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什么意思是什么(匿名社交,不应成为孩子沉迷的“树洞”)

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将多达6.49亿,虚拟社交将加剧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



“在匿名会APP里,我可以看到人们生活中最真实的痕迹,分享我从未诉说过的喜怒哀乐。我不用担心被批评,也不会因为被熟人发现而感到羞耻。”一个大学生这样说。最近,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会有助于结交朋友,释放压力,追求刺激和获得群体认可。35.52%的大学生表示使用过匿名社交应用,但也有高达90.69%的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

随着微信、微博、Tik Tok等带有强烈标记的社交关系成为主流,匿名社交软件不再像早期的MSN、QQ那样只负责沟通交流功能。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陌陌、秘密、你的日记等软件,更多体现的是“社交化”的娱乐心态。随着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光鲜、越来越快乐,“潜行潜水”、“远方笔友”、“陌生问候”等精神暗语似乎也在暗流涌动。

在“熟人圈”正常的自我表达受阻,青少年热衷于转向匿名社会

“这是私人土地。只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不说违心的话。”“我需要一个私密空的房间,一个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吐槽发泄的地方,一个负能量回收站。”有网友表示,类似“树洞”这样的匿名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正好满足了年轻人与陌生人建立微妙情感联系的心理。

“为什么匿名社会总是受追捧?追根溯源,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儿童行为与情绪问题专家、茶壶心理创始人尹建民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物质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际交往的需求成为青少年追求的核心需求之一。高压的学习状态和交往纪律的缺失,使得“熟人圈”青少年正常的自我表达需求受阻,他们转向虚拟世界寻找出口。

“社会化是人不可或缺的需求。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匿名社会,是出于好奇和兴奋。他们通过结识不同的人来体验不同的机会,或者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显示他们人脉广泛、知识渊博。”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副教授鞠东红向记者这样解释。

“社交恐惧”的蔓延也促使年轻人退出传统社交场合,投入到更私密的空房间。“我很喜欢唱歌,但是不敢在朋友面前唱。匿名软件给了我表演和分享的机会。”“在朋友圈里,别人总是处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状态。我不想出丑。”一位对匿名社交APP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告诉记者。

“‘真实社交恐惧症’群体纯粹是孤独,但现在很多人都是‘伪社交恐惧症’,因为害怕面对真实的人所带来的压迫、自卑和恐慌,所以选择更安全、更轻松的聊天方式。”鞠东红说。

尹建民指出,互联网让新一代年轻人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电子产品中,弱化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建立的关注。“长期的虚拟社交使青少年失去了人际交往的本能反应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陷入了‘网络-社交恐惧-匿名社会-再次社交恐惧’的恶性循环”。

网络暴力和欺凌在匿名群体环境下更加明显,匿名社会难以监管

目前手机匿名社交软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类似陌陌,探索,根据定位信息匹配附近的好友;二是分享个人隐私和兴趣爱好,重在缓解压力,获得群体认同。第三,有针对性交友目的的社交app,比如征婚、偶像化、旅游等。

早在2014年,国内就出现了一系列匿名社交app,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市面上下载量上千万的交友软件多达三四十款,大部分都是匿名的。预计2020年,国内陌生人社交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49亿,且逐年递增。但另一方面,这类产品体验迅速进入疲软期,呈现出加速淘汰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在匿名的情况下容易滋生诋毁谣言、隐私暴露、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且此类信息传播较多,影响恶劣。同时,匿名社会的监管也是一个难题。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匿名软件,但最后不得不下架。”某知名上市公司软件测试总监吴先生告诉记者,这款匿名软件设置了“游客登录”模式,部分用户利用这一漏洞发布涉黄涉赌不良信息,难以追查,公司最终不得不叫停。他承认,即使在实名登记制度下,监管也存在缺陷。“虽然后台有被屏蔽的词库,但用户还是用符号、图片、大小写变化等方法来逃避监管。”

“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空房间里,‘id’部分,也就是个人的阴暗面得到了宣泄,网络暴力和欺凌比实名制更明显。你越去认同,施暴者就越有安全感,群体的负面情绪就越滚雪球。”鞠东红表示,在匿名群体环境下,向上向善的状态很难发光,非理性攻击很容易出现。此前,一批爆款匿名社交app因内容违规被要求整改并封号。业内人士直言,这确实是一个需求旺盛的社会部门,但没有完善的安全评估和问责机制,很难长期维持。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说话的轻松氛围,把他们带回现实生活

匿名什么意思

根据CNNIC相关文件规定,新应用发布前,需要组织或配合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确保系统安全可控,避免发布和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但这种评估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公司、专业机构、公众等多方参与,仅靠平台难以解决匿名社会“安全与合法”的困境。

在家庭和学校层面,给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氛围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诉求,不能按照统一的规则和标准硬性管理。在强调个性的时代,要把握好灵活的尺度,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说话交友的环境。”尹建民建议,改变“社交恐惧”的行为和状态,需要寻找互联网社交的替代方式,如玩伴支持、社区活动、家庭聚会等,把孩子带回现实生活,绝不让孩子盲目沉迷于网络世界。(许)据

来源:中国妇女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