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田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砂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她19岁进入制陶之路,到现在已经26年了。
田静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对“窑火连绵,千年传承”的建水紫陶制作技艺进行了标准的诠释,使“千年记忆”真正成为一门工艺清晰的“技艺”。她为农村青年提供公益培训,先后培训了300名紫陶手工艺人,帮助5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在家灵活就业,促进了“非遗”技术的转移转化。
传承非遗技能
开设公益培训班促进就业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著名陶瓷之一。它的烧色有石和石的质感,光洁。很适合养着玩,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但是,单调的造型长期以来制约着紫陶的发展。
田静19岁接触陶艺时,建水从事紫陶行业的人不到100人,生产多为家庭小作坊,多做花盆、泡菜锅、泡菜坛等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只有蒸锅、茶罐、花瓶等单一器皿。
多年来,田静和他的哥哥田波一起挖掘和整理传统技艺,并反复尝试。他在钻研自己制陶技艺的同时,收集整理了十二种炼泥技法,七十二种成型技法,二十四种炼陶方法。从糊泥到制坯再到烧制成型,一百零八道工序严谨环环相扣。紫砂陶器有完整的传统制陶工艺,产品“铁如体”。
如何传承「非遗」?如何吸引年轻人,一起研究制作紫陶,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是田静一直在思考并致力于实践的课题。
在田静看来,传承祖先的荣耀和智慧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而传承的关键在人,人的一生就是艺术的一生。只有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紫陶烧制技艺的人才,特别是农村山区的贫困青年和妇女,才能通过“非遗”技术的传承,成为工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业。
为此,田静于2009年开设了公益培训班,以公益培训的方式为农村青年提供免费的非遗技能培训班,创造性地开展了“万人兴村”工作。
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帮助500多名农村妇女找到工作。
2017年,田静当选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首位全国政协(CPPCC)委员。他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术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南省首席技师。她积极撰写多份关于紫陶保护与传承的提案,并提交全国政协,为紫陶发展献计献策。
如今,越来越多的造水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这项传统技艺。在家乡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建议,可以在紫陶传统绘画中加入一些新的潮流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紫陶的学习和制作中来。
在田静设立的紫陶技能学习中心,已有300多名工匠走出田集窑从事紫陶行业。一些很早就开始的学生留下来和田静一起学习和工作,并自愿帮助她训练新学生。5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灵活就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职业学校培养非遗传承人
今年两会希望和互联网领域的代表有更多的交流。
同时,传承学习中心还积极推动非遗技艺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结合。通过职业学校这个平台,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种“新工作”,让村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田静自豪地说:“在紫涛技能学习中心学习的学徒,去外面的任何工作室,都能拿到不错的工资。我们也进行了回访。学徒三年可以拿到一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如果他们学习了六到七年,一些孩子可能每月收入过万元。”
田静说,成为非遗传承人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田静希望积极与互联网领域的代表委员交流,努力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推动更多人了解和走近建水紫陶烧制,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