消息吗?
如何看待要求及时回复群消息?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