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微信(「特写」广州十三行,批发市场怎么活下去)

记者|吴荣

编辑|牙齿韩翔

等了一个月后,吴鹏飞终于回到了他在广州十三排的服装摊位。

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地,元宵节前后曾经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马、红棉等批发商圈。受疫情影响,今年复课时间一再推迟,直到3月5日才陆续迎来客人。

虽然第十三行是最早的一行,但吴鹏飞认为还是太晚了。

春节后的2-4月是服装批发贸易旺季,开工延迟,人流量锐减,使春季销售机会减少三分之一。吴鹏飞年前库存的几十万件女装,可能会成为卖不出去的“压货”。收不到货款意味着新货进不去,如何进行夏季销售也是个问题。



这样的连锁反应,吴鹏飞不敢继续去想。目前他和大部分商户只想争取减租或免租,这成了市场开放后最头疼的事。

十三行商圈位于广州荔湾区,十三行路两侧,跨度短约400米。以新中国大厦、成大时尚广场、红遍天大厦为龙头,遍布数十家商场,商户超过6000家。



其中,新中国大厦最为著名,规模也最大,相应的租金也最高。吴鹏飞的摊位位于新中国大厦。他透露,月租一般在6万元到30万元不等,视面积大小而定。

新中国大厦在建设之初并没有公布部分减租免租政策,但吴鹏飞感觉政策普遍有限,不同楼层有不同的标准。但政策针对的是摊主,作为个体商户很大程度上享受不到。



所谓摊主,是指租客。钟东英在13排的一家店铺咨询中心工作。据她介绍,新中国大厦的大部分楼层都是按照五年合同出租给租户的。因为一手租客长期租赁,往往会出租牟利,这就导致了二手房东。他们会改造一下,租给密集摊位的商户。

“有些摊位其实就是格子店。两块砖的面积不到1平米,月租至少6万。付房租有不同的方式。买二送一,买三送一,比较容易。我也听说过交半年或者一年的。”吴鹏飞说。



减租免租政策享受不到。在与房东多次协商未果后,吴鹏飞询问了几个熟悉的商家,得到的反馈与他基本相似。“有的说看以后其他房东怎么处理,有的说去找店管理处咨询,还有的很久不回微信,也不接电话。”焦急的商家开始拉微信群讨论维权对策,提出“2月免租金,3、4月租金减半”的诉求。

直到3月8日,新中国大厦微信官方账号向所有商户推送“疫情当前,遵纪守法”的公告,并表示将帮助商户回归正常经营轨道。二手转租商户方面,3月17日,新中国大厦再次发布相应政策,称优惠方案将落实到终端商户。



截至目前,吴鹏飞了解到,部分商户已经拿到了部分退租款,还有一些通过协商仍无结果。“因为,有些楼层不仅有二手房东,还有三手房东,通过层层转手赚取差价。在这个环节,只要任何一个房东不减租,商家就别指望能拿到退款。”

事实上,除了租金高,传统服装批发市场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十三行以上,广州的沙河、白马、红棉、武汉的汉正街等批发市场都不如以前了。

90年代,服装批发兴起。这个行业最初是由摊位和温室经营。慢慢地,商家进驻商场,在统一管理下,逐渐正规化,迎来了千年后的繁荣发展。

鼎盛时期,十三行商圈有几十万人的流量,每天有上千吨的货物进出,通过物流配送到全国各地的市场。服装界有句话叫“中国服装80%来自广东,广东服装80%来自广州,广州服装80%来自十三行”。



2014年底,吴鹏飞明显感觉到批发市场在走下坡路。经过10年的发展,当时电子商务迅速爆发,大家开始在网上买衣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线下服装店。

“下游的货不好卖,最终影响到我们上游的批发市场。”据吴鹏飞称,电子商务分流了至少十三条线路三分之一以上的客流。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冲击,批发市场的交易价格变得公开透明,批发商失去了利润空。

这些下游批发商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炒货”。在批发市场,包括十三家银行,一些商家通常没有工厂资源。他们通过“炒货”从一个价格更低的批发商那里进货,再转卖给下一个批发商。

但是电商打到了这种赚钱方式。以前淘宝店主会从批发市场进货。现在他们跨过批发商,直接跟工厂下单,导致十三家商家的利润再次被压缩。



同时,传统批发市场自身模式的特点,现在也让其发展举步维艰。

从事服装买手工作的黄小琴说,早些年,批发市场的选址一般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或交通枢纽附近。比如13排所在的荔湾区,是广州的老城区,曾经的核心商圈。白马、天马、刘桦服装广场靠近广州火车站和汽车客运站。这些年来,土地价格普遍上涨,核心区域租金大幅上涨。黄小琴将其描述为“卖衬衫不如炒店铺”。

同质化问题也相当严重。

黄小琴熟悉的十三排和沙河市场,那里的服装定位低端,款式同质化比较明显,互相模仿和原创设计的氛围很差。

比如一件单肩上衣成为爆款后,厂家和商家蜂拥跟进。商家只能不断降价,打价格战。这个爆款的利润值被压榨的差不多之后,他们又转向新的爆款,渐渐的就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困境,商家还没有考虑转型。最直接的方式是“电击”,但并不容易。“做电商去死,不做电商去死”成了他们常说的话。

吴鹏飞观察到,十三行有几种类型的商户:有些商户虽然不如以前,但还算幸运,因为没有被逼到绝路;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开始“单件送货”业务。以前13线需要5-10件才能拿货。另一部分商户在转型中余力不足。

如果商家靠Tik Tok等直播卖货,就要把直播号做成企业号来运营。其实成本也不小。首先,我们要向平台支付一部分费用。直播过程中会增加产品链接,吸粉,流量刷,广告刷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平台也会根据销售额抽成。

“一般来说,没有之前两到三年的准备和投入,直播是很难的,有些商家没有坚持下来,中途放弃了。”吴鹏飞说。





相比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的改造,十三家银行还是没能把握住红利。

“如果网络名人带货孵化,十三行显然打不过杭州。”黄小琴告诉界面新闻,“杭州的网红经济在2017年左右已经形成规模。你会发现许多著名网络名人都来自江浙沪。如果你不想简单地追随热点,而是创造热点,你需要依靠网络名人,即使不是头上的网络名人,也要在腰上。”

"而在广州没有多少建立网上批发市场."据黄小琴了解,在杭,四季绿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打造了四季星座、四季绿电商基地、九堡新四季绿市场等一系列线下线上批量市场。在地方政策、线上名人孵化和直播的带动下,四季青的线下批发业务和线上批发业务的比例已经变成了4: 6,2015年这个比例将是6: 4。



受疫情影响,四季青也推迟了开业时间。3月10日一开市,更多的主播和档口文员参与到直播中,通过线上渠道消化春季库存。四季青的商家林雨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周六,淘宝直播专门开设了四季青档口的主播专场。听说那天至少有50个新主播加入。”

作为原点的恢复计划之一,广州十三商会还将联合阿里1688平台,于3月28日推出“十三住专场”,号称平台上线无门槛,让商家无需开网店就能把展厅搬到网上。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自2月份以来,阿里1688平台上“商业+直播”的商家数量同期增长了87%。

但是,目前这些还只是试验阶段。对于吴鹏飞这样的个体商户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生意恢复如初,然后思考转型的方向。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

清代,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作为“洋货店”享誉海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此经商。一百年后,十三行已经成为中国服装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至今陷入迷茫,十三行未来如何走,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是像北京审批的那样搬迁到周边城市,还是转型升级拿到互联网门票?这个不得而知。”吴鹏飞仍然怀念那段黄金时代,数十万操着不同口音的批发商在这里来来回回,属于十三行。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